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0/w400h400/20250129/ee6f-6809232b5e62032fffded03ad6e6623d.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33/w400h433/20250129/73fe-a7d436cc203054f93e7f7948a14d5e79.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613/w400h213/20250129/b700-1cea17086021a7b0d312d1161591b805.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37/w399h438/20250129/ce12-585fce910ad0a22f3dde1a6a1dcf2673.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58/w400h458/20250129/7f02-79fe7f9bc56bb6f105cb58e72adae315.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624/w400h224/20250129/7c99-c0436672eb675eafc7899f9c6957831c.jpg)
今天是乙巳年春节,天津这座城市保留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春节传统民俗,涉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下面,就让我们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学者一起聊聊——春节里的津味儿非遗。
■ 蔡氏贡掸第五代传承人蔡红英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辞旧岁掸尘迎新岁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春节前的大扫除,象征着辞旧迎新,在这个习俗中,使用后的掸子被新掸子更换,寓意着新年的开始。
掸子,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四千年前。自那时起,古人便开始将其作为日常清洁工具使用,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成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提到将掸子的制作提升至艺术层面,甚至成为皇家御用的珍品,则非久负盛誉的津门蔡氏贡掸莫属了。
蔡氏家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众多制掸工匠中脱颖而出,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不断创新,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故事感。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美好与传承。
蔡氏贡掸取鸡毛的方法有着“鸡毛打三把毛”的绝活,取下来的毛是“活的”,有光泽、有灵气,轻轻一抖,毛很活脱,还像长在鸡身上一样。纯手工制作的掸子工序十分繁琐,要精选上百乃至上千只相同颜色公鸡的上等翎毛,经过分拣、穿线、洗水、风干、扎捆、消毒、绑扎等十八道工序,这样做出的贡掸才能无异味、更美丽、经久耐用。
蔡氏贡掸的第五代传承人蔡红英说:“最初,掸子常被置于家门口,它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日常除尘,还是作为一种镇宅辟邪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掸子又被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如中堂之上,既方便使用又能发挥它的装饰作用。”
“每年过年期间是我们销售的高峰期,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到古文化街,许多人专程来购买我们的掸子。”蔡红英说,特别是在年末岁尾之际,赠送蔡氏贡掸也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礼仪。“相较于食物礼品而言,这样一件富有文化底蕴且实用性强的工艺品能够长时间保存下来,并成为家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无论是摆放在客厅还是书房,都能瞬间提升整个空间的艺术氛围。”
黑色象征着镇宅驱邪,黄色则寓意着招财进宝,每一种颜色的掸子背后都蕴含着美好的祝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重要场合赠送礼物时倾向于挑选稳重大方的颜色组合。比如,新年里送黑色以表庄重;而庆祝佳节则偏好明快活泼的黄色;鲜艳夺目的红色鸡毛掸子更容易赢得人们喜爱,尤其是新娘出嫁时作为陪嫁品更是寓意生活幸福美满。”
如今,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蔡氏贡掸依然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生活用品,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而且传递着美好祝福。
