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刘曦 每经编辑 易启江
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公布,政策层面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场主体提供了明确、透明的制度规范。这意味着,个人乘用车驾驶人在遵守道路通行规定和车辆使用说明的前提下,可以规范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独家专访时,分享了他对L3级别自动驾驶的看法。朱西产教授预测,2025年将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决胜年。
出事故后如何认定?
NBD:2024年6月工信部批准9家车企测试L3级别自动驾驶,另外也有车企宣布2025年实现L3自动驾驶,距离L3大规模上路是不是很近了?
朱西产:预计工信部2025年会发布L3级自动驾驶车辆的相关认证。参考欧盟已经完成了L3级别的认证,初期车企会将L3级自动驾驶认证的ODD(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操作设计域)缩得很小,意味着自动驾驶功能将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启用,例如特定的道路和环境。
NBD:L3级自动驾驶与L2有何不同?
朱西产:L3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与L2+在产品形态和技术形态上是一样的,主要的区别在于使用层面。在L2+级别下,驾驶员脱手驾驶时间不能超过15秒,而L3级别允许驾驶员在符合操作范围的特定条件下暂时脱离驾驶,但也不允许深度脱离驾驶,比如不能离开驾驶位置或睡觉。欧盟的ECE R157标准已经发布,国内的标准也在跟进。
从用户体验方面来看,欧洲标准规定了L3级别的自动驾驶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启用,如在高速公路上单车道巡航,车速在0到60公里/小时之间。这种限制使得L3级别的自动驾驶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使用,例如在晴天的高速公路上,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需要变道等情况,系统就会退出L3模式,降级为L2级别。为了保证L3级别的高安全性,其适用范围被极度缩小。同时,由于企业需要增加冗余部件以满足安全要求,这将进一步推高成本。
NBD:一旦发生事故,L3级自动驾驶责任如何认定?
朱西产:L3和L4统称为高等级自动驾驶,在L2+级别,用户需要自行承担责任,而L3级别则涉及企业的产品责任。目前,全球只有华为和特斯拉承诺了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即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技术)保险服务,即在智能驾驶状态下发生主责交通事故时,由企业承担保险责任。然而,L3和L4级别还可能面临产品召回等责任问题,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企业怎么办?
由于L3级别自动驾驶涉及企业承担更多的产品和事故责任,这导致成本大幅上升。由于L3级别可能带来的产品召回等责任问题,因此,现在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大概率不会在100万元以下的车辆搭载,因为不划算。
这就是L3级自动驾驶目前的现状,从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来看,初期车企的操作设计域会缩得非常小,假如放开操作设计域,那你就要有相应的技术去保障,所以华为也是把L3放在了百万元级别的尊界上,而不是其他“三界”。目前,华为尊界已在申报工信部的认证,通过认证后,会给尊界车辆用户释放L3的功能。
对于运营车辆而言,人力成本是网约车服务中最为高昂的部分。由于L3级别的自动驾驶仍然需要司机在车内,它并没有为出行服务带来成本上的优势。而如果要发展Robotaxi等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则需要达到L4或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L3落地有哪些难点?
NBD:当前L3级别自动驾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L3落地难点主要是什么?
朱西产: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此前L2+和L4自动驾驶的研发是由不同团队负责的,原先专注于无人驾驶的算法团队在这一领域逐渐占据优势。、
比如福特的BlueCruise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就部分采用了Argo AI的技术,蔚小理跟特斯拉一样,全部都是朝着无人驾驶方向在发展,即强人工智能。上汽的智己、东风的岚图、广汽的昊铂全都是Momenta的技术,Momenta也是无人驾驶出身。博世与奇瑞合作的新纪元系统也是一个例子,博世负责硬件部分,而文远知行则负责软件和无人驾驶算法的开发。
目前,L2+、L3、L4在技术上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在的NOA技术,基本上是从L4级别向下延伸发展。算法上是原来做无人驾驶的算法团队胜出。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尤其是人工智能在边缘场景下的表现和安全性的长尾问题,成为难题,导致无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许多技术因此停留在L2+级别,L2+的NOA技术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乘用车领域内被广泛使用。
除了技术层面外,还包括上面提到的“产品责任”问题,基于此,企业成本就会提高,为了安全性,就只能把操作设计域减小。
NBD:目前在智驾领域,特斯拉FSD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很多车企在技术层面也喜欢与其进行比较,如端到端、纯视觉等方面,您怎么看?目前国内车企在智驾技术上的进展和成熟度如何?
朱西产:当前自动驾驶领域普遍采用的算法源自于无人驾驶技术,这些算法依赖于强大的人工智能,强调摄像头的作用而相对减轻对其他传感器的依赖。在是否使用激光雷达的问题上,从安全冗余的角度来看,激光雷达目前还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成本在5000元以下的智能驾驶系统,由于成本限制,不太可能配备激光雷达;而成本超过1万元的系统则通常会包含激光雷达,以确保传感器的冗余性和安全性。
特斯拉在全球以其技术创新而闻名,但在安全问题上,该公司一直面临着外界的不同看法和挑战。在自动驾驶的实践中,特斯拉对于激光雷达的使用持有独特的观点。特斯拉CEO马斯克倾向于采用第一性原则,认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中间步骤,因此特斯拉更多地依赖于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算法。
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华为并没有一门心思地跟着特斯拉走。比如,华为采取了两段式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策略,其中感知部分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而运动规划部分则主要依赖于准则模型,这些模型的可靠性较高。因此,我们期待的还是一个波澜不惊的、不需要带来太多惊喜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驾驶体验。
2025年行业有何趋势?
NBD:传闻特斯拉FSD即将入华,随着L3级自动驾驶政策开始落地,您觉得特斯拉会怎么做?
朱西产:我们说驾驶L3级别的车辆,意味着车辆具备较高的自动驾驶性能,即车辆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独立驾驶而不需要人工干预,也就是MPI(Mean Time Between Intervention,干预间隔平均时间)非常长。
全球范围内,特斯拉及其CEO马斯克是个例外,特斯拉不会来做L3认证,马斯克创造了另外一套说辞。现在的特斯拉FSD V12版本,被称为“监督驾驶”(Supervised),它既不承认是完全自动驾驶,也不完全认同是辅助驾驶。在美国,FSD 12.5版本的MPI已经达到了3000公里,意味着车主在一个月的驾驶中可能只需要接管一两次,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特斯拉甚至承诺,如果在使用FSD功能时发生主责交通事故,将由特斯拉的保险来理赔。这种承诺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很少公司敢于跟进,华为是其中之一。
NBD:您之前提到2025年将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决胜年,在这一背景下,您如何看待2025年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态势和行业趋势?
朱西产:2025年就是自动驾驶的决胜年,现在自动驾驶价格成本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高。Robotaxi的BOM成本(成本总和)已经从最初的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降至7万元,甚至更低。而NOA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从7万元降至3.5万元、从2万元到3000元,预计到2025年,将有成本在3000元以下的NOA产品投入市场,NOA的渗透率有望超过40%。
随着智驾快速上车,车企方面也在开发低成本的自动驾驶系统。例如,华为也在准备一套纯视觉、低算力的系统,以适应不同成本和市场需求。这样的系统将仅依赖于48TOPS的算力,以实现更广泛的市场应用。
2024年~2025年的重点还在于,将L2+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尽快应用到量产车辆中,并建立起数据闭环,以便进行快速迭代。目标是每月进行1.2~1.5次的迭代,即大约每两个月进行三次OTA(Over-The-Air,空中下载软件更新),以快速提升技术水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