美妆裁员潮来了!

美妆裁员潮来了!
2024年12月25日 22:19 青眼

2024年,全球企业裁员潮汹涌而至,化妆品行业也不例外。就在近日,德国特种化学品集团赢创对外表示,“集团正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计划,同时超1/5(约7000人)的员工将被裁减。”

不单是赢创,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国际美妆巨头宣布裁员的消息传出。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仅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美妆行业至少有15家企业公开表示正在进行裁员,涉及化妆品原料商、品牌方以及下游的零售商和MCN机构等。

15家企业裁员2.5万人

青眼号外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披露过裁员信息的主要为外资企业,但也有诸如得物、缇苏等中国企业。从企业类型来看,覆盖面较广,涉及品牌端的雅诗兰黛、资生堂、纯素美妆品牌The Body Shop等;上游原料公司赢创、巴斯夫等;零售端的梅西百货、丝芙兰,以及MCN机构缇苏等。

另从公开裁员具体人数的企业来看,此轮“裁员潮”至少导致2.5万人失业,且大部分企业裁员人数均为百人起步,其中裁员人数最多的企业为联合利华。今年3月,联合利华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裁减7500个全球办公室岗位,约占联合利华全球员工总数的5.9%,这一措施预计将为该公司节省约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0.68亿元)的成本。联合利华欧洲委员会曾公开表示:“这是过去1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让人震惊”。

值得关注的是,区别于以往诸多裁员给出的理由,多家企业在宣布裁员时明确表示将进行业务重组。以汉高集团为例,今年8月,汉高首席执行官Carsten Knobe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汉高正在进行重组计划的第二阶段,将优化生产、采购、物流和仓储业务。“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仓库和生产设施被关闭,从而导致岗位的减少。”Carsten Knobel说道。

另外,青眼号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今年的裁员潮并非只针对企业的基层员工,处于组织架构中高层的管理层同样受到了影响。以最近宣布裁员的赢创集团为例,根据该集团公告,赢创本次在宣布重组业务的同时,明确表示将在新业务板块中采用更精简的管理模式。预计到2026年底,赢创集团的员工层级从平均10级缩减至最多6级,未来约1000名管理人员将放弃管理职责,以专家身份工作。

此外,从2025年4月起,赢创运营业务的管理层将全部被取消,以缩短决策流程。与此同时,赢创原事业部的部分管理层将退休,新部门的业务将由执行董事会的个别成员直接管理。。

除上述15家企业公开宣布将进行裁员之外,也有不少媒体报道称“欧莱雅中国正在大裁员,范围主要集中在大众化妆品部门。”且据媒体报道,有自称欧莱雅中国的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自己于今年8月被裁,亦有人表示“自己当下正被HRBP约谈,处在裁员谈判阶段。”不过,对于上述裁员传闻,欧莱雅中国并未进行过回应。

降本增效,聚焦核心优势成为重要课题

一系列企业裁员背后,今年美妆生意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青眼号外不完全梳理上述企业裁员原因发现,部分企业称裁员是为顺应线上渠道发展和革新商业模式,也有的是基于企业自身管理架构调整及业务模式变动。但这当中,有6家企业明确提及裁员目的是为了通过降低运营成本以提高经营利润。

这一点,也能够从美妆巨头们披露的公开财报中得以窥见。对比各企业财务数据不难发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业绩承压几乎成为大部分美妆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比如,全球美妆十强企业Kenvue(科赴)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净销售额为38.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9.30亿元),同比下滑0.4%;实现净利润为3.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44亿元),同比下滑12.56%。值得关注的是,自2023年从强生拆分上市以来,科赴集团的利润已经连续6个季度下滑。在宣布裁员时,科赴也表示,裁员系公司降本增效计划的一部分,科赴也计划到2026年实现每年26.26亿元的税前成本节约。

值得一提的是,也的确有企业通过裁员重组获得业绩的正向反馈。早在2022年时,汉高就已开启了重组计划的第一阶段,彼时,该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裁减了约2000个职位,为汉高每年节约2.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1.67亿元)。据汉高2024年半年报显示,该集团有机销售额增长2.9%,达到约1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51.4亿元)。

