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这篇文章之前,请您先看看自己的手机桌面,如果你发现上面已经不知不觉多了好几个常用的AI软件,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无意中进入了一场“大规模人类认知实验”之中。
硅谷顶级风投公司a16z最近发布了2025年的最新科技预测。其中提到,2025年是人类的“AI副驾驶”(AI Copilots)之年——每一个白领,都会配备一个AI副驾驶;与此同时,作为主驾的人类,则可能因为过于依赖副驾,而逐渐失去对方向盘的掌控(事实上,很多“人类主驾”已经开始担心这件事了)。
【封面图】人类主驾和AI副驾
泉果团队使用国产AI创作平台“即梦AI”制作。
前几天,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推特热帖,这个帖子是一个硅谷的创业者发的。
发帖的人叫格雷格·伊森博格(Greg Isenberg),是在硅谷小有名气的连续创业者,主营业务在数字营销领域。他还曾经在短视频平台TikTok和全球最大的社交新闻聚合网站Reddit(美国版知乎+贴吧)当过顾问。
他的帖子写得其实挺平和。简单来说就是他前几天和斯坦福的一个22岁的应届毕业生吃午饭。小伙子看着人很聪明,简历写得也挺完美的,但他发现这个孩子有点不对劲——说话的时候,老打磕巴。
于是他就问这个斯坦福小伙子,到底什么情况?为什么说起话来有点像“弱智”呢?(原文措辞比较礼貌,用的是“迟钝”,但直接一点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小伙子也非常的实在,他想了想说,最近好像交流的时候都没怎么用脑子,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和别人发信息都净用ChatGPT组织语言了,所以现在面对面说话,没法用GPT,忽然觉得脑子好像变慢了,老想不起来用什么词合适,也有点不知道怎么组织起一句完整话。
这么一个帖子,就在推特上(马斯克收购后改名叫“X”)被阅读了600万次。
因为格雷格在这个帖子的结尾,提了让大家很有共鸣、但很难迅速给出答案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类最重要的“思考”工作,外包给AI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被AI影响的这整整一代人,未来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图1. 格雷格的推文
争 论
我们可能正在经历一场“关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大规模实验”……
这篇推文引发了近五千条评论,大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观点分成两派。
一派非常担心人类把“认知外包”之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咱们姑且把他们称为“担心派”。
有人分享自己的亲身感受:自从有了GPS导航之后,现在自己已经不会记路了。比如一个地方,其实已经去过十几次了,但是只要不看导航,就会拐错路口,就可能犯晕;还有人说,20年前还在用纸质的电话簿的时候,自己凭脑子就能记住很多朋友那一长串的电话号码,但如今有手机来保存号码了,自己的这种记忆能力也衰退了。
俗话说“用进废退”,“担心派”非常忧虑对AI的“认知外包”,认为这会让自己丧失掉更多大脑的功能。
另一派姑且称为“观望派”。
他们认为,格雷格仅仅是讲了一个和斯坦福毕业生吃饭的故事,这就是个案。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人类对AI的使用会腐蚀自己的认知能力。
“观望派”还调侃说,这个斯坦福小伙子很可能只是前一天晚上喝多了,为了怕尴尬,才编了一个“高级”的理由,向格雷格解释自己不得体的表现。
无论如何,这个帖子的广泛传播,反映了大家对于AI影响担忧的共振——当我们将思考外包给AI时,这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帖子的结尾,格雷格提出了一个假设——“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非常支持AI。我只是担心,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尚未完全了解且并不可控的,大规模人类认知实验之中。”
追 踪
“措辞”这个需求,仅仅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实际上我们日常外包给AI的工作要多得多。
知名投资人斯科特·克雷瑞(Scott Clary)看了格雷格的推特,很有共鸣。他说,格雷格触发了一个他自己“早有深刻感受但未能明确表达”的话题。
受格雷格的启发,他决定跟踪一下自己一天的AI使用轨迹。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图2. Success Story播客主理人斯科特·克雷瑞
斯科特一直觉得自己还算是个“有觉知的AI使用者”(a conscious AI user)。
但即使这样,最终的统计结果,依然让他震惊。
以下是他记录的自己在一周内向AI求助的次数:
37次让AI起草电子邮件
42次让AI做词语选择
51次让AI起草短信话术
44次让AI解释概念
28次让AI使文字“听起来更好”
整体一算,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他就外包了202次思考过程。
斯科特说,“在这202个时刻,我本可以去训练我的认知肌肉,但是,我抄了个近道,得到了一个认知等价物。”
斯科特进一步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类似于ChatGPT这样的AI工具一般都有个常用功能——措辞(word finding)——用更优化的词汇来表达想法。
这个功能就类似于,你想说“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但希望AI帮你润色一下,替换成显得“更高级”的词汇。AI可能会帮你改成“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设计在哪里?”、“最终交付的价值如何定义?”……这些听起来更“高级”的说法。
假设我们每天有100次这样的需求,把70%的外包给AI。那么一年下来,我们就少了25550次这样的认知训练机会。
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了解你到底外包了什么?
