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岁末,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承办了“‘同心筑梦,京韵流芳’——京津冀戏曲教学成果展演暨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探讨和谋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特色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强国建设;与北京京剧院联合举办“京剧梅派艺术传承发展研讨会”,探讨梅派戏曲人才培养、传承发展以及新时代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
研究所在戏曲流派传承、艺术史论研究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1952年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传承戏曲文脉,深耕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研究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接续发力,为谱写首都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传承戏曲艺术,赓续中华文脉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市文化局戏曲编导委员会,1962年更名为北京市戏曲研究所,1989年更名为北京市艺术研究所,2006年并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所曾经是全国戏曲传承和研究的大本营,名家云集,成果丰硕。荀慧生、马少波、胡沙等曾担任所长,带领研究所从搜集整理传统戏曲剧本,总结著名演员的表演经验开始,扎实、有序地推进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早期编辑出版的剧本集《京剧汇编》,共109集,收录近500个传统京剧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录剧目最多的京剧剧本集;记录整理出版《徐兰沅操琴生活》《学戏和演戏》《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裘盛戎与京剧花脸艺术》《小生旧闻录》等一批京剧艺术名家的表演经验,对流派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研究所又组织力量编写《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续编》,与原来的《京剧汇编》形成了双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研究所还组织了北京民歌、评剧、京剧等多项学术论坛研讨活动,有序传承戏曲文脉,在传承与创新中为北京“演艺之都”建设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底色。
深耕艺术研究,讲好中国故事
研究所历时30年参与编撰了《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北京卷)中的七部。《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被誉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工程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抢救性的工程,出版《京剧剧目辞典》《京剧史研究》《徽班与京剧》《京剧流派艺术论》《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国京剧史》《北京戏剧通史》《北京曲剧五十年》《清代戏曲发展史》《中国评剧发展史》等著作;近几年,研究所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京剧》《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北京曲剧》《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北京卷)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钩沉史料,深耕艺术史论,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有所创获,为书写北京历史文化,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范本。
研究所还承担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年鉴》编纂工作,年鉴全面、系统记述上一年度北京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状况,信息密集,资料完整,目前已连续出版15卷。在年鉴基础上撰写出版的《北京志·文化艺术志》,反映了北京文化艺术领域发展变化的整体风貌,具有重要的存史、资政作用。
总结产业经验,助力文旅融合
从2004年起,研究所主持的“文化产业案例分析”课题在北京市文化局获得立项;截至2023年底,共完成40余个案例分析,并结集出版。该项目聚焦北京文化建设,跟踪、扫描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每年新出现的具有重要分析、研讨价值的新现象、新业态、新模式,对舞台演出、公共文化、互联网+品牌等新兴热点进行关注,选取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文化活动,探讨这些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生产、经营规律,总结其成功运作的经验,分析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展望未来新的增长点和提升发展空间,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凝结模式经验,为相关类似企业提供借鉴,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助力首都文旅融合发展。文/北京市艺术研究所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