■ 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郑家齐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把祝福从舌尖送到心田
面食文化是北方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郑家齐自幼便在家族浓厚氛围的影响下,开启了他与面食的不解之缘。8岁时,郑家齐就踏上了学习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的征程,12岁时已熟练掌握。对于春节年俗中的面食讲究,郑家齐也是了然于胸、娓娓道来。
郑家齐介绍,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就要开始“把面发”,人们提前将面食蒸熟后囤起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不再新做面食,而是吃囤好的这些面食,这象征着新一年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和财源广进。这些面食造型各异,每一种造型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在各种各样的面食中,造型别致的九层枣塔,寓意着步步高升,承载着人们对事业和生活不断进步的期许;那栩栩如生的‘刺猬’最有讲究,它象征着招福纳财,人们期盼着新一年的丰收与好运连连;还有那人见人爱的‘寿桃’,饱含着人们对长寿及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形态优美的‘佛手’,传递着吉祥如意的祝福;灵动的‘鲤鱼’,代表着鱼跃龙门、连年有余,寄托着千家万户对富足生活的向往;那精致的‘福袋’,仿佛将满满的福气与财气都紧紧锁住;还有圆润的‘葫芦’,寓意‘福禄寿’齐聚,期许生活越来越美满;形象逼真的‘柿子’,象征事事如意、顺心顺意;还有那生动的白菜形状面食,则代表着百财汇聚、财运亨通。”这些面食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无限憧憬和深深祝福。
■ 赵氏艺术剪纸第三代传承人赵德宝
腊月二十九贴道酉
红纸上凝练生活智慧
天津的民俗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寓意,成为天津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氏艺术剪纸第三代传承人赵德宝介绍,天津的春节年俗中,写对联贴“福”字是一项重要的传统。“过去,有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的人会为亲朋邻居书写对联,集市上也常有书法高手售卖手写对联和‘福’字。红纸黑字,墨香四溢,那手写的对联充满了过年的韵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印刷的对联逐渐增多,虽方便快捷,但手写对联的独特魅力依然让人怀念。”
贴窗花和贴吊钱,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窗花形式多样,其中位于窗户正中间的聚宝盆窗花,寓意着财富汇聚,是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期许;而贴在窗户两边的和平鸽等图案的窗花,则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和平。吊钱,更是天津春节民俗中的重要元素。通常到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便开始贴吊钱。按照天津的传统民俗,贴上吊钱寓意着为家庭带来了富裕和吉祥。
“过去,很多人住平房,吊钱都要贴在门窗外边,人们用的是毛边纸制作的吊钱,轻薄易动,风一吹,红火喜庆的氛围格外浓郁,这种场景令人感到过年的韵味特别浓。如今,虽然很多楼房住户只能将吊钱贴在屋内,且机器制作的吊钱厚实,粘贴也更加牢固,所以不易掉落,但每到正月二十五,人们还是会依照民俗将吊钱摘下,寓意旧去新来、财源广进。”
赵德宝介绍,贴窗花和贴“福”字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温馨有趣的故事。有的家庭会特意将“福”字倒着贴,当孩子们天真地喊出“福倒了”,长辈们则会满心欢喜地回应“福到了”,这种充满童趣和亲情的互动,让春节的氛围更加浓郁。在天津范围内,尽管不同区域的年俗在细微之处可能存在差异,但对于对联、窗花的热爱却是共通的。过去,天津的窗花以聚宝盆为主,人们出门时,还会在对面墙头贴上“抬头见喜”的红纸,让这份喜悦伴随每一次出行。
赵德宝说,在张贴“福”字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讲究,一般会贴在正门,而像厕所等地方则不会张贴“福”字。过去的大门多为两扇,因此会左右各贴一个“福”字,如今大多数是单扇门,也就只贴一个“福”字了。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宝始终坚守着“赵氏艺术剪纸”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如今,尽管市场上机器生产的塑料薄膜窗花和印刷对联越来越多,但赵德宝依然坚持手工制作剪纸。他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剪纸技艺,还不断推陈出新,将葫芦、福禄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创作出了如“葫芦福字”“双蛇福字灯笼”等独具匠心的迎新春剪纸作品,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
