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Co铸就“造富神话” ——盘点三季度我国医药BD交易

NewCo铸就“造富神话” ——盘点三季度我国医药BD交易
2024年12月26日 13:54 媒体滚动

  今年上半年,商务拓展(BD)交易整体趋势延续了2023年的情况,License-out(许可输出)项目数量稳步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标志着国内医药创新成果正由“引入”向“出海”转变的重要趋势。而下半年的BD交易趋势,并没有如研究机构预测的那般出现“降温”,反而势头依旧。据不完全统计,三季度我国本土医药企业共达成36笔跨国BD交易,其中License-out依旧占据大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Licenseout项目交易模式也出现了新热门——NewCo。这一交易模式为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带来了千万美元级首付款和上亿美元级里程碑付款,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创新药投融资方面,据来觅PEVC数据统计,三季度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合计发生融资案例61起,涉及已披露融资金额28.90亿元,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整体仍呈回暖态势;但一些企业依旧选择资产交易作为换取现金流的手段。

  License-out

  抗体仍是香饽饽

  从数据上看,三季度共计发生36笔跨国BD交易,较二季度大幅增加。其中,License-out项目贡献了31笔,这充分反映出我国药企积极参与全球医药市场资本整合与技术合作的趋势。

  从License-out交易资产的类型来看,曾经大热的GLP-1靶点药物热度有所下降,而曾被GLP-1压了一头的抗体药物/技术平台仍是交易市场中的热门。

  三季度,抗体药物(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抗体技术)共有16笔相关交易达成,占比超过50%;其次是小分子药物,共达成4笔相关交易。此外,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NA和AI制药技术等前沿疗法也吸引了海外企业重金引进。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热的抗体类药物中,也同样有着不少显著的趋势变化。

  首先,三季度双抗药物BD数量高达7笔,超越单抗成为了新的“宠儿”。同润生物、宜明昂科等国内药企依靠双抗BD交易实现快速“回血”。

  8月9日,默沙东与同润生物达成协议,以7亿美元现金首付款收购同润生物研发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CN201,获得其全球权利。8月1日,宜明昂科宣布将PD-L1/VEGF双抗IMM2510与下一代CTLA-4抗体IMM27M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授予Instil Bio,交易总额有望超过20亿美元。不论是7亿美元首付款还是20亿美元交易总额,都是令一众企业艳羡的数字。这些数字的出现,究其本质,其实是国内双抗药物商业模式的验证。这在强调盈利、强调现金流的当下至关重要。

  商业模式跑通,与双抗药物高疗效和高安全性的特点密不可分。此外,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也是关键之一。虽然双抗药物当前主要用于肿瘤治疗,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疾病、血友病等领域的治疗潜力也在不断被挖掘。同时,随着药物设计与平台持续优化,以及产业的规模化,双抗药物的生产成本将逐渐降低,药物可及性将大大提高。

  虽然近期抗体偶联药物的交易热情有所下降,但从数据上看,其吸金能力仍在,三季度该领域内共达成4项相关交易。其他领域,如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NA药物、AI技术等创新领域,虽然在三季度均有交易发生,但由于这三者均为近几年才兴起的新技术方向,成药性与商业化能力都尚待验证,故海内外交易的谨慎度更高。

  License-in

  药企也有大动作

  三季度License-in(许可引入)交易数量与前两季度相比并无起伏,依旧是寥寥无几。

  交易数量直观地体现了药企对于资产引进持有的理性谨慎态度。一方面,国内创新药企业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已不再像前几年那么“财大气粗”;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创新实力逐渐得到市场验证,药企的核心战略也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通过自主研发来填补产品线,进而提升自身的口碑与核心竞争力。

  尽管三季度License-in交易数量少,但仍有值得关注之处。8月1日,维健医药宣布已与日本协和麒麟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协和麒麟)达成股权收购协议,将全资收购其子公司协和麒麟(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和麒麟中国)。此次交易涉及协和麒麟中国的全部权益,维健医药将因此获得5个在中国上市或商业化的原研品牌药品的永久商业化和生产权益。

