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家
导语:在和投资人长时间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提到巴菲特与芒格的投资方法论,总会有人认为只有在美国适用,在其他地方,尤其在A股是行不通的。
持有这类想法的一个隐含前提:只有美股才有长牛。
但只要把时间维度拉长,去回溯美股走过的历史,就会发觉其曾经有过的惨烈程度。
因为权益投资神奇的复利,不断地新高让这些曾经剧烈的波动只是化成不起眼的数字。不过,今天我们推荐的这本《戴维斯王朝》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去回顾这段历史。
该书记录的戴维斯家族投资历程,经历了2次漫长的牛市、25次调整、2次严酷的熊市、1次大崩盘、7次温和的熊市、9次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人类登月、石油危机、“漂亮五十”的崛起与崩溃;1次总统遇刺、1次总统辞职、1次总统遭到弹劾;34年的利率上升和18年的利率下降……
这里的戴维斯家族,正是“戴维斯双击”的提出者。
戴维斯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历经经济的盛衰兴替,股市的牛熊起伏,屹立华尔街50年而不倒。
戴维斯190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后来与企业家的女儿凯瑟琳结婚,以女方5万美元嫁妆做投资本金,38岁开始投资,在其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的财富。历时47年,年化复利回报达23.18%。
家族第二代谢尔比掌管的基金,20年中有16年战胜标普500指数,累计收益37.9倍,年化复利回报19.9%,超越同期标普指数4.7%。
家族第三代克里斯掌管的基金,1995—2013年年化复利回报11.95%,同期标普表现为7.61%。
彼得·林奇曾经与老戴维斯打过很多交道,因而为这本书作序言,他说:“我很荣幸地注意到,老戴维斯提到的很多投资箴言,都出现在我写的书中。对此,我并不应贪功归己,因为他比我早20年就已经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林奇在序言里的最后一段话也是对本书最好的注解:
在华尔街,历史周而复始地循环上演,正如同调整和熊市迟早会迎来牛市一样。那些对于这些规律无知的投资者,他们的命运本来并非注定,但他们可能会因为在不恰当的时候卖出股票而亏钱。
这本《戴维斯王朝》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并给读者提供了观看戏剧般的享受,可谓文质彬彬、表里俱佳的作品。
我们节选了第十九章,也是本书最后一章《戴维斯王朝投资成功的秘诀》,祝开卷有益!
第一,避开廉价股。
这是谢尔比在80年代学到的经验,一些最廉价的股票或许就值那个钱,因为那些公司多是平庸的公司。问题在于,一个平庸的公司会一直保持平庸。
该公司的CEO会预期好日子就在前头,就像CEO们一贯的行为一样。公司或许会重整旗鼓,但这样的复兴是一个并不确定的命题。
“甚至即便能够复兴,”谢尔比说,“这种复兴也会比人们预期的花更长的时间。你必须是一个受虐狂,才会喜欢这类投资。”
第二,避开高价股。
价格昂贵的股票或许物有所值,因为它们可能代表着伟大的公司。但谢尔比却拒绝购买这类股票,除非它们的价格相对于其盈利水平合理。“任何公司在任何价格上都未必有吸引力。” 谢尔比说。
戴维斯一家从来不会为衣服、房子或度假支付过分的价格。为什么投资者要为盈利支付过分的价格呢?说到底,人们买的不就是公司的盈利吗?