“最近我设计了一款 ‘葫芦福字’春节剪纸作品,这个作品由葫芦和‘福’字巧妙地组合而成。从表面看,那大大的‘福’字十分醒目,可仔细一瞧,葫芦就隐藏在这剪纸之中。而且,在这小小剪纸的葫芦里还藏着两个篆字——福、禄。在创作时,我又把葫芦嘴变化成一个小小的蛇头形状,还吐出了舌头,巧妙地体现出蛇年迎春的寓意。”这种创新的设计给传统的剪纸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令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今年我还设计了一款剪纸作品是‘蛇年迎春’,也可以叫‘双蛇福字灯笼’,寓意着迎春迎福。在作品中我设计了两条形象可爱的蛇,两条蛇中间有一个变形爱心的‘春’字,两条蛇的头顶上面是一个红红火火的灯笼,灯笼里面,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在正中间,两边还有侧‘福’字,显得灯笼很有立体感,这个‘福’字两侧的梅花,有着蛇年幸福、百姓安康等寓意。这幅剪纸在手工制作的时候非常难做,极具挑战性。”赵德宝介绍。
传统窗花不仅有单幅作品,还有套组作品,老百姓买一套一起贴,寓意更为丰富。例如,今年赵德宝创作了一套窗花新作品,蕴含着“福”“禄”的大“福”字在中间,就像一个聚宝盆,两边各一个葫芦窗花。这两个葫芦都是“蛇盘兔儿”图案。“蛇盘兔儿”的寓意为“辈儿辈儿富”。这也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种,贴的时候主图贴中间,副图左右对称贴,这种对称美让整组窗花内容更为丰富美观。
“赵氏艺术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天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深的祝福。这些迎新春的年俗剪纸作品设计,在传统中不断创新,不断增添新时代的元素。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传统的年俗,让人们铭记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 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果兆静
除夕晚上把花戴
红绒花传承千年文化精髓
绒花,作为天津的特色艺术之一,其独特的工艺将人们的生活与艺术紧紧相连,不仅展现了天津的文化魅力,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奇妙。
天津素来有大年三十晚上戴绒花的传统,寓意一年和和美美。果兆静作为武清区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一直希望用自己的非遗技艺装扮好每一个春节。进入腊月,位于武清区曹子里镇前街村的一处院落格外热闹。果兆静不仅要把制作绒花的原料备足,还要抓紧时间制作和进行直播,原本宽敞的平房内被最近生产出来的红绒花堆得到处都是,床铺、工作台、地上,也被存放绒花的纸盒子占满。果兆静的家人也齐上阵,帮着制作、分拣货物、包装、收拾卫生等。果兆静说,这些天一家子要忙到晚上12点左右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在天津有句老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在天津人的过年习俗里,最与众不同的是天津“姐姐们”头上戴的红色绒花。果兆静介绍,绒花的种类有很多,例如,福寿有财、年年有鱼、福寿双全、子孙平安……不同的造型和搭配,也衍生出不同的美好寓意。
绒花谐音“荣华”,寓意非常吉祥。红绒花戴在头上,有鸿运当头、荣华富贵的意思。“红绒花是天津女性除夕夜的传统饰品,象征着对母亲的祝福。”果兆静说,绒花这种饰品从唐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极为盛行。宫里的娘娘爱戴花,民间自然流行起来。天津人常说的过年时闺女戴花,戴的就是这种红绒花。没出嫁的大女孩儿戴石榴花,小女孩儿戴一串儿梅花、海棠。
天津独有的聚宝盆头花是这一习俗的亮点。这种头花的设计富有象征意义,中老年妇女偏爱佩戴缀满金珠的聚宝盆头花,寓意着财富的积累和家族的繁荣。而年轻女孩则通常选择石榴花或梅花、海棠头花,这些图案都寄托了对年轻一代的美好祝愿。果兆静表示,在大年三十晚上,天津的老太太们戴的聚宝盆,由儿媳妇和已经出嫁的女儿购买,代表着这个老人儿女绕膝满堂红,同时也代表着老人为儿女们的新生活祈福。
聚宝盆红绒花制作过程也并不太复杂,果兆静一边说一边演示:“首先要准备一些红色的绒条、红色线和一把剪刀;然后用剪刀,将5根绒条在中间修剪成尖尖状,紧接着将它们整理好攒在一起成为一个火苗形状,然后将3根绒条拧成一个盆的形状,与火苗状绒条攒在一起,成为一个小聚宝盆造型;为了更为美观,要将聚宝盆装饰一下,例如贴上一个铜钱等;最后给聚宝盆安上一个发夹,方便人们佩戴。”
果兆静介绍,聚宝盆发夹款式的红绒花样式最多,例如,有团圆富贵、团圆荣华、富贵有余、寿桃、子孙富贵、福禄多财、福寿如意、平安是福、增财增福等,都是今年春节订购数量最多的产品。同时聚宝盆摆件在今年也很受人们欢迎,例如,有五福捧寿、五福临门、八方来财等。