  其实,此次交易是基于整体战略和目前国内医药市场环境的整体考虑作出的选择。协和麒麟多年来在中国市场聚焦于罕见病、血液病或肿瘤辅助用药,以及慢性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等领域。在市场推广方面,面对大型MNC(跨国药企)学术推广以及国内医药公司简单直接推广的激烈竞争,协和麒麟显然处于下风。在长期低市场份额的情况下,2023年协和麒麟的财报显示,公司产品格拉诺赛特在中国部分地区实施集采后,收入还出现了下降。市场份额常年偏低、推广力度不足,再加上协和麒麟把战略重心从亚太转向欧美市场,协和麒麟中国的退出便显得水到渠成。

  NewCo

  新模式带来新机遇

  三季度License-out项目除了数量和产品类型延续今年上半年的大热趋势外,交易模式也产生了新热门——NewCo。所谓NewCo,是指将公司核心产品的海外权利授权给海外成立的新公司,同时引入海外基金,搭建国际化管理团队,以公司海外上市或被并购实现退出。相较于传统BD模式,NewCo模式在合作结构、所有权分配、财务灵活性以及品牌和市场进入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

  康诺亚7月9日宣布将两款双抗新药CM512、CM536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授权给Belenos Biosciences(以下简称Belenos)。根据协议,康诺亚将收到1500万美元预付款、1.7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特定比例的销售分成。此外,康诺亚全资附属公司一桥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将获得Belenos约30.01%的股权。

  嘉和生物8月5日宣布将CD3/CD20双抗GB261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TRC 2004,后者支付数量可观的股权、数千万美元预付款、4.4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个位数至双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此次出海通过NewCo模式,TRC 2004由嘉和生物与Two River、Third Rock Ventures两家美元基金共同设立。

  岸迈生物9月4日宣布与Vignette Bio(以下简称Vignette)就靶向BCMA/CD3的T细胞接合(TCE)分子EMB-06,达成一项授权许可协议。岸迈生物将授予Vignette在大中华区以外开发和商业化EMB-06的独家权利,而岸迈生物将保留EMB-06在大中华区的权利。岸迈生物将以现金和Vignette股权的形式收取总计6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对价,并将有权收取最多5.75亿美元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收入分成。

  千万美元级首付款和上亿美元级里程碑付款,铸就了3家中国企业的“造富神话”,但NewCo模式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9月中旬,海外创新药企Candid Therapeut ic宣布融资3.7亿美元。该公司旗下的两款核心产品都是从中国药企刚成立的海外NewCo公司买来的。而这两家NewCo就是嘉和生物联合Two River等成立的TRC004,以及岸迈生物与Foresite合作孵化的Vignette Bio。此外,在今年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的5家生物医药企业中,有两家是从中国药企获得核心资产的NewCo,核心资产分别受权自艾力斯海思科

  NewCo模式成为国内外创新药企解决融资难、BD难问题新思路的原因,归根到底仍然是研发资金短缺。现阶段,我国企业布局了大量管线,其中不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管线。但这些管线大多处于早期阶段,仍需要依托外部融资来进一步开发。同时,国内乃至全球创新药投融资环境也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NewCo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出海战略,正在逐步成为我国药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NewCo模式优化了创新药资产与资金匹配的流程,融合了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即BD+融资。这种方式既通过首付款缓解了创新药企的资金困境,又通过持股方式,享受了资产的未来溢价。NewCo模式崭露头角,不少企业摩拳擦掌。但NewCo模式的适用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一些公司面临着如何分配资源,把管线价值发挥到最大的问题。这些公司Biotech管线相对没有那么丰富,每一条都支撑着公司一部分估值,一旦把一两个资产剥离出去,公司的估值就会随之大幅降低。因此,在NewCo模式行情火热的当下,创新药企“因企制宜”,避免盲目跟风或许是较为稳妥的思路。 (博腾股份供稿)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张可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