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百模大战”会怎么打?

AI“百模大战”会怎么打?
2024年07月19日 09:22 网易新闻

“百模大战”开打了吗?

自2023年以来,媒体将国内AI领域的竞争称之为“百模大战”, 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战争远没有开始。

回顾互联网的历次“大战”

回顾我打过的互联网的历次“大战”,如“千团大战”、“互金大战”、“协同办公大战”,市场竞争的烈度极高,同时竞争也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企业不仅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展开角逐,更在用户增长、公关舆论、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上展开激烈竞争。这些竞争往往伴随着巨额的市场费用投入,以亿计的资金按月投放,以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这个角度看“百模大战”目前的竞争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真正的大战并未开始。

为什么O2O、互金、协同办公能快速的进入到“大战模式”?因为这些行业的商业模式从诞生之初就非常清晰,产品也快速的完成了PMF验证,所以就快速的进入到了市场争夺战,而国内大多数大模型企业于对大模型技术的不同理解和战略定位,还在探索各自的市场切入点,还在PMF验证阶段。 各大模型完成PMF之前,真正的“百模大战”不会开打。

AI 的机会被普遍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几乎所有的资本和行业头部玩家都参与其中,都深信 AI 将会成为未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的核心,甚至有望带来比互联网更大的影响,所以 如果“百模大战”真正开打,其激烈程度也肯定是空前的,各大玩家会在用户增长、公关舆论、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会比之前互联网的所有大战都更加激烈和白热化。

“百模大战”什么时候开打?

我观察各大模型企业的产品布局,在几个场景已经有了共识,局部战场也已经初步成型,比如:AI 视频生成、AI 虚拟社交、AI 长文本等都在今年下半年会发布或开始大力推广,所以我预判2024年下半年开始,这场竞争将陆续在一些垂直领域开打,最晚到2025年上半年,我们将看到各大模型企业在更多细分领域展开激烈的近身肉搏,“百模大战”会正式拉开序幕。

AI市场竞争的主战场:是B端还是C端

我认为主战场在C端,原因是国内的C端市场不论是用户体量还是商业规模都远大于B端,C端用户的决策周期和产品迭代更快,能更早的达到PMF。事实上大模型在C端的垂直领域,如生产力场景的文生图、文生PPT等也已经完成了PMF,所以C端会成为目前AI市场竞争的主战场。

为什么B端不是目前的主战场呢?

可以从国内的B端市场最高价值的有两块:一个是金融政企,另外一个是高科技企业(SMB往往是跟随头部企业)。

金融政企的To B市场的客情关系复杂、个性化需求多、项目周期长、交付困难、回款慢,要想在金融政企完成大模型的PMF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如果之前在金融政企的沉淀不够,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PMF的。

国内高科技企业拥有很多场景,选型也更加市场化,需求的重合度高,相对于金融政企,能够通过2B2C的方式拿到更多场景和用户,也有很好的付费能力,是相对优质的B端市场,但整体的发展速度也是受限于To B的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周期长等因素影响,想在短时间内完成PMF也不现实。

另外,因为目前国内模型企业在模型能力和产品能力上的差距不大,B端很容易陷入到了“价格战”,因此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B端对于AI大模型企业不是一个好的战场。

C端相对于B端还有个特点,一旦在C端验证了PMF,进入B端很容易,比如WPS,在C端获得用户心智和市场之后,B端就快速打开了。这是因为B端的需求有两层构成,底层是一个个C的生产力场景需求,上面一层是企业级需求,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属性、生产角色、workflow、安全性等因素千差万别。所以C端的生产力需求其实是B端需求的一个子集。这也是为什么C端验证PMF之后很容易进入B端的原因,但如果刚开始以B端需求为主,B端企业会先跟你讲企业级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高度个性化,很难用到C端,消耗了太多的企业注意力和生产力。

综上,我认为国内AI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在C端。

AI的产品模式之争:“+AI”还是“AI+”

互联网大厂(BAT、字节、快手)是国内AI市场的第一批参与者,他们的产品的模式主要是“+AI”也就是Copilot模式,期待通过“原有场景+AI”的产品模式占有市场,在自己原有的搜索、电商、社交、短视频等场景中增加 AI 功能,互联网平台公司期待用户知道自己的产品中可以用 AI 了,通过自己庞大的用户基数,和“+AI”的产品模式,找到PMF,但我认为“+AI”的模式整体的效率不够高:

“AI五小虎”这类AI Native的大模型公司,产品模式天生是“AI+”,比如月之暗面的 Kimi 就是“AI+长文本”、MiniMax的星野就是“AI+虚拟社交”,“AI+”创造了AI原生的用户体验,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对于QQ一样,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原生需求,所以的“AI+”产品模式的效率更高。

AI的用户市场之争:品牌心智

AI 时代,用户有新的心智路径,用户的心智是:我想用 AI 帮我写文章、我想用 AI 帮我画图、我想用 AI 帮我做视频,我想用 AI 帮我写PPT,用户会先想到“AI”,再想到垂直场景。所以在 AI 的用户心智的争夺战中,“AI+”的产品模式更容易抢占用户心智。

那么谁在“AI+”的场景里完成了精准人群的验证之后,能够快速破圈,用品牌降维的打法,让用户想到垂直场景就想到自己,抢占“AI+”的品牌心智就成了市场竞争的关键。比如月之暗面的Kimi,在精准人群跑通之后,快速破圈占领了“AI+长文本”的用户心智,MiniMax的星野跑通和占领了“AI+虚拟社交”的用户心智。在模型能力和产品力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下,品牌和营销成了市场竞争的重点和护城河。

总之谁能抢占更多的高价值场景的“AI+”心智,是AI大模型市场竞争中的胜负手。这就需要大模型企业在“AI+”的高价值场景中做出自己的优先级判断,提供原生的体验更好的“AI+”产品,剩下的就是看谁的品牌定位更加精准,市场策略更加务实和高效。

AI市场的短期竞争:高价值场景

哪些“AI+”场景是高价值的呢?我认为高价值的衡量有两个标准:要不这个场景能够获得大量的高粘度的用户;要不这个场景距离商业化更近,也就是距离钱更近。根据这个标准,我筛选了一些场景:

在以上细分战场的竞争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 “应用生态”,大模型企业除了自己下场做产品外,应该加强“应用生态”建设,帮助自己抢占更多的垂直场景, 高价值场景,可以通过自营和生态两种模式寻求突破

AI市场的长期竞争:商业化能力

在美国已经有人在讲 AI 泡沫,未来 AI 企业的融资环境是有变化的可能性的。就像我之前打过的团购市场,曾经被质疑是旁氏骗局,而美团在这之前拿到了大笔融资,这成为了美团能够在“千团大战”胜出的关键原因之一。一旦类似的情况发生资本市场收紧,除了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大模型企业的自身的商业化能力就成为了竞争的关键。当然,所有的商业竞争最后都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竞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I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