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爱云 通讯员杜悦)进入秋冬时节,天气寒冷干燥,细菌不容易孳生,食物不易腐坏变质?其实并非如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出健康提示,希望市民朋友注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谨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日常生活中,可引发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
沙门氏菌:是最常见污染禽类肉的致病细菌,它们易在生鸡肉表面繁殖。如果禽类肉没有彻底煮熟,这些细菌就可能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导致急性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最易污染生蚝、虾、蟹等海产品。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也可能因制作过程不卫生或保存方式不恰当被其污染。食用被这种细菌污染的食物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常污染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糕点等。它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会产生耐热性很强的肠毒素。其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也可能出现发热、乏力、脱水等全身症状。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它主要存在于三类食品——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玉米淀粉等;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等。食品被这种细菌污染后会产生一种名为米酵菌酸的毒素,其会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蜡样芽孢杆菌:主要污染剩米饭、剩菜、甜点心及乳类、肉类制品等。它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是由于其产生的肠毒素。它引发的食物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水样腹泻和腹痛等。
肉毒梭菌:它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品(发酵豆、豆瓣酱等)中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食品被其芽孢污染可产生肉毒毒素,会引起肉毒中毒,表现出乏力、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重症者对光反射迟钝,可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甚至会导致死亡。
知多点
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疾控专家提醒,不吃不新鲜的食物,食材一旦出现颜色或气味改变要及时丢弃。改变生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食品在食用前要充分加热。最好购买新鲜的鱼、肉、海鲜等食物,若保存应尽快冷藏。生食与熟食应该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熟食不要长时间在室温中保存,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层保存。不鼓励吃剩饭及剩菜,隔夜的饭菜食用前要加热煮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