克里斯描述这些滋滋带响的热门股所带来的假象是“显微镜下的赌场和牛排餐厅”。这类虚幻的公司的共同标签就是两个字:“狂野”。
至于这是不是一家带老虎机的互联网咖啡店,谁在乎呢!无论它是干什么的,只要“狂野”的招牌一亮相,就会受到狂热的追捧。追捧者会以30倍市盈率买入这种股票,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狂野”公司的盈利以每年30%的速度迅猛增长,大家继续深陷狂野热潮之中。
到了第5年,“狂野”公司的劲头不太足了,盈利增长仅仅是15%。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15%的增长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但是“狂野”的投资者们期望更高。现在,他们开始犹豫,只愿意给出原先一半的估值——15倍市盈率。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股价腰斩,向下“调整”50%。
到了这个时候,那些账面利润都蒸发殆尽,任何早期购买 “狂野”股票的投资者,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得到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6%的年化回报,相对于承担的风险而言,聊胜于无。因为美国国债的回报就是6%,但风险却小很多。
一旦一只快速成长的股票失去其成长性,投资者就沦为残酷数学的牺牲品:当一只股票下跌50%之后,它必须回升 100%,才能挽回之前的损失。
第三,以合理的价格购买适度增长的公司股票。
谢尔比认为好的投资对象应该是成长率高于市盈率的公司。他会避免购买“狂野”类股票,会寻找那些“一般”类的股票,例如一家地区性银行股。
这个“一般”的股票仅仅具有13%的成长率,并不引人瞩目,股价是10倍市盈率。如果这个“一般” 的股票能保持5年这样的表现,并吸引投资者愿意支付15倍的市盈率,
那么,耐心的投资者就会在5年之间获得20%的年化回报,而“狂野”类的热门股票仅能获得6%的回报。
有时候,戴维斯家族也会发现一只“隐形成长股”,它有着 “一般”的名声,但有着如同微软一样的厚利。低廉的价格、惊人的回报,这是无法抗拒的组合,戴维斯发现的AIG以及其他很多股票就属于这一类。
如果AIG开始出售心脏起搏器或转基因种子,投资者肯定会给予该公司更高的估值倍数。但作为一家沉闷的保险公司,它从来没有引发非理性的热情或其他。股票的长期被低估可以将下跌风险降至最小。
第四,等待合理价格的出现。
当谢尔比相中一家公司,但如果股价太高不合适,他会耐心等待其价格回落。由于分析师们每年经常会有三四次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创造了可以买进IBM、英特尔和惠普等公司股票的机会。
此外,时不时出现的熊市也是谨慎投资者最好的朋友。正如戴维斯常说的那样:“熊市会让人赚很多钱,只不过那时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有时候,一个行业会遇上自己行业的熊市。例如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的熊市蔓延至银行业,这给了谢尔比买入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股票的机会。
当克林顿政府推出错误性的医疗改革方案时,一流的制药公司(例如默克、辉瑞、礼来等)都大幅下跌了40%~50%。谢尔比和克里斯在这三家公司都有持股。
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遇上自己的熊市,当坏消息(例如原油泄漏、集体诉讼、产品召回等)发生时,都会引发股价下跌。这通常是个买入的好机会,只要这些负面的东西是暂时的,只要它们不影响公司长期的发展前景。
“当你买入一只遭受打击却实力稳固的公司股票时,”谢尔比说,“你只会在买入时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投资者的预期会比较低。”
整个80年代,谢尔比可以选出大量的市盈率仅有10~12倍的成长股。但是,到了市场喧嚣的90年代,再也找不到这样物美价廉的股票了。克里斯和肯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他们只好被迫等待市场的下跌了。
第五,顺势而为。
在选择科技股方面,谢尔比非常谨慎,但他并非完全回避这类股票,这一点与两位患有科技恐惧症的著名投资大家—— 巴菲特和林奇——不太一样。
只要能发现价格合理、盈利真实、经营稳健的公司,他会热心地将其纳入投资组合。否则,他宁愿错过这些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他很早就投资了英特尔公司,并获利丰厚。他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持有IBM公司的股票。
他还买过应用材料公司的股票,这一幕类似于“锄头与铁锹的游戏”的现代版。
在19世纪的淘金热潮中,那些卖锄头和铁锹的人赚了大钱,但拿着这些工具去找矿的客户们最终却破产了。同样的情况再次上演,应用材料公司卖设备给那些半导体行业的“找矿者”。
第六,主题投资。
对于“自下而上”风格的投资人,他们喜欢投资于那些具有良好属性的公司。只要是有光明的前途,从石油钻机到快餐连锁,各行各业,他们都有可能进行投资。
而对于“自上而下” 风格的投资人,他们会先研究宏观经济大势,然后找到什么行业可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良好,最后在这些行业中选择具体的公司。
谢尔比的投资风格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二者兼容并蓄,融为一体。每当他将资金投入之前,他都会寻找一个“主题”。在很多时候,主题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70年代,肆虐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明显的主题。谢尔比将以石油、天然气、铝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为业的公司,纳入自己主持的纽约风险基金的投资组合,因为这些公司可以从升高的价格中坐收其利。
到了80年代,已经有迹象表明,在与通货膨胀的战斗中,美联储取得了胜利。这时,谢尔比发现了新的主题:物价回落、利率下降。于是,他削减了在硬资产上的投资,购买了金融类资产:银行、券商以及保险。金融类企业可以从下降的利率环境中获益。