另外,为了适应年轻人的佩戴习惯、跟上时代的潮流,果兆静制作了胸针、耳饰、簪子等红绒花饰品。为了增加春节喜庆的气氛,她还在绒花造型上进行了创新和升级,果兆静说,例如,在制作年轻人爱戴的钱花时,她制作的钱花花瓣都剪成铜钱的形状,而花心则做成百合、荷花、烟花等形状。天官赐福是今年的新款式 ,这款发夹形状与官帽很像,上贴一个福字,用来表示喜庆的寓意。同时,她还做了一款状元帽创意发夹,与天官赐福发夹有些相似,但是在帽子的两边增加了三个花枝,寓意着连中三元。除此以外,还有一款创意蝴蝶兰发夹,寓意是鸿运当头、仕途顺畅、幸福美满,这一款也很适合年轻人。
果兆静介绍,传统红绒花的佩戴也有讲究,大年三十要戴石榴花,象征着把一年的财气和福气留在家里。大年三十晚上12点一过,便要换上红绒花,代表着马上聚敛新一年的财运和福泽。绒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精湛的手工艺技艺,更传承了千年文化的精髓。通过保护和传承绒花这一传统手工艺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这一传统之花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 北辰民间女红布艺第四代传承人吴宗英
新年穿新衣
穿针引线织出美好祝福
女红与春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每逢春节,充满喜庆氛围的女红作品被人们穿戴在身上、装点在家中,象征着阖家团圆。
北辰民间女红布艺第四代传承人吴宗英介绍,女红技艺通过新衣、新饰等,传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千年的技艺彰显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女红作品如中国结、刺绣、布艺、串珠等,在春节期间丰富多样、形态各异,寓意吉祥美好。
“中国结便是其中的代表,心有千千结,用中国结线编织的吉祥结,寓意着一年的吉祥如意。中国结作为传统女红的代表,它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还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结能历经千年而深受百姓喜爱,不单因其美观,更因其所传递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深厚文化内涵。”吴宗英说,例如中国结作品《幸福平安》,蕴含了人们对五福的向往,即福、禄、寿、喜、财,也寄托了家家户户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美好祝愿。
“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女红技艺不断发展。每逢春节,比如穿新衣戴新帽,都能展现其魅力。我们所穿的衣服,上面各式各样的图案,经由刺绣、裁剪、缝纫等工艺完成,足见女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正如常言所说,女红与生活相互依存,每至春节,生活因女红而愈发美好。”吴宗英说。
吴宗英表示,今年是蛇年,形态各异的蛇形中国结、布艺蛇、毛毡编织的小蛇等作品应运而生,寓意着金蛇献瑞、福绕蛇年。有代表红红火火的红蛇,也有象征爱情顺遂的青蛇、白蛇,还有布艺或编织的“福”字作品,象征着幸福美满。
“每一年,以属相动物为主题的女红产品都特别受人们欢迎。女红在各个行业中,通过制作这些吉祥物,体现出生活的美满幸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和美好祈愿。”吴宗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愿金蛇献瑞、福绕蛇年,大家心中常怀暖阳,生活处处充满希望。
■ 马氏花丝镶嵌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马赛
春节戴新饰
老手艺新设计添彩新年
自古春节就有“穿新衣,戴新饰”的习俗,在这个隆重而又喜庆的节日,人们会穿戴上自己最珍贵的服饰,以此来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2024央视春晚创意节目《年锦》中刘诗诗佩戴的唐簪,正是由马氏花丝镶嵌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马赛带领团队制作而成。今年马赛依然将“守正创新”作为自己的设计理念,研发设计出两款全新的首饰,以迎接春节的到来。
第一款名为嵌缂丝海水纹填丝耳坠,据马赛介绍,这次的设计理念是想让非遗可以跨界合作,“众所周知非遗很少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当中,这导致生存空间非常小,每年都有不少非遗会因为缺乏传承或者生存困难而逐渐消亡,所以我们这次的设计理念就是一件作品承载多项非遗,以我们的耳环为例,我们将花丝镶嵌技艺和缂丝技艺相结合,缂丝和花丝镶嵌都是国家级非遗,都有着很长的历史传承,缂丝作为织物,若用于服饰价格会格外昂贵,所以我们取来少部分的缂丝织物与花丝镶嵌相结合,让其价格变得亲民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实用性。”
第二款名为花丝嵌单凤纹漆雕耳坠,是花丝镶嵌技艺与大漆技艺的结合。大漆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特点是颜色鲜艳、耐腐耐碱,在古代常用于皇家贵族使用的器皿、器具、装饰、摆件等。由于其稀缺性和价格昂贵等原因,大漆制品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眼前了,“我们这次的设计将大漆与花丝镶嵌饰品相结合,让它们同时出现在女性日常佩戴的饰品,让其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也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并且春节是咱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喜欢红红火火,大漆多为大红色,制作出来的饰品颜色也比较喜庆,正好符合大众的需求。”马赛说。
