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创作的绣塑布偶作品(摄于12月24日)。王菊 提供
绣塑布偶
守艺人:十三师红山农场职工王菊
匠心感言:通过作品讲好兵团故事,弘扬兵团精神。
卖哈密瓜的老人、翩翩起舞的少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家小院、骑着马转场的牧工……这些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场景,被十三师红山农场职工王菊用绣塑布偶技艺生动展现出来。
“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后来接触到绣塑布偶技艺,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今年46岁的王菊在十三师颇有名气。小时候,她看着母亲变魔术般把大大小小的花布缝成她和妹妹的漂亮衣裙,从此,就迷上了针线活儿,但她从未想过把针线活变成艺术品。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单秀梅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在新疆举办绣塑布偶艺术创作人才培训班,王菊有幸成为她的学员。
绣塑布偶技艺是单秀梅独创的一门手艺,所用材质主要是棉花和布料。单秀梅用刺绣技法在高弹性材料PP棉制成的胎体上,塑造出布偶的五官,再搭配有新疆风情的服饰、道具等制作出布偶,这种刺绣与雕塑相结合的技法称为绣塑工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单秀梅一直从事绣塑布偶制作工作。如今,她的作品已成为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单秀梅用针线‘刻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惟妙惟肖,她的技艺很高超。”当王菊看到单秀梅用针线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用布艺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品时,她有了努力的方向。在为期近一年的学习培训过程中,王菊系统地学习了绣塑布偶技艺,熟练掌握了技艺精髓。
“虽然王菊学历不高,但她的针线实操功底好,动手能力很强,非常用功,也很有艺术天赋。”单秀梅对这个徒弟格外关注。
2018年10月,结束培训班学习的王菊,在单秀梅的指导下,创作了她的第一幅绣塑布偶作品《转场》。作品中,男女老幼一家5口人,骑着马赶着羊和骆驼,浩浩荡荡,风尘仆仆地行进在转场路上,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栩栩如生的场景,让每个看到作品的人都仿佛置身其中。王菊从小生活在红山农场,熟悉当地牧工的生活,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此。
更让王菊惊喜的是,在当年的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转场》这件新疆味十足的作品备受好评,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王菊的肯定,更是对她传承和弘扬绣塑布偶技艺的极大鼓舞。
2020年,她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作品《光阴》。这件怀旧风的作品淳朴而温暖,带给人们亲切的回忆和满满感动,当年获得了丝路疆语杯哈密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于2023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并被评为“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入围作品。
“这几年,王菊的创作能力越来越强了。”单秀梅说。
王菊的绣塑布偶手艺出了名,哈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专门请她制作了一组民俗题材作品,表现赛马、赛骆驼、斗鸡等民俗活动,深得游客喜爱。
获得老师和大众的肯定,王菊的创作动力更强了。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她坚持艺术创作,从未停下努力的脚步。在王菊看来,她的生活已被热爱的艺术“照亮”了,乐在其中。“绣塑布偶技艺让我找到了创造美的方式,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我创作的源泉。我沉浸在创作的快乐氛围中,非常享受。”王菊说。
现在,兵团故事成了王菊的主要创作方向,为了能创作好反映屯垦戍边主题的作品,她翻看了很多老照片,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学习兵团历史。“我从小生活在团场,听着老军垦的故事长大,希望能通过作品将老一辈兵团人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展现出来。”
提到未来的打算,王菊坦言想成立一家工作室,让更多年轻人在领略绣塑布偶技艺魅力的同时,把绣塑布偶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