当你在“措辞”的时候,你的大脑至少会完成以下的工作:
激活词汇库
考虑上下文
评估情感的共鸣
权衡其他选项
分析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会产生的联想
当你把这些流程外包给AI时,你不仅跳过了一项脑力任务,其实也跳过了整个神经训练的过程。
而这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措辞”任务,实际上我们日常外包给AI的工作要多得多——包括文本生成、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创造性思维等等。
斯科特还说,最让他警觉的是,他有一个朋友,是专业撰稿人,而且很资深,已经有15年的从业经验。但即使是这样的专业人士,这样遣词造句的高手,他在给自己的团队发邮件的时候,也会花20分钟请AI来优化话术。
这让斯科特意识到,虽然AI能提高工作效率,但AI依赖也会产生隐性代价,甚至可能影响一代人的思维模式。
代 价
当我们觉得AI能通过新的想法来增强我们的创造力时,另一件事可能正在发生——AI在向我们征收“创意税”。
人类可能会为因为依赖AI,而付出哪些代价?
斯科特总结出了4个方面:
01
信心负循环 The Confidence Spiral
大脑外包首先影响的是使用者的信心,这会启动一个负循环。
斯科特用自己的经历举例:
刚开始用AI时,你只是试试看。比如你担心自己的初稿不够好,所以让AI来优化打磨看看;
AI优化之后,你很可能会发现,AI版本确实听上去更专业、更顺畅;
于是,下次你会在更早的工作阶段让AI介入;
不久以后,你不仅会用AI来优化你的文稿,还会让它来撰写你的文稿,或者在前期让它协助构思文稿框架。
到了最后,可能你会直接把工作扔给AI,然后直接问它:你是自己全能完成,还是需要我(人类)的参与?如果AI给你的答复是不需要你,它自己就能全部完成,那你肯定就会把这个工作完全外包给AI。
但代价是,每次这样做的时候,你对自己能力的信心,都会受到一些腐蚀。
02
隐性创意税 The Creativity Tax
当我们觉得AI能通过新的想法来增强我们的创造力时,另一件事情可能正在发生——AI在向我们征收“创意税”。
在过度依赖AI 的过程中,你大脑中负责构思的能力正在减弱,你会发现,自己的原创性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自己与其说是在创造,不如说是在进行“模式匹配”。
另一方面,所有人通过AI增强后的表达,听起来也会越来越接近。原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达风格,那是你用人生构筑起来的个人特色,但因为AI增强,这些特色被大大稀释了。
而且,创造力减弱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甚至无法识别自己的创造力——当我们创造力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越来越无法识别和感知自己这些真正独特的部分。
03
屏蔽学习机会
The Learning Block
当我们用AI来“跳步”,回避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苦恼时,我们很可能也会错过在苦恼中获得的智慧与见解。
举个例子,我们在学弹钢琴的时候,总会敲错键,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但敲错琴键和挫败感都不是坏事,它是帮助我们形成肌肉记忆的必要过程。
但借助AI工具,你每次弹错音的时候,AI都会直接提供一个完美的音符,帮你把错误替换掉,尽管这个学习过程会看起来异常顺畅,但你失去的,是强化神经网络和内化技能的学习机会。
同时,人类自主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和韧性也可能会降低。
04
实时对话能力下降
The Social Impact
如果我们每次交流时都习惯于向AI寻求帮助,那么我们可能会慢慢丧失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能力。
面对面聊天这件事,可能会变得像即兴表演一样充满挑战,甚至我们在说话时,会总觉得自己说的其实只是个初稿,应该让AI润色出更好的版本。
斯科特说,他在一些会议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在没有AI辅助的情况下,人们会说到一半儿,停顿下来,花很长时间在脑子里去找合适的单词,甚至伸手摸手机,想用AI软件直接查词。
反 思
人和AI的关系,就像飞机航行中机长和副驾的分工协作,是一个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的过程。
前几天,硅谷顶级风投机构a16z发布了2025年度的科技领域展望。
* 泉果视点注:a16z的两位创始人安德森和霍洛维茨极具影响力,被认为是硅谷创业文化的“导师”,曾引领了“加速器模式”的浪潮,并在早期投资了众多知名企业,包括Facebook、Twitter、Airbnb等公司,在前沿科技领域具有独到眼光。
图3. a16z 2025年科技大趋势展望报告
在a16z列出的50个新科技趋势中,有22个是与AI相关的。报告指出:
2025年是人类的“AI副驾”(AI Copilots)之年——每一个白领,都会配备一个AI副驾;副驾驶的任务是,把主驾驶位置上的人类从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造性和战略性的任务。
“AI副驾”(AI Copilots)这一说法,来自飞机驾驶。
副驾是辅助机长的飞行员,负责监控数据、提供决策支持,以减轻机长的工作负担,但核心决策权仍然在机长手中,尤其突发雷暴、危机事故等关键时刻。
人和AI的关系,也像飞行中机长和副驾的分工协作,是一个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的过程。
斯科特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使用AI的同时丧失“认知独立”。人们应该像运动员一样,在把思考“外包”给AI的同时,永远有意识地推行大脑锻炼和休息的间歇方案。
人类也需要理智地认识到,AI本身并不会自动导致大脑的懒惰。AI确实会解放我们大脑的一些内存,但核心是不要让这些被解放的内存“躺平”,而是有意识的使用这些内存去进行更高阶的思维活动。
对此,斯科特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做区隔,分为独奏区、增强区和加速区。
01
【独奏区】The Solo Zone
用于进行没有AI协助的脑力工作。
比如你可以在早晨状态最好的时候,完成第一个初稿、计划你当天的日程、让大脑全力以赴地解决工作中的第一个问题。
02
【增强区】The Enhancement Zone
让AI成为你的观察者,而不是替代者。
比如让它优化你已经完成的工作,验证你的解决方法,引入其他观点,拓展你的思路。
03
【加速区】The Acceleration Zone
让AI成为你生产力的合作伙伴
比如处理日常事务和支持工作,但要注意,仅仅是加速而不是替代。
斯科特建议大家跟踪和记录你和AI的互动。比如时刻观察以下几点:
你使用AI时的目的?