■ “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赵伟
正月初一拜大年
送葫芦 送“福禄”
葫芦谐音“福禄”,自古便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春节里送葫芦,也有送“福禄”的美好寓意。据天津“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赵伟介绍,今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自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3月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过年——春节主题展”,展览邀请各地极具代表性的非遗参展,“葫芦庐”和祥禾饽饽铺作为天津的非遗代表参加展会,将中国非遗的特色充分展示给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
此外,今年春节期间,南开区天津古文化街重点打造“天津·潞河督运巷”项目,展示天津地方年俗和非遗,让游客充分感受春节浓厚的节日氛围。届时,“葫芦庐”也将成为潞河督运巷上的一家特色文创店铺,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葫芦制作的魅力。
作为“葫芦庐”第四代传承人,赵伟致力在继承传统葫芦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作品设计上融入中国文化,希望以葫芦为桥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年,“葫芦庐”与泸州老窖(119.860, -0.59, -0.49%)共同开发设计了四款葫芦文创酒——福禄自在酒,该酒以“福禄双至”为设计概念,将美好的寓意蕴含其中。赵伟表示:“这是两种国家级非遗融合的一次尝试,该酒自2025年1月1日上市,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说明人们对这样新颖的形式是接受的,也是对中国非遗的一种认可。”
同时,针对当下年轻人的喜好,“葫芦庐”还开发了很多极富特色的文创产品,例如葫芦祈福咖啡、葫芦冰箱贴、“黑悟空”葫芦玩偶等,“马上过年了,我们将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祝愿刻在葫芦上,另外还将天津一些著名地标也作为图案制作成了葫芦冰箱贴,这是我们独创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春节期间都会在潞河督运巷的‘葫芦庐’文创店铺进行售卖,也欢迎游客朋友们前来挑选喜欢的产品留作纪念。”赵伟说。
■ 非遗研究专家、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
逛花会 闹花灯
春节,中国最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研究专家、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介绍,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它可以说是囊括了非遗所涉及的十大类别。其中和春节密切相关的,莫过于民俗类非遗、传统技艺类非遗、民间美术类非遗,因为这些非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也正是非遗所带有的特点。
每到春节,天津会举办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天津皇会,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每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很多地方都会举办各种花会,有天津法鼓、传统舞狮、津门武术、津门秧歌等花会项目,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另外,春节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天津元素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自清末时期就在天津地区流行,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杨柳青木版年画已然是天津一张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成为全国人民认识天津的一座桥梁。
在春节期间,北方还有很多重要的民俗活动,比如除夕的年夜饭、初二的回娘家、初五的迎财神、正月十五的闹花灯,这些习俗在天津还完好地保留着,它和这些非遗共同构成了天津这座城市春节里的美好风景。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