或因为此,从削减成本的裁员计划中尝到甜头的汉高已开始新一轮的重组计划。汉高集团公开表示,“公司的目标是通过两个阶段的重组整合,节省5.2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1.39亿元),全部重组计划都将在2026年底前全面实现。”

裁员的另一大原因则与企业聚焦核心业务有关。在近期召开的2024投资者大会上,联合利华发布了“2030年增长行动计划”,称在拆分冰淇淋业务后,美容与健康部门旗下OLLY、K18、Hourglass和Nexxus 4个品牌被加入至核心品牌之列。

对此,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司马翰(Hein Schumacher)表示:“在冰淇淋业务分离后,我们剩下的业务更加简单连贯,且业务将会集中在30个核心品牌上,这些品牌推动了绝大多数的营业额和利润。”资生堂集团也曾表示将把活动彻底集中在具有高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品牌、产品和接触点上。

事实上,中国电商平台得物在解释裁员原因时也表示,“公司要更坚决地聚集资源于核心业务和更高投入产出比的项目,停止或大幅减少在低投入产出比项目上的投入,把组织调节到更高效和精干的状态,以实现长期发展。”

除业务重组导致的裁员外,市场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导致裁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原料商巴斯夫就曾公开表示,“因德国地区能源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以及化工产品低需求环境,不得不进一步降本、裁员。”

不过,也有像诸如The Body Shop、美国高端护肤品牌Matter of Fact等系因破产/关停,而裁撤业务范围内的所有员工。

中国市场同样受影响,裁员又换帅

尽管一众国际美妆巨头少有提及有关中国的裁员计划,但从不少公开报道来看,中国市场无疑也受到了裁员的影响。

据媒体报道,LVMH集团旗下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今年8月对外宣布,“在中国4000名员工中裁员3%约120人,主要是针对总部职位。”而在该消息传来之前,在小红书上有关“丝芙兰拿违纪谈裁员”的相关笔记数量就已超4000篇。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同样有不少网友发帖称资生堂中国、欧莱雅中国、爱茉莉太平洋中国以及上海家化等众多美妆企业都有不同的裁员举措。

其中,资生堂中国曾回应媒体称,“相关传言与事实不符。资生堂中国于2024年开始实施新的品牌组合战略以夯实业务基础。而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仅涉及相关工作岗位的微调。”同样,上海家化相关负责人也曾回应媒体表示,“目前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与公司‘聚焦效率’的战略保持一致。公司会持续通过组织创新、流程优化的方式让整体组织更具竞争力,最终目的用精炼的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

“受全球经济周期低迷的影响,各美妆集团的销售收入受到影响,因此出台裁员、业务重组等控制成本的各种措施,以达到利润目标或经营目标,这在当下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多位化妆品资深行业人士曾告诉青眼号外。

遭遇市场挑战更具体的表现是,不少美妆品牌在中国地区掀起一波关店潮。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诸如Boscia、BAUM葆木、高丝等26个海外美妆品牌闭店或退出中国市场,以及10个国货美妆品牌闭店清仓或母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同时至少有4213家化妆品企业已消失。

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化妆品总零售额为4015亿元,同比下滑1.3。其中,11月份化妆品零售额为434亿元,同比下滑26.4%。在行业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不少美妆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关键岗位也进行了调整。典型如,今年年初,博万尚(Vincent Boinay)接替费博瑞(Fabrice Megarbane)担任欧莱雅北亚区总裁和中国区CEO一职,欧莱雅中国高档化妆品部总经理马晓宇被提任为欧莱雅中国副首席执行官。

今年4月,丝芙兰中国官方对外宣布,任命丁霞为丝芙兰大中华区总经理,并常驻上海,直接向丝芙兰亚洲区总裁Alia Gogi汇报工作。除了上述这几位新上任的CEO外,还有联合利华中国区总裁陈戈、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总裁朴泰镐(Taeho Park)等人事变化。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说道:“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强韧的事物并不太在意环境。”在全球经济不佳、美妆行业承压的大环境下,裁员、换帅成为美妆企业应对挑战必然出现的一种策略。

但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少美妆企业仍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并努力去建设更为灵活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在市场震荡中获得有利地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12-23 黄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