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2月22日电 (葛佳明)12月22日上午,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现场,一个特殊的集装箱从中远海运“中海印度洋”轮上卸下,这是上海港今年第5000万个标准集装箱。上海港也由此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将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全球十五连冠。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破5000万标箱,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未来,上海港将加快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积极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不断从“东方大港”迈向“世界强港”。
数量:30年从100万标箱增长到5000万标箱
1993年10月,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年设计吞吐能力240万吨。从打下第一桩到竣工投产,仅用28个月,这样的建设速度反映了上海对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的迫切需求。
一年后的1994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大关。随着港口“主战场”从内河转向长江口,外高桥港区二、三、四期等后续工程加速建成,上海港集装箱业务驶入快车道,年吞吐量于2003年首次突破1000万标箱。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上海港货物吞吐量激增,现有集装箱码头逐渐超负荷运转。同时,随着集装箱船越造越大、吃水越来越深,上海急需建成新的深水良港。199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在中央的支持下,上海在东海之滨的洋山建深水港的构想终于走向现实。
2005年12月,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2006年12月,洋山二期开港;2007年12月,洋山三期工程第一阶段开港;2008年12月,洋山三期第二阶段开港……2010年,上海港取代新加坡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并“霸榜”至今。
从发展历程看,上海港区经历了从黄浦江到场景入海口再到外海区域的变化,港口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展。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表示:“今年,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预计达60%,创历史新高。10余条海铁联运‘天天班’稳定开行,今年运量预计突破9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40%,辐射腹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当前,上海港呈现“一港六区”的格局。“上海港的目标是到2035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6500万标准箱以上。”在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表示,枢纽能力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压舱石”。
下一步,上海将加快推动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建成,打造全球集装箱码头新标杆。加快启动罗泾集装箱港区二期工程,推动罗泾港区升级为功能完备的超大型、智慧型、生态型集装箱港区。同时,联动长江经济带打造多式联运中心,同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质量:驶入数智化、绿色低碳化转型“新航道”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化等“三化转型”程度已成为衡量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洋山深水港的出现,使得上海港区有了与世界一流港口竞争的实力,这并非仅仅因为其拥有能够停靠十万吨甚至几十万吨级货船的众多深水泊位,更是因为背后的“高科技”支持。
洋山四期被称为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集装箱装卸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并不只是在于AGV车(自动导引车)的运用,还在于实现了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等环节的全过程智能化、无人化操作,是真正的“无人码头”。
驱动这一切的,正是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操控系统(ITOS系统)。它就像是自动化码头的“智慧大脑”,利用无人设备全域感知等核心技术,可以实现港口智能调度的功能。
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洋山四期越来越“聪明”,效率越来越高。目前,洋山四期作业效率较开港初期提升了30%,人均劳动生产率为传统码头213%,能力与效率均居全球自动化码头之首。
如果说洋山是上海港“数智化”转型的代表,罗泾港区的“变身”则可以看出上海港发展绿色智慧港口的决心。
罗泾港区曾是上海港煤炭和矿石运输的主战场。2017年和2019年,由于高污染和低附加值,这些码头相继停产。上海港抓住契机,将这片土地重新定义。2022年12月,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仅一年多的时间,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绿色港口拔地而起。
2024年8月7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成为中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一方面罗泾改造项目巧妙地利用废旧材料建造崭新码头,千米岸线、百万平方米的码头,在施工过程中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将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与此同时,罗泾港区的“智慧大脑”是首次国产化转型应用的智能营运管控(NEO-TOS)系统。该系统基于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的基础设施,利用自动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面实现岸桥、轨道吊及AIV的智能化运转。
当前,全球航运业正在加快绿化转型。港口作为船舶的“加油站”,对绿色燃料的应用,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2024年4月10日,上港集团“海港致远”号加注船在洋山港完成国内首单绿色甲醇船对船同步加注。这标志着上海港自2022年成为全球少数具备“船到船加注保税LNG”服务能力的港口后,再次成为国内首个具备船对船同步加注绿色甲醇能力的港口。
张小宏表示,上海将推进航运领域新型能源、绿色燃料的示范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绿色燃料加注设施布局,形成技术领先、供应稳定、安全便捷的航运绿色燃料供应服务体系。
能量:为全球贸易注入新动能
港口,是一座城市各种交通工具衔接转换的支点,也是拉动腹地经济发展的龙头。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9.7亿吨,同比增长3.4%。分结构看,内贸吞吐量同比增长1.7%,外贸吞吐量同比增长7.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亿标箱,同比增长7.7%。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曾表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占据世界排名前20位港口城市中的16个席位,已成为全球物流市场中心,带动现代物流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产业。
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上海港一直是国际贸易的关键枢纽。
2022年,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宣布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据新华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多个港口和美国、新加坡、瑞典、新西兰等共同宣布了绿色航运走廊计划,其中包括上海-美国洛杉矶港/长滩港、上海-德国汉堡港、上海-新西兰奥克兰港等。
在我国外贸的大盘子中,新兴市场的占比不断提升。在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框架下,中国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商贸往来也变得更加频繁。2024年12月18日,中远海运旗下“新上海”轮经过23天的航行,从秘鲁钱凯港抵达上海洋山港,这是自秘鲁钱凯港开港后首个“钱凯—上海”正式航次,标志着从钱凯港到上海港的海运航次首次双向贯通,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启航。
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全面建成、更好服务全球贸易,上海正在积极发展高端航运服务。过去一年,上海持续扩大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和船舶供应为代表的航运服务供给,不断提升高端航运服务水平。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交易,当年成交量跃居全球航运衍生品榜首。全国首创“航运脱碳保险”、全球首款“一单制”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保险方案落地上海。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有了“上海案例”,浦东新区发布了国内首部国际航行船舶药械供应管理措施。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张勇认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与其他四个中心进一步联动发展。强大的经济中心为航运中心提供了经济腹地和货源支撑,贸易中心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航线布局和运力配置,金融中心则为航运业发展提供船舶租赁、航运指数、期货市场等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手段,科技创新中心则通过智慧航运建设、绿色低碳转型,以新能源、新技术助推国际航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谈瑞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