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低利率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中国金融》|低利率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2024年09月23日 11:17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参考国际同业利率和净息差走势情况,预计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中长期会低位企稳,应当及早进行压力测试,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作者|广发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课题组组长:贺向明;课题组成员:黄建中 李丹妮 翁雨乔  卢迎」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8期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已连续12年处于下行通道。如何适应低利率市场环境,缓解净息差持续收窄给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压力,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本文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为研究样本,根据我国银行业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对低利率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议。

影响净息差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净息差的因素主要涉及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净息差为生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负债付息率之间的差额,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资产定价能力、负债结构、负债定价能力等因素相关,重点考验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宏观方面,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多国的净息差表现情况可以看出,一是净息差与宏观经济环境、基准利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在经济下行期,融资需求低迷,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收窄,上述国家中央银行为了提振经济,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在经济上行期,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提升,上述国家中央银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会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抑制投资和消费。二是基准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实时调整,而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重定价存在一定周期,故而净息差的变化往往会滞后于基准利率调整。三是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存贷款领域竞争加剧,促使银行经营格局分化,对中小银行生存将带来一定挑战。

各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净息差比较分析

  • 美国净息差表现情况

美国自1970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于1986年完成,期间存贷利差明显下降,但净息差的变化较为平稳,围绕3.60%小幅波动,先下降后逐步上升。主要原因是,在这一阶段美国商业银行进行了存贷结构调整,如美国银行业贷存比从1973年的0.92上升至1993年的1.15,且信贷结构中个人贷款占比提高,减缓了利率下行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在经历储贷危机高峰期后,净息差自1990年起明显提升,达到4%以上;自1994年开始,随着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发展,美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截至目前最低值为2021年疫情期间的2.39%。

为应对净息差下行趋势,美国商业银行举措各异,在此以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为例进行说明。花旗银行的优势来自贷款业务的高收益,2023年其生息资产收益率为5.97%,同一时期美国4家大型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下同)生息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5.20%;富国银行的优势在于较低的存款利率和较高的无息负债比例,其负债付息率为2.64%,同一时期美国4家大型银行负债付息率平均值为3.43%。此外,美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非息业务,自2015年以来,在利息收入表现平稳的背景下,美国4家大型银行非息收入平均占比达45%以上,近年来由于美联储猛烈加息,美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有所下滑。

  • 德国净息差表现情况

德国自1962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于1966年完成,其净息差水平自1968年起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3%左右波动,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其净息差水平随着基准利率的下行快速收窄,2023年末下降至0.96%左右。

为应对息差收窄、营收走弱的情况,德国银行机构积极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以德国第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为例,在资产端方面,该银行积极拓展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买卖等投资银行业务,做优财富管理、资产配置等私人银行业务,已形成多元化的业务经营结构。截至2023年末,德意志银行的五大业务板块中,投资银行、私人银行资产占比分别高达50.15%、25.23%。同时,拉长资产久期,通过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的方式来获得较高收益率。在负债端方面,大力吸收活期存款等低成本资金,其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55%以上,且无息存款占总存款比例高达15%。在近年来欧洲低利率环境下,这些做法有效带动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下行。在营收结构方面,发力混业经营,提升非息收入贡献度。自2015年以来,在利息收入表现较为平稳的情况下,德意志银行非息业务贡献了50%以上的营业收入。

  • 日本净息差表现情况

日本自1977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于1994年完成。受房地产泡沫被刺破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于90年代末探索实施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在此期间日本商业银行净息差均保持在1%以上。2013年以后,日本中央银行正式开启“量化、质化宽松”和负利率时代,日本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012年的1.02%一路降至2021年的0.54%。2024年开始,日本中央银行结束了长达8年的负利率政策。

