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浪里来的人,有时倒在波澜不兴处。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尔·沙龙病情恶化去世。沙龙之死,不仅标志着一个政治强人的消逝,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沙龙的去世起举世瞩目,但是这份瞩目,来的有点迟。从2006年起,沙龙就因为中风导致的“脑死亡”而卧于病榻,靠着机器维持生命。不过八年后当沙龙真正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整个世界还是为之动容,因为沙龙象征着一个时代,他自己就是一段传奇。
从军人到政客,沙龙的一生就是一部以色列简史。沙龙出生在英国“托管”之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父母都是20世纪“回归”的俄罗斯犹太人。早期“回归”的犹太人倡导世俗主义,依靠“基布兹”过着集体生活。沙龙童年正赶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同犹太人关系已经十分紧张,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沙龙就是成长在这样的集体主义、世俗文化和危机主义的氛围内,这种环境也培育了沙龙一生强硬、务实和嬗变的多面性。
沙龙在14岁时就参加了犹太秘密军事组织。1948以色列建国之后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沙龙在军中不断晋升,成为了以色列家喻户晓的大英雄。至今为止以色列出现过两个军事英雄,一个是著名的“独眼达扬”将军,另一个就是沙龙。虽然当达扬已经统领以色列全军时,沙龙还是一个军事将领,但是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高傲的达扬不得不辞职谢罪之后,而其继任者正是沙龙。
随后的数十年间,沙龙向北攻打黎巴嫩,以此扩大以色列的安全纵深;向南巩固约旦河西岸的控制,希望保证以色列的防御空间;向西力促加沙地区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以此将未来以色列的安全筹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以色列特殊的“军政换位”的政治系统下,许多军人都在退役之后成为了政客,沙龙也不例外。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沙龙退役,加入了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进入政坛的沙龙虽然干过的职务繁多,但是所有的行动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最大限度的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和既得利益。
“右翼”的沙龙在2000年的9月迎来了自己的政治巅峰,他在保镖的簇拥下强行访问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尊贵禁地”的耶路撒冷圣殿山,随后又成功的以强硬形象获得选民芳心,出任以色列总理。那时的沙龙是一个标准的“右翼政客”:行为强硬、信奉暴力,坚决反对巴以和谈。
不过随后的两年之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陷入了“连环暴力”的怪圈之中,以色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强硬而得到安全,而巴勒斯坦人也没用因为自己的反抗而得到尊重,冲突换来的是4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生命。
面对暴力升级的怪圈,沙龙开始反思自己信奉的暴力信条。2002年12月,沙龙甚至首次同意巴勒斯坦可以“有条件”建国。随着巴以和谈的僵局继续,2005年8月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的“脱离接触计划”行动,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
沙龙此举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同右翼看来,沙龙拆除加沙的犹太人定居点太过“左派”,是在自毁以色列的安全纵深;而对于以色列左翼来讲,沙龙的“脱离接触计划”并没有同整个巴以和谈联系在一起,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右翼主张失效后的“逃离政策”。
而面对利库德内部的指责和右翼人士的抨击,沙龙果断的选择另立了“前进党”来统领以色列政坛。为区别右翼色彩的利库德集团和左翼色彩的工党,沙龙把前进党定位为中间派,希望引领以色列走向一条新的道路。前进党在以色列政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意识形态上说,这是以色列迄今为止第一个成功的中间派政党;从政治主张上看,在巴以关系上前进党较为“偏左”,奉行“两国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但是同时又主张通过各种手段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在经济上则较为“偏右”,主张以色列进行市场化改革;在治国理念上,奉行“世俗化”的主张,主张宗教远离政治。
虽然沙龙开创的前进党在如今的以色列政坛正在走下坡路,但是在莫法兹的领导下,前进党依旧活跃在政治舞台。前进党曾经的领导人如拉皮德、利夫尼都已经自立门户,而且仍旧大体上奉行者前进党“中间派”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晚年的沙龙在政治上打开了以色列中间党派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政治时代。
沙龙见证了一个时代,他成长于与以色列艰苦的立国年代,经历过以色列血腥的战场搏杀,参与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谈中的纷争;沙龙更影响了未来,他改变了以色列政坛“非左即右”的意识斗争,开辟了务实的中间理念。沙龙逝世,一个时代结束,但是他却仍影响着以色列乃至中东的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