谢尔比在金融类股票上投入了40%的资金,及时抓住了该行业阔步发展的好时机。这类“隐形成长股”并没有像微软或家得宝一样快速的盈利增长,然而,它们提供的回报却相当喜人。
到了90年代,谢尔比和克里斯盯上了另一个主题:婴儿潮人口的老龄化。随着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人的老龄化,医药公司、健康护理、疗养院成为受益行业。当医药类公司经过一轮大幅上涨之后,谢尔比在耐心等待市场下跌后的机会。
第七,让你的赢家继续奔跑。
典型的成长股基金每年会卖出90%的资产,然后,取而代之地买入可能更具前景的标的。但是,谢尔比主持的纽约风险基金每年的换手率仅有15%。
戴维斯更是喜欢买了股票以后一直持有,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为巨额的资本利得缴纳高额的资本利得税。这种“买入、持有”的投资策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由于频繁交易而引发的失误。频繁交易的结果,有胜有负,胜负不确定,但交易成本是确定的。
在谢尔比小的时候,戴维斯就不止一次地告诉他,“择时” 是徒劳的。谢尔比将这个忠告传给了下一代:克里斯和安德鲁。
“当我们以折扣价购入股票之后,可以长期持有,”谢尔比说,“最终,我们希望看到股票可以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即便它达到了这个点,只要它可以继续保持增长,我们就愿意继续持有它。我们喜欢以符合‘价值’的钱买入,但希望最终它能继续成长。”
“我可以持有一只股票经历两三个衰退或市场周期。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知道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公司该如何应对。”
第八,投资于优秀的管理层。
戴维斯投资于那些伟大的管理层,例如AIG的汉克·格林伯格,谢尔比也遵循同样的逻辑,投资于英特尔公司的安迪·格罗夫、太阳美国公司的艾利·布罗德。如果一个伟大的领导人离开一家公司到了另一家,谢尔比会将资金投入新的公司,这是再次购买管理人才能的行为。
当杰克·格朗德霍夫从富国银行到了第一银行后,谢尔比就买了第一银行股票。当哈维·葛洛柏出现在美国运通,他就买了美国运通的股票。
“任何公司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层,这是华尔街公认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师会忽略这一点,”克里斯说,“分析师们总爱讨论最新的数据,但在没有评估过领导层情况时,我们从来不会做任何投资。”
第九,忽略后视镜。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投资者过于关注过去无穷的数据,” 谢尔比说,“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致力于从过去找到未来。”华尔街的历史上最有价值的总结就是,历史从来不会一成不变地重复过去。
1929年大崩溃之后的25年,人们一直都避免股票投资,因为他们心中一直存在一种虚幻的臆想:市场即将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也避免投资,因为通常认为战争结束后萧条会尾随而来。70年代后期,人们也在避免投资,因为他们认定1973—1974年那样的暴跌会再次上演。
正如谢尔比在1979年所写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花了太多时间,去预防那些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类似量级的灾难。”
1988—1989年,人们躲避股票,是为了防止1987年那样的股灾再次发生。但是,所有这些预防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都令人后悔不已,因为每当人们想到预防股灾的时候,恰恰是应该大举投资的好时机。
从华尔街的投资历程中,可以了解很多谬误的存在。例如:
“只有公司盈利上升时,股价才会上涨。”实际情况是,在公司盈利不振时,股价经常还会表现不错。
“在高通货膨胀期间,股市会受到伤害。”实际上,在50年代初期,这种伤害并未发生。
“股票投资是对付通货膨胀的最佳武器。”但70年代初期的情况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
第十,坚持到底。
“以1年、3年甚至5年的时间看,股票是危险的,但是放眼10年、15年却是不同的景象。”克里斯说,“我父亲当年进入股市时,正好赶上牛市顶峰,但经过了20年之后,他当初的糟糕已经开始无关紧要。在给股东的信中,我们一再重申:我们在跑马拉松。”
戴维斯投资检查清单
1997年5月22日,谢尔比就其主持的纽约风险投资基金中每一只股票的持股原因写下了一个备忘录。这些持股,即便不能满足所有条件,至少应该满足大部分特征。
一流的管理以及信守承诺的良好记录。
创新研究,使用科技手段将优势最大化。
在国外市场的运营如同在国内市场一样优秀。海外市场为美国成熟的公司提供了第二个可以快速增长的空间。华尔街的一些分析师在80年代初期就断言可口可乐已经进入成熟期,但是进入国际市场后的良好发展证明了他们预言有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AIG、麦当劳和菲利普•莫里斯烟草公司身上。
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永不会过时。
能提供给股东强劲资本回报的公司,以及心怀投资者利益的管理层。
能保持最低成本,使得公司具有低成本优势。
在一个成长的市场中,能占有主导地位或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公司。
善于并购竞争对手,并提高其利润率的公司。
财务强健的公司。
……
经历了艰难的时光之后,戴维斯家族发现了“72法则”带来的快乐,他们意识到如果你能使投资每年增长10%,你会获得不菲的回报。
而如果你能获得15%或更高的回报,这种极其可观的回报甚至使眼前的回撤看起来更像一个微不足道的假象。
耐心、长期思考和三代人智慧叠加,这些构成了戴维斯王朝投资成功的秘诀。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