为应对净息差收窄困境,日本商业银行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发力海外业务。以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为例,截至2023年末,其海外贷款占商业贷款比重高达43%,海外净利息收入占总的净利息收入比重高达78%;海外业务净息差达3.14%,远高于其国内业务0.57%的净息差水平。二是拉长中长期贷款期限,降低公司贷款占比,不断加强个人贷款业务拓展。三是提升非息收入,一方面提升传统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收费标准,另一方面发力与高净值客户相关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仍以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为例,在利息收入表现稳定的背景下,2015年以来其非息收入占比约为47%。四是开展银行间的合并重组,精简分支机构数量,降低经营成本。例如,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由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和日联控股合并而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由樱花银行和住友银行合并而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净息差的变动通常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在应对低息差方面,美国、德国、日本的银行业均致力于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强化资产端定价能力,保障收益水平。在共性特征以外,美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大风险投资,降低资金成本;德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混业经营,增加非息收入;日本选择发展海外业务和加快并购重组。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至2015年已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并自2016年以来推动利率并轨、深化LPR改革,持续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已培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银行业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同业在分业监管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期有一定相似性。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多国案例可以发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政府放松对于利率的管制,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因素决定,同时前述成熟的经济体受到人口老龄化、社会债务负担率普遍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利率中枢总体下移,导致银行净息差中长期均呈波动下降态势。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逐步发展成熟,预计低利率环境仍将持续,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将面临较大挑战。参考国际同业利率和净息差走势情况,预计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中长期会低位企稳,应当及早进行压力测试,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从国际同业来看,在应对低息差周期方面,美国、德国和日本银行业的经验均可参考,但需要结合我国的情况,不能简单地照搬。笔者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可紧抓资产负债管理,夯实客群基础,逐步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挖掘差异化经营特色,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从短期来看,目前商业银行大多以消费金融为必争之地,采取“以量补价”的方式缓释净息差下行压力,但以量驱动可能会发生客户过度下沉和风险抬升的情况,需审慎对待并加强风险管控。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增速放缓,金融机构过度竞争,大力拓展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最终引发信用卡危机,给当地银行业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吸取相关教训,严把信贷审核关,加强对风险的管控。

从中长期来看,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是共生共荣的关系,维持合理净息差的关键在于能否服务好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应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来,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厚植发展根基。

第一,紧抓资产负债管理,提高息差安全边际。强化资本精细化管理,前瞻性地进行资本评估与规划,科学确定资本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资本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作用,优化业务发展模式,节约资本使用;通过FTP引导、利率授权管理等举措,持续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在资产端,一是在利率中长期呈下行趋势的背景下,适当拉长资产久期,提升固定资产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中长期贷款占比以锁定较高收益率;与此同时,适度拉长中长期贷款的重定价周期,从而延迟低利率环境对资产端业务收益率的影响。二是扩大关系国计民生和刚性需求的行业布局,如教育、能源、医疗、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增强穿越低息差长周期的能力,深耕已打造先行优势的领域。在负债端,持续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存款付息率。通过加强对客定价管理、压降高成本存款、拓展核心存款等措施,吸收低成本稳定资金并优化存款结构。

第二,紧抓优质客群建设,夯实客群基础。一是培育对公价值客户,运用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工具,做精做细客户经营,特别是要增加行业优、潜力大的价值客群数量,逐步提高中型客群占比。二是做优机构客群,努力将优质的金融产品转化为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的场景解决方案,实现机构客户扩量提质,并带动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的发展。三是增加核心结算客户群,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批量开发上下游客户,扩大核心结算客户群。四是做强零售客户群,针对中高端客户,着力提升资产配置、场景服务、权益体系建设等综合能力,提高客户忠诚度。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常年深耕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客群,从而为其发展带来了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负债资金。

第三,深化“双轻”(轻资产、轻资本)业务转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净息差收窄的情况下,银行大多会发力非息业务以弥补利息收入缺口,从美国、德国、日本商业银行经验来看,其非息收入占比平均值均在45%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2023年非息收入占比仅为20%左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笔者建议,一是可推动财富管理转型,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持续增强客户黏性;二是大力发展交易银行、资产托管及传统投资银行业务,提升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核心产品服务能力;三是推动信用卡业务客群转型,深入挖掘存量客户,提升交易量,增加交易佣金收入。

第四,挖掘差异化经营特色,发挥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在低利率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在单一业务领域囿于过度竞争,往往会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为此,笔者建议,一是结合发展实际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坚持错位竞争。例如,美国富国银行的个人存款业务领先同业,拥有庞大的长尾客群;美国花旗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领先同业,贷款定价充分覆盖信用风险和经营成本。相反,如果不细致挖掘经营特色,参与行业“内卷”,不仅会导致资金空转,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也会越来越低。二是积极发挥集团综合金融优势。我国目前仍实施分业监管,不过自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以来,国内相继批复设立大型金融控股集团,通过融合银行、保险、投资、证券、基金等金融资源,发挥其在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能够使集团整体利润保持较高水平,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这一协同优势,为客户提供贷款、信用卡、理财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带动银行客群数量、存款、收入稳步提升。

第五,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全面落实降本增效。一是积极监测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和潜在变化趋势,前瞻性管理信用风险,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减少风险成本;做好利率走势跟踪分析,强化资产久期拉长、核心负债波动等情况监测,切实增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合规管理,降低合规成本。近年来银行业严监管态势持续,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罚没总金额整体呈上行趋势,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推动根源治理,切实防案降罚。三是加大科技赋能,合理控制人员数量,压降人均网点成本,适当裁撤部分盈利水平较低的分支机构,全面落实降本增效。

(责任编辑 贾瑛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