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小寒。小寒至,数九寒天由此盛,冷空气活动频繁,正如民谚所说的“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尽管如此,大自然的很多动植物依然能在严寒之中感受到天地间的阳气萌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寒节气的三个物候现象分别是“雁北乡”“鹊始巢”“雉雊”。这“三候”都在描述鸟类活动。“禽鸟得气之先”,古人认为,鸟类能更早感知到自然界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在古人的眼中,鸟类有哪些特别的寓意?鸟类活动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陕西多个博物馆,从文物中窥探小寒“三候”的生动景象。
鸿雁始北归
2024年12月31日下午,长春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的师生来到陕西考古博物馆开展艺术考察。在三楼文保科技篇展厅,一个摆着多只彩绘青铜水禽的展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展柜里,鸿雁、天鹅等彩绘青铜水禽神态逼真,或立、或卧,十分精美。
据了解,这些彩绘青铜水禽出土自秦始皇帝陵外城垣东北角的K0007陪葬坑。K0007陪葬坑平面呈“F”形,由一条斜坡门道、二条南北向过洞,以及一条东西向过洞相互贯通构成,总面积约978平方米。考古人员发现彩绘青铜水禽时,它们就位于过洞之中,头部大多朝向象征着河道的中央。考古人员推测,这一陪葬坑模拟的是秦乐府类官署机构以音乐驯化水禽的场景。
从种类上来看,这些彩绘青铜水禽可分为鸿雁、天鹅、仙鹤3大类,共46件。其中,鸿雁20件,4件为立姿,16件为卧姿,以黑色颜料装饰。利用拍摄X射线照片、工业CT照片及显微观察等方法,考古人员认为这些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为失蜡法。
这批彩绘青铜水禽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圆雕彩绘青铜器,对进一步研究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冶铸及表面装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长春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杨星凯十分感叹:“展柜里水禽的脖子形态好逼真。你看,这只鸿雁好像在低头觅食,这只像是卧着休憩……真的很敬佩2000多年前秦朝的‘大国工匠’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鸿雁是候鸟,会顺应气候变化而南北迁移。白露之后,鸿雁开始南飞;时至小寒,鸿雁趋向北归。人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赋予了鸿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是忠诚与信使的象征,是秩序与团结的典范,还代表了跨越山海的思念、忠贞不渝的爱情、不畏艰难的志向等。
在唐代,鸿雁被视为瑞鸟。鸿雁纹也被作为吉祥纹饰成为高等文官的装饰特权,在繁复精美的金银器上也很常见。
陕西考古博物馆还展陈着鸿雁折枝花纹银杯。这只银杯于1994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韦洵墓出土,器腹中部的地纹之上饰有折枝花纹和散杂草纹。折枝花纹之间正是展翅欲飞的鸿雁。这只银杯出土时仍然保持着银白的“本色”,没有氧化变黑。
在陕西,含有鸿雁纹的金银器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鎏金双雁纹银盒、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西安博物院馆藏的鸿雁折枝花纹银盘,法门寺博物馆馆藏的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等。
欢鹊垒新巢
喜鹊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吉祥鸟,被视为传递喜讯的使者。《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者,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元代《破窑记》云:“灵鹊檐前噪,喜从天上来。”
忌凶祈吉、趋吉求祥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民俗心理。象征着喜庆幸福的喜鹊纹饰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有运用。就纹饰内涵和寓意来说,两只喜鹊面对面被称为“喜相逢”,喜鹊站立在铜钱上寓意“喜在眼前”,喜鹊与梅花组合表达“喜上眉梢”,喜鹊和獾同时出现时寓意“欢天喜地”……这些都映射出人们对喜事和好运的追求。
1月1日上午,在西安博物院,来自深圳的游客陈愉辰对着一面装有20余件铜镜的展示墙,不时拿起相机拍上几张。
