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无形良田”

靠着前置的大数据监测和高效的5G农机,邹泰晖避开了可能的粮食损耗风险

➤采用科学储粮仓,农户储粮损失率可由原来的8%10%下降到1.5%以内

➤随着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大多数农民不用自己操心粮食产后环节,而是直接交由各地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进行清理、加工,通过集约化服务实现减损增效

➤把传统人工操控改为智能把控,把“粗碾粗抛”改为“轻碾冷抛”,每加工100斤稻谷比以前多产出4斤大米

骄阳当头的晌午,江西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的农机手们大多去休息了。而在滚滚的金色稻浪里,仍能见到收割机忙碌地来回穿梭,驾驶舱里并没有驾驶员——这是一台搭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收割机。

依靠卫星精准导航和田间农机勤恳工作,大田农社的1万多亩农田在一周内就完成了收割作业。

无人收割机不仅效率高,而且作业路线更精准、株距更整齐,这样能降低粮食损耗。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说,农社在田里设置了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和5G基站,既能监测田间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数据信息,研判最佳收割时期,又能辅助无人农机设定路线参数。得益于这一整套物联网设备,无人收割机每天能收割七八十亩水稻,而靠人工每天只能收割一两亩。

结束收割后,当地迎来台风和降雨。看着颗粒归仓的稻谷,邹泰晖松了一口气。如果收割不及时又遭遇极端天气,水稻很可能倒伏减产,被雨水淋湿的稻谷未及时处理甚至会沤黄、霉变。靠着前置的大数据监测和高效的5G农机,邹泰晖避开了可能的粮食损耗风险。

节粮减损,好似耕耘无形良田,有利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预计到2035年,通过科技进步、农技推广、全民节粮减损行动等措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将分别减少13个百分点,共可减损超过千亿斤。这相当于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

在南方双抢时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农业大省江西的节粮减损一线走访,从粮食收获、仓储、加工等环节,从数字赋能设备减损、提升农技减损、优化组织减损等角度,探究赣鄱粮仓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秘诀。

卫星导航精准收割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人想方设法向科技要产能、靠科技减损耗。收割环节中的“5G+北斗数字技术为粮食减损扩展了更大想象空间,不断完善提升的农机性能也成为稻谷颗粒归仓的有力保障。

机收损失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农民就能从1亩田中多收上来至少10斤水稻。鹰潭市余江区马荃镇林溪村种粮大户吴友发说,以前有的农机技术跟不上,收割水稻排出稻秆时会夹杂一些稻谷。如今随着农机减损率提升,在收割环节的粮食浪费越来越少。

在位于余江区的江西良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数十台收割机排列整齐,正在进行最后的出场检测。公司负责人邱文良说,他每年投入研发资金800余万元,不断提升农机性能,目前已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从设计脱粒顶盖,到优化脱粒滚筒,再到标准化开模零部件,公司生产农机的水稻机收损失率从近3%降到最低1%以下。

余江区农粮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推广负责人彭书青说,使用减损新型农机,全区38万亩农田一年能减少粮食损耗超百万斤。

各地广泛开展的农机手技能比武和技术指导,也是节粮减损的重要助力。

7月中旬,南昌市进贤县举办2024年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近20位参赛选手在安全意识及操作熟练度、作业效率、作业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较量;吉安市泰和县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和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活动,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的21个监测点平均机收损失率为1.68%。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93个服务指导组,深入全部涉农县(市、区)蹲点服务。

相同条件下,技术好的农机手能比技术差的农机手每亩多收割30斤谷子。吉安市吉安县种粮大户罗昭明说,割台的高低、转弯的角度等,都很依赖农机手的熟练度和判断力。通过有效培训和反复练习,驾驶农机的好手能让机收损失率进一步下降。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系统坚持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紧抓收获机械保障和机手操作规范这两个关键,取得积极成效。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2%2.2%

粮食住上空调房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中央储备粮南昌直属库有限公司大门正对面,写着这样一行大字。

