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趣理说)
公募基金行业这些年的发展也不是没问题。部分以货基和债基为主的基金公司出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而不强”。看起来风光无限的大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却很一般;或者股市里的“大象股”,体量巨大却拖累了指数,让整个市场显得死气沉沉。
在货币基金还没称霸基金行业之前,大基金公司通常意味着实力强,能在资本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这也成为投资者对公司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
但后来货基开始一家独大,加上某些公司急功近利,年底为了业绩用货基冲规模,导致很多公司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实际“虚胖”。单纯用规模排名来评估一家基金公司的实力,早就不靠谱了,中银基金则是其中一位。
目前,中银基金公司规模大,并不一定等于权益类投资能力强。这种误解,确实该改改了。
01
“虚胖”规模暴露短板危机
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不到5%,两位基金经理掌管超6成资产。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中银基金公募管理规模高达5912.86亿元,但真正属于权益类基金的部分却少得可怜:股票型基金才52.93亿元,混合型基金233.84亿元,两项加起来,权益类基金占比约4.8%。相比之下,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规模分别是2767.69亿元、2834.82亿元,妥妥的“主力选手”。
更有意思的是,公司内部资产管理规模的“贫富差距”也很明显。全公司46位基金经理中,有两位就揽了将近七成的资产。范静一个人管理2446.68亿元,蔡静也不遑多让,掌管了1481.62亿元。这俩人合起来就“扛”了公司超过六成的资产,而他们负责的产品清一色是货币基金或纯债基金。这类产品虽然稳,但收益平平,缺乏亮点。
至于权益类基金,说白了,就是刨去货基和债基后,公司“瘪”的一面。这部分的规模,属实有点难看。而且,公司大多数权益类产品的表现也不咋地,经常陷在亏损里。
近三个月来,A股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上证指数拉升逾千点,市场情绪明显回暖,但中银基金的权益类产品在这趟“回血列车”似乎是上了辆慢车。数据显示,他们家还有22只基金从成立到现在一直亏着,其中17只是权益类产品,亏损幅度超过30%。可以说,这些产品让投资者“心累”得不行。
02
权益基金孱弱,何谈翻盘?
中银基金“虚胖”偏科的问题,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虽然它在货币和固收还算稳扎稳打,但这种“安稳”也让它错过了权益基金发展的好时机。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银行系公募基金,中银基金有中国银行和贝莱德这两大金主撑腰,背景相当硬。但是这么好的牌,它却没打好。曾经别的基金公司靠明星基金经理和抢眼的产品扩张规模,而中银基金在权益类基金上却一直没啥作为,明星经理没出现,产品也毫无存在感。
几年下来,中银基金和行业头部的差距越拉越大。因为权益类基金发展不给力,最近几年基金经理频频离职,过去一年离任的数量甚至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人才流失直接影响了中银基金的管理能力,再加上业绩下滑、赎回压力,它的权益类产品渐渐变得“迷你化”。数据显示,公司旗下158只产品中,有32只基金的规模还不到5000万元,占了五分之一。
这些“迷你基金”大多业绩不好,规模越缩越小,成了中银基金绕不过去的难题。
由此可见,中银基金在权益类产品管理上就是个“侏儒”,头部对中银来说简直就像个巨人一样,在市场上还能有竞争力吗?未来能不能翻盘?从管理层的表态看,已经开始动刀子治“虚胖”偏科的问题了。至于这把刀子会怎么挥,市场还在观望中。
数据来源:wind 时间截至2024年12月11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