陈愉辰从事文化创意设计工作,常常一个人往各地博物馆跑,在文物上找灵感。铜镜是古代常见的日用品,镜背丰富多彩的纹饰不仅是工艺的体现,还是文化和审美的反映。“这件唐代的双鸾花鸟纹铜镜的纹样立体精致,双鹊相对飞翔,口衔挽结长绶;双鸾轻盈灵动,配以鲜花祥云。画面整体对称和谐,让我很受启发。”陈愉辰说。
因“绶”与“寿”谐音,寓意“喜得长寿”,喜鹊衔绶是唐镜上常见的吉祥图案。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的双鸾双鸟葵花镜的镜背,也有这样的图案。
这样的寓意让人联想到绶带鸟,也就是练鹊。练鹊是一种长着白色长尾的鸟,是被古人视为祥瑞的“寿带鸟”,常被用来装饰服装。
“我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练鹊于2002年出土自长安区。这件文物为白玉质,以练鹊为形,形态精致,雕刻细腻。”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讲解员姚家豪介绍,“它与在北京市房山区金陵遗址发现的一对练鹊形玉饰极为相似。据推测,这应该是贵族在冠后所用的一种装饰,称‘纳言’,一般成对出现,以玉质最为高级。”
除了出现在铜镜上,宋代以后,喜鹊纹还被更加广泛地用于瓷器、玉器上。
西安博物院的专题陈列“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中有一件征集来的明代喜鹊衔梅簪,由银簪体和玉簪首组成。玉簪首是一只喜鹊栖息于枝梢,俯身翘首,尖喙张开似在鸣叫报喜。喜鹊下的枝梢盛开着一朵五连弧形的梅花,花下还有叶片,鸟身与花枝间的空隙采用桯钻法雕镂。簪体表面打磨得较为精细,侧沿和镂空处的内膛可以见到钻孔的痕迹。
雊雉隐丛茅
小寒第三候为“雉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雉是文明之禽,阳鸟也;雊意为鸣叫。小寒之后,雌雄雉鸡会双双鸣叫。
雉鸡属于雉科雉属。雉科为鸡形目最大科,种类繁多,包括40多个属,常见的家鸡就属于雉科的原鸡属。
雉鸡与家鸡不同的是,雉鸡难以家养,不食“嗟来之食”,被抓住后往往不吃不喝,很快就会饿死。东汉的《白虎通义》描述这种动物:“士以雉为贽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古人认为,雉鸡的这种特性与高洁之士的品德相近,所以,雉鸡也被作为重要礼物来相送朋友,以表达敬重。
雄性雉鸡有非常华丽的羽毛,所以,雉鸡纹饰往往鲜艳夺目,呈现一派繁华富贵的气质,常见于清代瓷器上。
说到鸡,数千年来,进入畜养行列的鸡与人类相亲相伴,也被赋予了诸多情感与文化色彩。鸡被视为“五德之禽”,象征着吉祥、勇敢和守时。民间还有正月初一为“鸡日”的说法。
博物馆里的与鸡相关的文物数不胜数,最远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种类有绘画、陶瓷、玉器、青铜器、石雕、织绣等。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的彩绘陶鸡有雌雄两种,惟妙惟肖,极富生活气息。陶公鸡有朱红色高冠,身上黑、红、黄三色羽毛丰满轻盈,双足纤细但强劲有力,长颈微伸,昂首翘望,作啼鸣状。陶母鸡通体为黄色彩绘,尾巴短小,双眼圆睁,似在悠然散步。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有“鸡凤同源”之说。众所周知,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集众鸟之形,头为鸡首。而古篆字中的鸡和凤为同一个字。凤鸟纹饰变化多样,神态各异。我省关于凤鸟形象的出土文物也有很多。这些凤鸟图案有的很像鸡,有研究人员称之为“鸡形凤”。
2003年,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的一座大型汉墓出土了两个器型硕大的鎏金铜锺,其中一个还盛放着美酒。这就是如今展陈在西安博物院的鎏金凤鸟铜锺。这件文物的锺盖上铸着一只灵动华丽的凤鸟,彰显了器物主人的尊贵身份。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商代晚期文物凤柱斝也是一个代表性器物。斝是一种酒器,与铜爵配套。凤柱斝的突出特点是口沿上立的两柱柱端各有一圆雕高冠凤鸟。凤鸟作站立状,喙短而尖,冠耸立,圆目鼓睛,尾羽较平宽,刻画精细,形象生动。常有游客忍不住调侃:“这哪里是凤凰,分明是只鸡嘛,哈哈……”
小寒节气的农事谚语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小寒无雨,小暑必旱。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
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以“小寒”为名的影视作品
短片《小寒》由陕西导演吴浩南执导,2021年上映。该片以留守少女的视角,在有限的篇幅里,讲述发生在关中平原上的一次别离和新生,展现了秦腔、社火、年画等丰富的关中地域文化元素。
故事中,在秦腔剧团工作多年的爷爷离世,爸爸带着少女莎莎为爷爷置办寿材。葬礼上,伴随着剧团乐队的送别曲,莎莎看到爷爷在水边乘船而去。葬礼后,爸爸去南方打工,离家的那天是小寒。爸爸走后不久的一个夜里,发着高烧的莎莎在梦中看到思念的爷爷。最后,短片在高亢的秦腔声中谢幕。
(记者 孙亚婷整理)
编辑:王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