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9日10:09 一财网

从巴黎巡演到上海,化着烟熏妆的“摇滚莫扎特”越反叛就越时尚?

葛怡婷

当男主角米开朗基罗化着烟熏妆,身着紫色丝绒演出服在舞台上肆意蹦跳,以近乎疯狂的形式展现莫扎特的一生,观众就知道,以传统的眼光期待《摇滚莫扎特》(Mozart-L'opera Rock)行不通。

2009年,《摇滚莫扎特》在能够容纳6000人的巴黎体育馆首演,随后在日本、韩国、乌克兰及俄罗斯展开国际巡演,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1月2日,几乎是首演原班人马组成的卡司汇聚上海,观众的热情超出所有人想象,每场安可都伴随着粉丝一浪高过一浪的尖叫与呐喊,狂热程度不亚于明星演唱会。《摇滚莫扎特》在上汽·文化广场的演出将持续到1月21日。

无论在任何时代、莫扎特被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不断演绎,文学、戏剧、电影、音乐剧……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享有音乐神童美誉的莫扎特,他传奇般的人生几乎无人不晓:4岁写出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就第一支交响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创作出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每一部都成为不朽。

鲜为人知的是,莫扎特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作曲家。“在他所处的时代,音乐家为王室服务。无论是莫扎特的父亲,还是他所崇敬的前辈海顿,都没有办法冲破旧的体制。只有莫扎特敢于挣脱时代的枷锁,他不是举着牌子上街游行的抗议者,是他的音乐创造力赋予他打破界限的能力,他的音乐富有丰沛的生命力。”《摇滚莫扎特》的编剧及艺术指导弗朗索瓦·舒克耶告诉第一财经,这也是他们选择以摇滚结合古典音乐的形式重现莫扎特人生的原因。

“我们在他身上看到追求自由的天性,而摇滚精神恰恰符合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它能够释放全部的激情。”某种意义上,莫扎特就像是18世纪的摇滚明星,自由与反叛是他的精神内核。

莫扎特的扮演者、意大利人米开朗基罗·勒孔特在35岁时得到了这个改变他人生的角色。在那之前,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演员和摇滚歌手,相貌并不出众,而且身材瘦小。米开朗基罗今年已经44岁,但只要他登上舞台,一举一动都能成为众人的焦点。因为扮相俏皮可爱,粉丝给他取名“小米”。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认为,小米拥有一种自带的气质,并非纯粹追求与角色的相像。“符合莫扎特本人追求自由的状态,他首先是反叛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同时也拥有多姿多彩的生活。与其说看的是角色本身,不如说看的是气质。”

米开朗基罗告诉第一财经,当初制作人选择他出演莫扎特,的确并非出于唱功或是演技,只是觉得他适合这个角色。“他们觉得如果莫扎特生活在当代,应该就是我的样子,所以音乐、歌曲都是为我们这些歌手量身定做的,歌唱的是自己的人生,在演绎中我能看到自已。我不能替代历史上任何杰出的音乐家。”

另一方面,他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他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要求把音乐做到极致,哪怕以承受痛苦为代价。他的音乐释放了天性,我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演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

“法语音乐剧,往往是人大于戏,你会感觉这个人物很有说服力,很容易‘造星’。”费元洪认为。相较于强调歌剧传统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抑或是结构严谨的德奥音乐剧,法语音乐剧从创作伊始便融入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弗朗索瓦称之为“大熔炉”,“法国文化受到日耳曼文化、拉丁文化等影响,这些元素使得法国文化聚合体发光发亮,有时也会因为形式过于丰富导致内涵看上去并不那么深刻。但是,法国人表面梦幻、浪漫的背后,骨子里的悲观意识比欧洲其他国家都要来得更加强烈。”

近几年,从《巴黎圣母院》到《小王子》,中国观众对法语音乐剧的热情甚至超越其他语种音乐剧,去年文化广场组织的“法语音乐剧明星集锦”发掘了一批粉丝,今年4月,《罗密欧与朱丽叶》由聚橙音乐剧引进将再度来沪巡演。

凭借打破常规的戏剧编排和视觉呈现,《摇滚莫扎特》如今是法语音乐剧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但在巴黎首演之时,它遭遇了古典音乐忠粉的攻击。即便在当下,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颠覆,“那个化着烟熏妆的莫扎特是什么东西?唱唱跳跳像神经病一样令人尴尬。”

但是,弗朗索瓦坚持认为,现代艺术形式需要革新。“和英美音乐剧不太一样,法国音乐剧从诞生之初就是一首歌曲接着一首歌曲的表演,这种形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也更接近当代观众的口味,法国音乐剧的特点是观众数量庞大,首演场就是五六千人的体育馆。我们不应该对艺术形式抱有成见,要去打破一些界限,这恰恰是莫扎特音乐的精神。”

《摇滚莫扎特》的主线故事,描绘了莫扎特在闯荡音乐界时面临的机遇、诱惑、嫉妒和重重磨难。从故乡萨尔茨堡到曼海姆,再到巴黎,最后来到维也纳,他的才华冲破了权势的桎梏,在燃尽生命的追寻中,摘下了音乐的桂冠。故事的另一条线索,聚焦于莫扎特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萨列里亦敌亦友的命运纠葛。

拍摄于1984年,横扫奥斯卡的电影《莫扎特传》通过萨列里的回忆,讲述天才的诞生与陨落。《摇滚莫扎特》与《莫扎特传》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没有将莫扎特塑造成一个想象中的完人,他才华横溢,却因为藐视规则而处处碰壁,他也并非圣人,生活中放荡不羁,纵情声色。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宫廷乐师萨列里的因循守旧和不苟言笑。电影里,年老的萨列里悲叹:“我听到了来自上帝的音乐,上帝选择了色情、幼稚的男孩莫扎特作为他的工具,给我的奖励仅仅是让我能够了解他的才华。这一定是一个意外。”

《摇滚莫扎特》并没有将萨列里描绘成典型意义的反派,并赋予他不输莫扎特的人格魅力,扮演者弗洛朗·莫因此获得一众“迷妹”。萨列里崇拜莫扎特的才华,因嫉妒而发狂,选择屈从于权威的人生让他获得了王室的垂青,但得到的却是一生的忏悔和痛苦。二人的人生都有悲剧色彩,但音乐剧最后,莫扎特将死之时,这两个同样狂热的音乐家竟合唱《纵情生活》将演出推向高潮:“如若死是必然,干脆纵情生活。”

“深沉和浪漫并非必然对立。”弗朗索瓦说,“法国人总是想要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这种愿望说到底还是源于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是这种脆弱才会让他们的艺术形式更加追求极致的美好。”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