你是否可以独立完成工作?
你和AI工作的配比是什么?
你是否有过于依赖AI进行思考?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在心中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自我觉知、观察外部世界。
这个问题是:
当整整一代人已经习惯了在AI的辅助下工作,到底会对这个时代产生什么样的群体影响?
彩蛋
超越“外包”
a16z的合伙人贾丝廷•摩尔(Justine Moore)分享了使用AI的个人经验。
在这个案例中,她和AI的关系似乎超越了“外包”,应用场景也超越了工作。这其中既有人机协作的新形式,也可能暗藏着另一个应用新趋势——“AI大脑”。
图4. a16z的合伙人贾丝廷•摩尔
贾丝廷•摩尔是a16z消费技术团队的合伙人,主要研究AI公司。她本人也是“AI大脑”的深度使用者。
在2024年,她用了6个月的时间,将自己的短信、邮件、网络浏览历史、推文等数据上传给GPT,建造了一个自己的“第二大脑”。
贾丝廷说她的初衷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如何精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她说:“我们想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对话,感觉对方就是不理解你想说什么。”
所以,她选择借助AI来帮助自己整理和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把脑海中盘旋的各种想法,转化为其他人能理解的语言,说给你的同事、你的伴侣甚至你的治疗师听。”
虽然这种梳理对人来说不容易,但是从大量非机构化信息中总结要点,正是大语言模型非常擅长的。
想象一下,如何“AI大脑”能了解你日常的数字轨迹、准确分析您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它还有着强大的记忆和无限的内存,那么在你需要“对外沟通”时,它可以帮助您整理出一个最恰当有效的话术,来向他人传达你的内心感受。
另外,这个“AI大脑”还可以用来“对内沟通”。
比如当贾丝廷问AI大脑,“如果你是我的治疗师,你希望建议我做哪些事情?”
以下是“AI大脑”的回答:
嘿,贾丝廷!
根据我们的谈话,我觉得你是一个深思熟虑、内省且有抱负的人。在很多领域、无论是关于人际关系,个人成长,还是AI,你总是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索新的想法,寻求更深层的理解。你富有同情心,会在别人面临挑战时提供支持,而且你能清晰、诚实地反思自己的经历。
你最大的优势似乎在于你的智慧和自我意识。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即使在不确定和情绪化的情况下,你仍能做出合理的决定。在学习和工作中,你的好奇和投入都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你始终驱动自己不断成长进步,尤其是在探 AI 索如何促进沟通和理解方面。
对你来说,一个可以改善的领域,可能是如何管理人际关系中的压力,特别是在情绪容易失控的场合。当面前的道路不明朗时,你有时会陷入过度分析的状态。此外,你充满激情,这有时也会让你在一些新的尝试中行动过快。但这也是你热情特质的体现。
总的来说,你的自我反省和动力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你从每一次经历中获得成长,这是一个难得的人生财富!
你觉得这和你对自己的看法一致吗?
这个回答让贾丝廷也很惊讶,她发现自己的AI大脑真的很了解自己,而且在帮她自我反省上,竟然非常有洞察力。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在用AI来协助自我表达和亲密关系,并在网上分享经验。
图5. 网络上用AI协助沟通的分享
因此,贾丝廷认为2025年,“AI大脑”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除了提高工作效率,也将会有更多AI的应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辅助我们与他人的沟通、为更广泛的决策与成长提供助力。
2025年,除了反思我们和AI的关系,与AI关系的深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
参考资料:
The Stanford Grad Who Forgot How To Think,Scott Clary, Hackernoon, Dec 24, 2024
'The Knowledge' enlarges your brain, Dec 8, 2011
Big Ideas in Tech 2025, a16z
Export Your Brain: How I Uploaded Myself to AI, Justine Moore, a16z
We’ve always been distracted, AEON, Joe Stadolnik, Feb 2, 2023
(转自:泉果视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