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2025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千帆过尽 万木春发--中国经济的涅槃重生”为主题。海内外一流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投行、资管等机构的数十位首席经济学家将齐聚上海,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
领导致辞
上海市虹口区副区长陈帅表示,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虹口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认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正加快打造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构建财富管理特色赛道。
“目前,已集聚了各类金融企业和机构2100余家。”陈帅表示,虹口资产管理特色鲜明,拥有18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全国1/6的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百亿级私募云集。金融开放稳步扩大,法国东方汇理、加拿大宏利、美国运通、美国信安等优质外资金融机构纷至沓来。
“金融创新全国领先,虹口拥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首个对冲基金园区、全国首家由外资资管机构控股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全国首家网络直销银行等多个全国第一。”陈帅说。
陈帅表示,金融生态体系完善,虹口集聚了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绿色金融60人论坛等众多专业性功能机构和平台,与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表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上海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金融开放格局不断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揭牌成立,中外资金融机构加快集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设立。
二是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配合证监会出台“科创板八条”,上海推出“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上海股交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开板,上期所有色金属板块期权实现全覆盖。
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实施股权投资“32条”,加快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落地落实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上线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出加强上海市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九方面措施,加大信贷、保险、债券、股权、担保等支持力度;印发《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不断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四是金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推动《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实施,中国(上海)证券期货仲裁中心揭牌成立,加强金融监管协同,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陶昌盛表示,2025年将继续体系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五个中心”建设协同,加快推进落实浦东综改试点方案、自贸区80条等政策。支持各类主体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深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地更多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实践案例。同时,加强协同联动,加强风险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夏斌表示,希望未来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下称“论坛”)成员既就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时提出化解之道,更用智慧箴言面向全球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数年来,论坛通过把各大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聚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身处金融市场第一线的优势,向决策层提供直接反映市场真实声音的政策建议,利用合纵效应达到1+1>2的专业价值。”夏斌介绍,截至2024年底,论坛理事成员已达97人,涵盖了市场上绝大多数重要且优秀的金融机构,其中外资机构首席约占四分之一,并且还在进一步扩容。
具体而言,夏斌将论坛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用三个“多”来概括:一是专业成果多,十余年来,成员累计发布了数万份专业报告,公开出版了数十本专业著作,并举办了数百场会议。二是市场关注多,论坛往届年会网络直播同步参与人数高达800万+,论坛公众号每年发布超过1500篇帖子,十余年来累计近2万篇,覆盖了宏观、产业、股市、楼市、债市等众多领域。三是建言献策多,论坛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20多个省市区地方政府开展了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研究赋能。
此外,夏斌称,近年来,论坛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软实力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专门设立了离岸金融研究所和指数研究院,在研究的基础上定期发布中国离岸金融指数和宏观指数、基金指数,引起了市场积极反响。
广开控股总经理郭川舟表示,广开控股坚定秉持“产业为本,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做好“耐心资本”的科技战略投资。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不仅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郭川舟表示,广开控股作为以科技金融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国有企业集团,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郭川舟介绍称,近年来,广开控股实现了从270亿元到1600亿元资产的跨越式增长,控股四家上市公司,扎实做好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高效、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我们坚定秉持‘产业为本,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做好‘耐心资本’的科技战略投资。”郭川舟表示,聚焦于双碳智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显示、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参股了LG、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小鹏汽车、小鹏汇天、泰胜风能、星河动力、阿维塔等一批世界顶尖重大产业项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此外,郭川舟表示,广开控股旗下粤开证券作为广州开发区首家国资控股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依托区域优势,积极深耕精品特色领域,成功打造了以投资为核心、投资研究及投资银行相互协同的“三投联动”模式。
主旨演讲
