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8日电(汤彦俊)日前,以“聚焦前沿热点、靶向治疗展新篇”为主题的“LAURA研究”数据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该研究全球leading PI之一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陆舜教授和中国临床研究中心的研究者(PI)——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董晓荣、湖南省肿瘤医院胸内二科主任邬麟、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潘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简红、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颖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LAURA临床研究背后的故事。
此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已刊登了LAURA研究第一阶段成果的文章。该研究以压倒性的7倍(对比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为不可切除III期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NSCLC)癌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陆舜教授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国临床研究中心的PI董晓荣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副主任黄媚娟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射治疗科主任陈明也是该文章作者之一。
基于LAURA 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近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第三代EGFR-TKI甲磺酸奥希替尼片拟纳入优先审评,拟用于接受含铂放化疗期间或之后未出现疾病进展、具有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不同,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约80-85%。约三分之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III期,人群数量庞大。临床上,根据是否能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标准,将III期患者又分为可切除、潜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三类,治疗方式复杂多样。其中,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占大多数,病程进展最为严峻。当前,针对这类患者,标准治疗方案是“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但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足两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简红表示:“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应以治愈为目标开展根治性治疗。目前,‘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方案用在有驱动基因EGFR突变的患者中疗效不佳,且这类患者较多发生脑转移,而现有治疗手段对控制脑转移效果也不理想。我国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在50%左右7,此类患者存在巨大未满足的治疗需求。”
基于这样的思考,2019年“全球首个在EGFR突变III期不可切除NSCLC中采用根治性同步/序贯放化疗后EGFR-TKI巩固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III期临床试验”(LAURA研究)应运而生。
此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LAURAIII期研究的首次分析结果,已经达到了无进展生存期的主要终点。靶向药组(奥希替尼)和安慰剂组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表现上差异巨大,分别是39.1个月和5.6个月,相差7倍。此外,研究还显示出这些患者的疾病进展或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董晓荣表示:“非常荣幸作为中国区入组数量第一、全球第二的中心参与到LAURA研究中。这个研究过程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合适的患者非常难找,因为以前这部分病人是不做基因检测,直接进行放化疗,导致寻找精确靶点很困难。此项研究成果最终顺利发表,也标志着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模式的成功。未来,针对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应根据有无基因突变和基因突变类型进行精准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多的线索。”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陆舜教授表示:“遏制疾病发展,延长生存时长,是所有从事肺癌诊治的医生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LAURA研究证实了在放化疗后,使用靶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EGFR突变的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这对患者来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另一方面,LAURA研究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专家在肺癌治疗领域的不断探索,特别是在EGFR领域,中国的研究者们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专家的力量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引领创新,推动全球肺癌治疗的发展。”(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