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S-NDI银河拾璀】新型城镇化引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书籍推荐

【CGS-NDI银河拾璀】新型城镇化引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书籍推荐
2024年11月24日 20:25 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中国银河宏观)

导读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引领我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专门出台《行动计划》,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和组织保障作出系统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本期,我们推荐胡必亮教授、郑艳婷教授、刘清杰教授、孙祥栋教授等人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本书深入研究了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理论,立足城市建设统计数据,以标准化方法研究,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空间多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重构,以期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加以分析总结,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中心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宜居度、特色小镇等一系列具体城镇化建设实例,对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给予科学指导意见。

书籍内容

中国传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并体现为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工业化已经引起了包括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难以为继、以及城镇户籍制度造成的公共服务非均等一系列现状也表明中国的传统城镇化正在面临着关键的转型。

就概念而言,国外研究中鲜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但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流行“新城市主义”思潮找到一些共同之处。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主要是通过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入手,尽管不同学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表述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再两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核心。前者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后者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属性。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显示要求,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空间六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重构,即人口适度聚集、经济持续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环境友好保护、社会公正和谐、空间结构合理,每个维度选取3个代表性指标。六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其中,人口适度聚集和经济持续增长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保护是新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社会公正和谐是实现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空间结构合理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认为。基于此,一个多维视角的新型城镇化指数体系将有助于更好地从综合层面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目标。

通过指数合成计算,得出全国以及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指数。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内部区域差异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面临更加严重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此外,2014年中国新型城镇化指数为47.75%,与全国城镇化率(54.77%)相差7.02个百分点,可见城镇化率高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可以从全面的视角衡量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有效地引导地方政府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注重六个维度的统筹协调和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于市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尊重市场的力量,即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新型城镇化要注重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要改变以往城镇化发展“摊大饼”的粗放式思维。要认识到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相互交织、不断演化的过程,因此要用多维视角来看待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市场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方向。

现代城镇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尽管自然资源的某些功能已经弱化,但另一些功能却在得到更新和强化(如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资产功能)。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就要处理好城镇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主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三个方面。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注重城市的内涵发展、避免土地浪费;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水污染的防治;应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两者紧密相连。因果分析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是双向互促共进的关系。中国的城镇化取得绝无仅有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需求、产业和市场结构失衡等发展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就要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空间结构等多个维度的协同发展;配合中国的经济转型,改变需求结构、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加快产业机构调整。

推进低碳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题。推进低碳发展,并非只是节能减排,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供给促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低碳技术发展和消费行为理性。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推进低碳能源使用、优化产业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以及扩大低碳城市空间等一系列措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随着东部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陷入瓶颈、如何挖掘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潜力,促进中国相对滞后的城镇发展,是摆在目前阶段的重点问题之一。模型分析显示,全球化、FDI存量/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中国城镇差异率的主要原因。要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通过开放性城镇化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合理布局。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多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着重分析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中心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高铁建设等一系列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国家层面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同时也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这一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深度融合,也带动了节点城市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新动力。

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典型实践。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收到区域资源、环境的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些限制。京津核心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不利的影响。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通过疏解首都功能、产业升级和转型、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以及强化扶贫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不仅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同时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纽带。研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正由以制造业为核心想着金融业、服务业转型,这也与新型城镇化的需求一致。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应着重于发展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并将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职能逐步转移至中小城市,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推进区域产业、城镇集群、构建完善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整体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智慧城市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智慧城市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也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和智慧教育等提供了可能。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有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了以自然为本的城市排水和水资源管理新模式,旨在通过雨水收集、存储、渗透和净化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识别生态板块、构建生态廊道、划定生态保护先、修复水生态环境、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重构区域水生态系统,进而实现绿色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历了长期依赖单一资源开发而发展的阶段后,往往面临资源枯竭、经济衰退和人口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为这些城市提供了转型的新路径。为了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需要充分借助外部支持作为转型依托,完善制度环境、推进机制改革,同时结合自身条件寻找确立接续产业作为转型重点。最终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高铁网络的迅速扩展在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高速铁路促进了沿线城市集聚经济发展,沿线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提升幅度较大。同时,高速铁路也强化了中心城市的作用,也促进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同城化发展。高铁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还体现在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功能上。通过高铁连接,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得以延伸到周边城镇和乡村,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高铁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政府和规划机构需要注重沿线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推动区域间的发展平衡和共同繁荣。

思考与拓展

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对过去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传统城镇化的反思与升级,是实现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转型。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突破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更加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本书阐释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深入剖析了其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和应用研究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及实施策略。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和具体案例的展示,本书为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未来的发展路径可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产业、公共服务的联动,是一个长期的重要课题。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创新模式,例如借助智慧城市的科技优势,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可以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新动力。

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矫正。新型城镇化不能只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必须推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区域内的交通和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政府和市场需共同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确保不同地区共享城镇化的红利。

三是低碳绿色发展的落实。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城镇化必须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技术,如智能电网、低碳交通工具和绿色建筑技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应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挑战,实现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是社会包容性与宜居性的提升。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正与和谐,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强化社区服务体系,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获取,提高城市和城镇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包容性,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方向。

五是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应重视“银发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会。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利用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系统,推动老龄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使城镇化更加全面和可持续。

六是土地、水、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理利用土地、优化水资源管理和提升能源效率至关重要。应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多功能规划,避免无序扩展;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如推进雨水收集和污水再利用,保障城市用水需求;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广低碳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不断创新,通过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和科学规划,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打造可持续发展、宜居和富有包容性的城市和城镇体系。

     推荐人:薄一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新型城镇化 低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11-22 英思特 301622 22.3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