中证金融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毛寒松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毛寒松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态势,积极变化增多,新的形势下,必须持续深化资本市场全面改革,使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能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是要以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资本市场服务,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依靠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对生产要素进行了创新性的配置,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创新资本形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创新企业提供从初创到成熟,再到转型及兼并重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毛寒松说。
二是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是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毛寒松表示,一方面平稳健康运行的资本市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投融资环境,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风险管理等功能正常的发挥有助于保障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重点是夯实高质量上市公司基石,在资金结构、基础制度、市场调节机制、专业服务、监管执法等方面协同发力。
三是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好践行资本市场人民性。毛寒松表示,中小投资者在信息获取、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等方面天然不具优势,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最大的国情、市情,强化法治、净化生态,为各类投资者参与市场竞争和投资交易等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生态环境。
回顾2024年,毛寒松表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24年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平凡的一年。9月24日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力显效,市场总体回暖。
毛寒松介绍,一方面,资本市场全面改革稳步推进,“新国九条”分阶段规划了未来五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系统提出了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一揽子的政策措施,配合“新国九条”制定若干配套文件,形成了“1+N”的资本市场政策体系。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质效逐步提升,出台支持“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板块定位等全方位地提出支持性举措,加快引导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出台了“并购六条”,助力上市公司产业整合协同和创新发展。此外,资本市场生态得到了改善,出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积极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夯实价值投资基础,出台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支持通过分红、回购等切实提升投资者的回报。
2025年,如何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毛寒松表示,需要把握好以下重点:一是着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更加精准有力地支持扩投资、促消费,推动改善公司治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扎实推进支持“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落地、落实、落细,增强发行上市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为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的综合改革,加快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协同构建完善的全国社保基金、保险、年金、理财等长线长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打通卡点、堵点,努力畅通科技、资本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为不同投资者提供合理回报的同时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是全力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要坚决落实稳住楼市股市的要求,加强资本市场风险综合研判和应对,提高交易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用好稳定股市的新设货币政策工具,着力稳资金、稳杠杆、稳预期,确保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2025年必须要大力提振消费,我国农村具有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建议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更多公共财政资源投入,推动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
目前,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连平表示,2024年1月到11月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约为55%,全年有可能会达到60%左右。“202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很可能定在5%左右,要达到这个水平的增长,还是需要加快步伐来推进消费的增长。”
“2025年,提振消费的重要任务有四个方面。”连平介绍称,一是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以更大力度的财政补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二是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拓展和提振电信、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三是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家具、装潢和建材等商品的消费支出;四是实施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包括提高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提高困难居民收入,针对性促进消费。
谈及提振消费,连平认为,不能只是将眼光投向城市,还应该把眼光同时投向农村来挖掘农村消费增长的潜力,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更多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推动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
“我国农村具有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连平认为,可以通过改革来推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持续提升。同时,未来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多农民变成市民,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
在连平看来,农村宅基地相关制度的改革将有助于大幅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将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营性的收入,更多农民转为市民则将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带来居民消费能力和需求的全面提升。
宅基地市场化的流转有助于大幅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的收入。连平表示,作为土地要素的一种形式,宅基地应该与其他形式的土地一样,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流通价值,应该可以成为持有人的资产。
