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如何应对人工智能重塑劳动力市场

世界各国如何应对人工智能重塑劳动力市场
2025年01月03日 03:08 媒体滚动

转自:学习时报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渗透日益广泛且深入,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AI技术进一步催生了新业态、新产业并提供新就业机会,使劳动者摆脱繁重、重复的劳动,释放出更多时间从事高价值的工作。同时AI普及可能带来工作机会的急剧减少,从而增加失业风险,推动全球劳动就业市场发生重大变革,引发世界各国对劳动市场岗位替代的担忧,促使各国积极探索应对策略。

  AI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成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让机器具备像人一样“思考”的能力,分为决策式AI和生成式AI。决策式AI用于人脸识别、推荐系统、风控系统、医疗诊断、机器人等场景;生成式AI不仅会“思考”,还能“创作”,可从事写作、绘画、编曲、翻译和设计等工作。AI技术在多行业深度融合,从制造业、零售业等领域延伸至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战略咨询、国防安全等行业,应用边界不断拓展,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AI的应用对就业影响广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Gen-AI—人工智能和工作的未来》报告表明,AI对全球就业岗位影响面近40%,发达经济体受影响程度约60%,预计未来大量职业将被替代,劳动力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显示,年龄较大的工人对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较差,人工智能会给这一群体带来挑战。AI普及使制造、物流、客服、法律服务、初级翻译等标准化和重复性的岗位容易被替代,这改变了全球劳动市场的技能需求。

  在全球不同国家中,AI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异显著。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率先面临就业冲击,生成式AI的应用率显著高于低收入国家。在高收入国家,5.5%的就业岗位可能因生成式AI广泛应用而被替代,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仅为0.4%。新兴市场及低收入国家虽短期影响较小,但长期若不提升技术与劳动力技能,与发达经济体数字鸿沟将加剧。

  调查显示大量民众担忧AI减少工作岗位,微软《2023年年度工作趋势指数报告》显示,49%的受访者担心AI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岗位。对AI越了解、使用越多的人,担忧情绪越高。2023年3月,高盛报告显示,AI可以取代相当于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2024年美国调查机构盖洛普的研究显示,72%的财富500强首席人力资源官预计AI将在未来三年内取代大量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工作,担忧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失业人口增加等社会问题。这些担忧促使各国政府重视并积极应对AI对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各国应对AI就业变革的政策举措

  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各国均注意到需通过多渠道为劳动者提供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社区学院和微软等企业开展合作,为工人和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确保工人做好使用AI新技术的准备。新加坡人力部推动“AI学徒计划”,让职工、学生、儿童和退休人士都有机会认识AI。“技能未来计划”通过专项补贴和教育计划支持低技能劳动者转向高需求岗位,进行AI数字化技能认证。德国政府与工业协会合作,将AI技能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培养职工和学徒在智能制造和AI辅助生产环境中的适应力。加拿大设立的“技术平等基金”每年拨款数百万美元,用于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的AI和技术技能培训。

  鼓励人机协作,加强监督监管。通过人机协作,确保既发挥AI优势,又不损害工人工作、权利和安全。美国联邦政府为零售、仓储、客服等高替代性行业制定人机协同标准,并提供税收优惠。劳工部发布“人工智能和包容性招聘规范”,加强人工对AI的监督。劳工统计局负责追踪AI导致的工作岗位流失、新创造岗位数量和需求技能变化。日本通过税收激励政策,支持企业采用AI技术时保持“人机协同”模式,确保低技能劳动者参与。厚生劳动省要求企业确保至少10%的人工参与率,保证就业机会不被AI完全替代。欧盟加强了人机协作各环节间的数据和技术标准协调,形成人机系统“认知一体化”“社交互动”和“作业设计与配置”等能力,共同实现智能制造。

  通过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累进税和科技红利再分配政策成为缓解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法国设立数字服务税,向大型科技公司征收额外税款,将部分收益用于补贴低收入人群的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德国采取累进税政策,通过“社会创新基金”将税收收入回流到公共服务领域,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再培训资金支持,帮助其进入高附加值行业。美国部分州推出了“科技红利税”,通过对AI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征税,将其收益用于支持低收入社区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加利福尼亚州为科技替代风险高的群体提供教育和资金援助,帮助了低收入社区的职业教育覆盖率提升了20%。新泽西州为创造新就业机会的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税收抵免。

  完善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冲击。推行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给付水平,强化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和社会援助计划等举措。美国出台《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协调法案》,保护员工免受人工智能造成的失业,并帮助发展人工智能劳动力。在政府资金支持下为因AI等新技术应用而失业的人员提供帮助。政府为工人提供转型指引,提供寻找工作的帮助和咨询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匹配工人信息和岗位技能需求,帮助失业工人再就业。欧盟成员国共同实施扩大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政策,覆盖AI替代风险较高的劳动者,通过延长失业保险福利和提供再就业补贴,帮助受技术影响的劳动者在过渡期内获得稳定收入。欧盟通过的“就业保护协议”,要求企业在引入AI应用时提供3个月的工作过渡期保障。

  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启示

  健全人工智能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劳动者适应新技术能力的关键。世界各国职业培训和教育改革实践证明,针对性培训能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增强劳动力市场稳定性。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力量,针对处在被人工智能替代高风险类别的就业人群,加强其在岗、转岗职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竞争优势,降低失业率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波动。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通过教育培养感知类、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的技能,提升在未来执行难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工作技能。

  调整重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筑牢就业安全网的基石。世界各国适应AI新技术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表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改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失业或转岗劳动者的就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支持,能够减少因人工智能使用对从事常规性、结构化和重复性工作任务的劳动力所造成的失业问题。考虑到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和行业影响的差异,要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域统筹规划,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均等化。探索和完善合理的税收制度,鼓励劳动者创新创业,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指导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加强劳动法律和制度建设是寻求“创新”与“监管”平衡的重要抓手。世界各国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的实践表明,需防范人工智能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针对各种类型的就业者制定多层次的劳动保护规范,推进就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鼓励企业员工及时掌握人工智能时代所需工作技能,加强对工作变化和就业结构变化的长期跟踪和监测。

  人机协同是促进人类与AI高效互补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重视人机协作的实践表明,未来是人机协作的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与行业渗透,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工作的融合,逐渐形成高效联动的人机协同就业新形态。实现劳动力对智能机器人的训练,充分发挥劳动力在创造性和灵活性等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的优势。通过借助算法、大数据等加强智能机器人的深度学习,帮助人类完成常规性工作任务,以及危害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工作任务,实现人机之间的高效合作互补。

  (作者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I 人工智能 劳动力市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