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资本市场繁荣的过程中,直接融资为科技金融注入了必要的资金血液,加速了其创新与进步。从当前市场来看,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服务科技金融已取得有效成果,如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融资规模、承销数量同比增长等,但就长远发展而言,当前科创企业融资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挑战。
科创债降低融资成本
近年来,债券市场在支持科技企业融资方面持续发力。据中证协最新发布的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专项统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作为科创债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共54家,承销386只债券,合计金额4469.8亿元,承销债券数和规模同比分别大幅增长72.32%、82.02%。
具体来看,中信证券主承销科创债家数达48.78家,领先其余机构。中信建投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则分别以37.68家、30.84家紧随其后。主承销科创债家数超过10家的还有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平安证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也不断推动大力发展科创债。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作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到,在下一步工作考虑上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完善创业投资“募资、投资、管理、退出”机制。壮大耐心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大力发展科创债和绿色债券。
回顾科创债的诞生,还要追溯到2021年3月,彼时,沪深交易所启动科创债试点工作,在创新创业公司债券框架下,引导优质企业发行科创用途公司债券。随后,2022年5月,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有关科创债的业务指引,标志着科创债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正式落地。2022年11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加快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如今,经过长期发展,多家券商在支持科创企业债券融资方面已取得明显成就。
据了解,2012年以来,华泰联合证券服务的科技创新行业客户超过260家,市值超过9万亿元。在科创债方面,2023年以来,截至2024年10月末,华泰联合证券累计承销科创债175只,承销规模520.12亿元。
企业案例方面,2024年7月,华泰联合证券牵头发行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数字经济)(第一期),发行规模15亿元。该期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为科技创新类租赁项目投放,底层项目承租人均为“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企业或“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新技术企业。
2024年3月,厦门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当期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由兴业证券担任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中银证券、金圆统一证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五单、福建首单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公司债,也是全国首单AA+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公司债。
整体来看,近年来,国家不断加码科创企业利好政策,现阶段已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债(以下简称“两类科创债”)等金融产品以疏通科创企业融资渠道,助推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有观点指出,随着债券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方面所覆盖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募集资金用途不断扩展,使得发行企业更加多元化。就融资成本而言,发行两类科创债在一定程度上为发行人降低了融资成本。
2024年6月,中国证监会也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其中提到,优化科创板上市公司股债融资制度。建立健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硬科技”企业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推动再融资储架发行试点案例率先在科创板落地。
PE/VC功不可没
除债券融资外,股权融资也是助力科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推动科创企业早期发展和中后期上市的过程中,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以下简称“PE”)和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以下简称“VC”)发挥着重要作用。
凡卓集团旗下小饭桌创投合伙人张筱燕介绍称,据投中网发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IPO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PE/VC机构IPO渗透率为63.46%,仅从这一个数字可以看出,一直以来PE/VC都对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功不可没。
“尤其是当前国家对几个资本市场的定位也非常明确,主板是大盘蓝筹;创业板是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科创板强调科创、国家战略属性,聚焦硬科技;北交所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尤其是那些需要前期投研发、较长一段时间没有现金流的高科技企业,在早中期都非常需要VC的支持。”张筱燕说道。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也认为,在直接融资方面,PE/VC通过科技金融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优质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具体而言,PE/VC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阶段,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对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10月28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部门印发《关于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债券;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环境,积极培育耐心资本;发挥试点优势,优化北京私募市场生态;推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加速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内容。
在股权融资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走向上市。资本市场作为科技金融的“生力军”,发行上市方面也更加突出“硬科技”特色。
经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11月21日,年内共86只新股上市,其中68股系“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79.07%。从上市板块上看,68股中,来自创业板的个股数量最多,达27股。另外,17股来自北交所,16股来自主板,8股来自科创板。