在他看来,未来要推进宅基地市场化流转,必须要切实解放思想,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在土地的确权、土地流转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方面,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形成突破。要加快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的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等。
改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集体建设用地与承包地一样,是农民群众的主要财产,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连平表示,未来应该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制度,并在法律上予以明确。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与土地经营权可分离的制度。还要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要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放在土地改革的重要位置。
此外,连平建议,以更大力度的资源投入来促进农民市民化,增加转移性的收入。连平表示,未来国家应该会加大这方面资源的投入来促进户籍人口比例的提升,推动更多的农民转为市民。“展望2030年,假设人口保持在14亿左右,年城镇化率增长0.8%,则平均每年农民转市民的规模约为1200万人,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公共财政保障支出对消费投资带来的推动,可能达到每年1万亿元。”
连平建议,从2025年开始,连续五年左右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城镇化的建设,重点支持农民转市民,与各地户籍率变化直接挂钩,以激励地方政府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指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政策界和理论界的共识,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
“居民部门收入增速趋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涨幅从2021年的9458元下降至2023年的6669元,2023年的涨幅已经回落至2017年水平。同时,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部门债务与GDP之比)持续提升,2020年达到62.3%,已超过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中的占比 (62.2%)。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居民部门杠杆率已高达63.2%。”盛松成说道。
盛松成还表示,除了增加收入外,财政货币政策应向消费倾斜。对此,他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应更多关注服务消费。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52%,而美国为65%。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就业和收入,如家政、老年人照护、托育等,应进一步发挥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二是提高住户部门收入份额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如提高特定群体收入、补贴人群延伸至婴幼儿、增加社保补贴等。三是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支持作用。我国居民非房消费贷款仍有提升空间。2023年中国家庭部门的非房消费贷款余额占家庭债务的比例为24.7%,美国长期维持在30%左右。金融机构可发挥自身大数据优势,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挖掘重点场景和客群潜力。
圆桌论坛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拥有便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密集的金融人才,以及大量的金融交易等优势。谈及金融在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时表示,金融可以继续在支持总量增长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他表示,中国过去有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本质上还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力资本化上存在超额增速。“未来如果要继续保持超额增速,我认为金融可以继续承担支持性角色,比如扩大有效信贷投放支持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
郭磊认为,金融要跟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相匹配,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郭磊提到,前期政策也有非常多的引导,未来要推动新兴产业继续发展,要建立未来产业等等,都需要金融进一步提供融资支持。
“金融不仅是融资,还包括定价功能。”郭磊表示,金融就是要最有效地引导整个社会的资源流向最能够带来创新价值的资产。因此,郭磊认为,要重视金融的定价功能,更有效为未来长期产业升级服务。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是国之重器。金融既是助推器又是显示器,助推器是对经济的更快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显示器意味着良好的金融状况和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一个经济体发展良好的表征和结果。
在他看来,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要在创新上取得突破,要在金融支持创新上取得突破,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合理配置好不同金融之间相互衔接的支持功能。
二是,要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活跃的、有公信力的定价。他强调,这个定价一定首先需要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才能为大家来投资未上市的公司提供一个影子定价。
另外,鲁政委提到,私募股权投资不只有IPO一种退出方式,并购是国际上最主要IPO退出模式,但是在我国还相当不流行。“我觉得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并购做好,不仅是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不仅是上市公司并购未上市公司,也可以是其他并购。”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表示,上海已经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仍需进一步提升。
第一,据英国发布的权威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最近两年排在6-8名,2020年最高达到全球第3名。
第二,上海拥有各类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外汇、黄金等,其中很多规模是靠前的。“比如上交所市值规模全球排名第三,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规模全球排名第二,上海环境交易所场内环境现货交易规模全球排名第一。”荀玉根说。
第三,上海的金融机构有高达1800家左右,其中有30%是外资机构。
第四,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以金融领域来看,上海有90家左右QFLP,有60家左右QDLP。
荀玉根提到,如果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做对比,有三点可以借鉴和学习参考:一是香港金融中心的金融衍生品发展非常发达,上海要学习这一点。他认为,上海可将绿色金融作为切入点,在碳交易这一块能做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
二是香港人民币离岸交易非常发达。“上海有自贸区,我们可以在自贸区里面大力发展人民币的离岸债券,通过这种方式推进人民币更加国际化。”荀玉根说。
三是香港的全球资管机构聚集比较多,在上海还是少一些。但荀玉根也认为,上海资产管理市场的潜力很大。数据显示,美国公募管理规模占GDP比重150%左右,中国才20%左右,所以上海可以大力发展全球资管机构,把很多资管总部或者亚太总部吸引到上海来,更加有助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综合自:上海证券报、中国经营报(仅含活动部分嘉宾)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微信编辑:刘暑冰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