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户人家一条渠 万户人家一座城

五户人家一条渠 万户人家一座城
2025年01月07日 01:36 兵团日报
位于五家渠市的将军纪念馆外景(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位于五家渠市的将军纪念馆外景(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曾经,这里是一湾苇湖碱滩、一片荒原戈壁;如今,这里阡陌纵横、瓜果飘香,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水城”。

曾经,这里五户人家一条渠;如今,这里绿树碧水、繁花似锦,成为镶嵌在祖国大西北浩瀚大漠上的一颗明珠。

这里,就是五家渠。

许多年前,五家渠,仅仅是一条渠的名字。据《农六师简史》记载,清末民初有杨、冯、杜等5户人家,从老龙河引出1条水渠种地,人称“五家渠”。1950年4月,王震将军来到这里,穿苇滩,翻沙梁,涉溪流,从青格达湖到冯家海子,从老龙河到二屯枯沟,一望无际的沃土良田,点亮了他心中的一个梦。王震将军打开地图,在乌鲁木齐河下游与头屯河下游之间画了一个圆。

这个圆所涵盖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五家渠市。

195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的80余名战士作为垦荒先遣队来到这里,割苇子、搭窝棚、引渠水、垦荒地。次年,十七师师长程悦长率2000余名指战员开赴青格达湖,使用铁锹、抬把子等简陋的工具,修建猛进水库,“五家渠”开始作为地名使用。

这是将军命名的城市,是将军奠基的城市,是将军后裔和受到将军作风熏陶、锤炼的群体,不断添砖加瓦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城市。今天,在五家渠市,将军街、将军府、将军纪念馆……一个个带有将军符号的建筑,成为这座军垦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70多年前,天山脚下,老龙河畔,英雄的部队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铸剑为犁、披荆斩棘,在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掀开了屯垦戍边的崭新诗篇。

天山引雪水,戈壁垦良田。

王震将军与战士们一起,从乌鲁木齐三屯碑拉运片石,修建和平渠时,沿路的各族群众无不为之感动。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上至司令员,下至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是一名辛勤的开垦者。

他们发现这里缺水,王震将军三探“黑龙潭”,在亘古荒原上修建了垦区第一个水利工程——猛进水库。

他们发现这里农业落后,于是创办军垦农场,组建了第一个机械化国营农场——八一农场。

他们为了提高农机水平,创办了第一家工业企业——农六师联合加工厂。

在以后的日子里,机械厂、皮革厂、梧桐化工厂、微车厂相继建立。

一○一彩门已经拆除多年,青年连、炮连、水电连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烙着兵团符号的地名,今天仍在沿用。

当年,一批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等扎根五家渠,投身军垦事业。他们吃的是盐水泡窝头,住的是地窝子,用着自制的开荒造田工具,秉持着一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情和干劲斗志,一步步实现了“戈壁滩上建花园”的美好愿望。

沧海桑田,当年靠着人拉肩扛修建的“猛进水库”,现在已是游人如织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当年紧邻沙漠的蔡家湖,现在已是闻名遐迩的“甜瓜之乡”;当年五户人家共用一条渠的五家渠,如今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军垦新城。

2004年1月19日,五家渠市正式挂牌成立,从此,这座年轻的城市拉开了发展的全新序幕,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将规划图纸变为现实,从百业待兴到各业兴旺,五家渠人的生活从日渐变好到全面小康……

昨日的五户人家一条渠,而今已是万户人家一座城。

五家渠的变迁更像一个梦,筑梦的历程镌刻在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册页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将军 五家渠市 王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