从募集资金上看,年内上市的68股专精特新企业中,首发募集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有8股,20亿元以上的有2股,分别为永兴股份、艾罗能源,两家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分别约为24.3亿元、22.2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上市新股中,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占据较高的比例。从2023年来看,经同花顺iFinD统计,2023年同期,共288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其中214股为专精特新企业,占比约为74.31%。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也表示,近年上市公司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据高比重。这些企业往往代表着新兴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而资本市场通过提供融资、并购重组等支持,可以助力这些企业快速成长,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券商探索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在助力科创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如今,部分头部机构正在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引领下,结合自有资源、产业资源、政府引导基金等探索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例如,对于处在创业期的科技企业,广发证券运用自有资金或所管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的早期融资,并在投后协助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对接产业资源等,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对于处在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广发证券以投行业务为源头,为其提供IPO、再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服务,助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据介绍,从成立至2024年6月末,广发证券累计投资了沐曦集成电路、蜂巢能源、粤芯半导体等213家科技企业,合计金额116.2亿元;累计担任73家科技企业的IPO保荐及主承销商,为128家科技企业提供225次股债融资服务(含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业务),总融资规模2157亿元;为29家科技企业提供并购服务,累计交易金额323亿元。
中金公司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发挥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枢纽作用,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和综合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悉,2024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支持直接融资超过8.4万亿元,同时也积极引导更多资源流入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中金公司也紧抓全面注册制改革机遇,“投资+投行+研究”联动,深入服务“硬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技、“专精特新”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融资。通过直投基金、母基金等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大量已投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出成效。2024年前三季度,服务科技创新领域企业交易规模约3300亿元,同时围绕半导体、数字技术、先进制造等科创领域新增设立20余只基金,规模超340亿元。
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券商还需要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在当下“科技金融”这一重要篇章的引领下,部分机构也基于以往的行业耕耘,拟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服务科创的能力。例如,华泰联合证券拟在提升价值发现能力;提升全业务链服务能力;加强合规风控,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等三面发力,通过识别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建立“投行+投资+投研”的全方位能力。
结合过往帮助科技类上市公司实现融资的经历看,周迪表示,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是科技金融融资的一个关键点,投资人必须准确预判出相关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替代哪些技术或将来哪些技术替代它,这可能需要有较好的前瞻性和技术基础。
融资、退出、创新等存难点
虽然当前直接融资在助力科技金融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科创企业自身,还是参与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的行业制度政策等,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融资难、融资贵、信息获取难、人才储备不足、信披机制不完善等。
从企业角度来看,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嘉成创投创始合伙人彭志强直言,从当前科技企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待破解的难题。而这其中,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其核心客户、核心需求。只有把核心技术与核心客户、核心需求紧密地融合起来,才能有更多的风险投资或耐心资本愿意在企业早期去“赌”一把。与其说是融资难、融资贵,更重要的是创业企业如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未来如何商业化进行清晰规划,然后投资人的投资计划才可以紧密地服务商业化的落地。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也提到,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我国金融行业仍存在诸多待优化的短板,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重不高、创新型企业债券融资受限、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金融产品不丰富、长期资金投入不足、民间资本活跃度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导致资本对企业创新支持不足,导致“产学研企”深度融通的创新机制无法畅通运作,“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而对于服务企业融资的PE/ VC机构而言,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过程中,也面临如何识别好企业、如何深化科技金融服务、退出难等问题。
王鹏认为,当前PE/VC通过科技金融助力直接融资在信息获取、人才储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对于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评估难度较大,缺乏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等。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提到,当前PE/VC通过科技金融助力发展直接融资还待提升之处,包括重点领域的科技金融服务深度不足,缺乏能有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直接融资支持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的空间还未充分打开。
“PE/VC机构的退出方式主要以IPO/并购/转让/回购为主,而当前退出难是行业的共识,也是最大的问题,退出不通畅使得整个行业的循环被打断。”张筱燕直言,“此前PE/VC都寄希望于IPO,但当前美股、中概股资产被打压,港股估值低、流动性差,A股上市门槛不断提高且可能面临各种临时的窗口指导,使得IPO这个‘独木桥’变得更难走了。虽然并购近期也出了很多利好政策,但实际操作中买卖双方很难对估值逻辑达成一致。而回购更是一种被投资人和创业者双方都诟病的互相为难的方式。要解决一级市场的问题恐怕得先搞好二级市场,只有二级市场退出通畅才能实现良好的循环。”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