公司副总经理聂煌带记者来到一个刚完成升级、正准备装粮的仓房。仓顶和仓内墙都贴着厚厚的隔热板,地面由基底层、防水层、气密层、隔热层、耐磨层五层材质组成,这样建成的仓房就像一个大冰柜。

聂煌介绍,这是为了让仓房达到更好的气密、隔热效果。仓房装满粮食后,将使用气调储粮技术,使仓房内氮气含量超过98%,以达到杀虫抑霉效果。此外,仓房还有粮仓空调集中管控系统,内部最高温度不超过20℃,平均温度不超过17℃。粮食住上空调房,品质变化慢。粮食仓储管理正向保质保鲜、绿色优储的方向迈进。

截至2023年底,我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1.8亿吨,气调储粮仓容4600多万吨,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江西全省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80亿元建设高标准粮仓,已建成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321.8万吨,氮气气调储粮仓容174.9万吨,确保每个县都有优质粮库。

面向储粮比例占我国粮食年产量40%50%的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仓储同样发挥着储粮减损作用。

江西宜春高安市灰埠镇农民夏永生告诉记者,过去大伙用土办法存粮,免不了虫食鼠咬,粮食损耗较大。后来,当地推广标准化储粮装置,并提供一定补贴,他家置办了一个能存储1000公斤稻谷的科学储粮仓,能存放一家人的口粮,粮食损耗少。

高安市农业干部介绍,科学储粮仓具有防潮、防霉、防虫、防鼠和装取粮方便等特点,能改变传统储粮的简陋、散落、易损耗状况。采用科学储粮仓,农户储粮损失率可由原来的8%10%下降到1.5%以内。

精益加工提升价值

曾经的晒场,如今已改建成休闲广场,农民也不再抢马路了。吉安市永新县石桥镇90后农民汤敏说,小时候,家里每逢双抢就要和村小组里的80多户村民抢晒场”“抢马路晒谷子,还要防着鸡鸭、老鼠、虫子,担心重物碾压和突发降雨天气。如今,县里有近20家烘干厂,农民直接卖湿谷子,损耗小又省心。

以前烘干的温度需要人工控制,控制得不均匀会让稻谷爆腰,出裂纹。现在用数字化智能控温,稻谷损坏率降低了。永新县农民李富明说,露天晾晒出米率不足60%,而使用烘干机的出米率超过65%

粮食加工环节减损,不止于烘干。

近年来,随着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大多数农民不用自己操心粮食产后环节,而是直接交由各地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进行清理、加工,通过集约化服务实现减损增效。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产后服务全覆盖。

随着节粮减损行动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加工理念升级、加工范围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减损成效。

避免过度加工,可以有效降低出品率上的数量损失和营养流失形成的隐性损失。

走进江西省一江秋粮油有限公司,最引人注目的是蓝顶白墙的大米加工车间。车间里的工人并不多,只见随着智能化生产设备运转,稻谷经过去壳、打磨、色选等工序,变身为一粒粒洁白晶莹的大米。

传统大米加工环节需经4次碾压、4次抛光,而我们通过引进新设备技术,将加工环节压缩至2次碾压、2次抛光。大米加工厂厂长尹水彬说,他们紧盯减损降耗,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把传统人工操控改为智能把控,把粗碾粗抛改为轻碾冷抛,每加工100斤稻谷比以前多产出4斤大米。如今,仅在大米加工生产工艺方面,该公司就已有8个专利。

充分挖掘副产品价值,可以更好实现变废为宝

碎米,一度是粮食加工环节令人头疼的副产品,往往被弃之不用。宜春市上高县的江西金农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则使其站到C:在加工线上走一遭后,碎米被加工成大米蛋白粉、大米蛋白肽、大米淀粉等高附加值产品。2008年,金农米业从传统大米加工转向大米精深加工,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工厂,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

经过十多年持续研发投入,目前,江西金农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年可加工6万多吨碎米,通过精加工制作成大米蛋白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0%

近年来,江西在粮食生产、存储、运输、加工等全链条各环节统筹发力推动粮食节约。仅在加工环节,2023年江西就有8个粮油加工环节减损增效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持续耕好、拓展无形良田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益诺思 688710 19.06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