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通怎么办?应对形势怎么干?
沪苏湖高铁开通前夕,湖州市委书记陈浩三天内两次带队来到上海,并在上海举办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现场向企业与专家们抛出上述提问。
12月18日,湖州坚持了两年半由市委书记带头与企业面对面沟通、点对点解难的“周三见”第一次走出湖州来到上海举办,也让长三角一体化再迈一步。对湖州而言,即将开通的沪苏湖高铁将其纳入了上海的半小时都市圈,拉近了与上海、苏州等地的物理距离,也让经济、科技、商业与人文的交流迎来了新的契机。
“今天的这场恳谈会是探亲,是接轨,是合作。”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现场说,沪苏湖高铁即将全线通车,这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标志性成果,是湖州改革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来湖投资兴业的新机遇。
两天后,也就是12月20日,这名市委书记再次来到上海,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上海)推介会暨上海活动周开幕式站台宣介。一系列行动,既为高铁开通后的新时代造势,也让商机和对接效应提前驶进了湖州——在20日的推介会和开幕式上,湖州集中迎来70多个项目签约,覆盖区域合作类、制造业类、外资类、科技类、人才类、现代服务业类等6大类重点合作项目。
高铁开通怎么办?
“湖州是一个能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利用机会的地方。”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阮青在18日的恳谈会上表示,通过自下而上的努力推动建成的沪苏湖高铁就是例证之一。早在多年前湖州就开启了湖州至上海高铁的谋划布局。一直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举行,沪苏湖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也成为这场会议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阮青认为,长三角的主战场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最初的完善交通基建、打通断头路,变成了以科技创新联通为主要阵地。为此,他在恳谈会现场向湖州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首先,湖州要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在GDP体量上从当前第三梯队排名靠前的位置跻身第二梯队;第二,要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当好“排头兵”。阮青认为,排头兵不止一个,未来和传统产业技术发展的路线完全不同也尚未明确,那么湖州的产业布局能否与上海等地更好地协同很关键;第三,对于已有较好产能与技术基础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要与绿色产业结合,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供应转型;第四,要研究如何更好利用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张江的科创人才以及大科学装置等资源,更好实现“研发在上海,转化在长三角”的落地协同。最后,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时代,经过改造的传统产业也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样板。
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将打破此前湖州“偏居太湖西南”的尴尬,进而打通上海西向拓展的大通道。阮青提出,沪苏湖铁路开通之后,这条上海以西的经济带要打造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腰带”,还应继续向安徽延伸,借助高铁优势把阵仗打出来,也更好地发挥不同区域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在这点上,湖州可以发挥带头作用。
关于高铁开通怎么办,在恳谈会上聆听了湖商、沪商以及长三角区域专家学者建议后,这名湖州的首席“城市合伙人”心中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陈浩说,沪苏湖高铁全线通车后,湖州要学会真正接轨上海,做好发现新机遇的文章。“火车开通,机遇不会自然来,重要的条件就是实现双赢。”他表示,湖州要主动出击,从配合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角度,体现出湖州的优势和特色,“大家共赢,才能双向奔赴”。
具体而言,湖州准备在几方面发力:一是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和带动,坚持“深融、互补、同城”,在全市域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加快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挥湖州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增长极,在建设绿色长三角上勇挑大梁;三是对标上海新型产业体系和大商务、大金融、大会展功能,推动湖州与上海相关产业、园区对接协同;四是推动交通共联、产业共链、人才共育、科技共创、文旅共兴、民生共享,打造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
接下来,湖州还计划把“做可以做的事、招可以招的项目”作为发展重中之重,通过“上海企业+湖州资源”“上海研发+湖州制造”“上海市场+湖州产品”“上海总部+湖州基地”等模式,持续探索沪湖两地利益共享机制。
6月4日,湖州市研究制定《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机遇 全面接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这是湖州首次提出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也展示出湖州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的雄心。
陈浩提出,这一计划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包括建设绿色智造廊道,布局沪湖专业合作园区,集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绿色智造产业集群;建设绿色科创廊道,布局建设科创孵化园区,高水平建设西塞科学谷,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联动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建设绿色开放廊道,建立“中西部—湖州—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物流联运模式,加强与内陆城市联动,打造河海联运内陆开放通道。
在12月20日的开幕式现场,湖州市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计划、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建设方案、关于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圈的若干政策意见等陆续发布。
应对形势怎么干?
面对经济下行和不确定性加剧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关于“应对形势怎么干”这个问题,陈浩他们思考已久,也早早开启了探索。
“2022年6月,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帮助企业解忧纾困,稳定发展预期,湖州谋划推出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机制。在我看来,这既是一种决心,也是一种态度,目的是传递给企业家一个信号,每周三都能和市、区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见面沟通,共同研究破解企业、行业等面临的发展难题。”陈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企恳谈会这项工作,做虚了是形式主义,做实了是生产力,做久了是竞争力。
截至目前,湖州市已联动召开恳谈会906场,参会企业家6742位,收集交办问题8535个,满意率99.61%。
作为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恳谈会是湖州应对形势、助企发展的起点。两年半后,借着沪苏湖高铁即将开通的势头,“周三见”第一次开到了上海,也将以此为求变契机,陆续走进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
于20日开幕的上海周活动期间,湖州还将开展沪苏湖高铁开通仪式,走进科创人才、走进新兴产业、走进申城市民、走进在沪湖州人等“九大走进”系列及各区县推介活动等。
陈浩在18日的恳谈会上表示,不管外部环境多么复杂,应对形势的核心是要做好增量。增量首先来自于高效运转,“把政府效率提高了,就会有增量”;增量还来自于抢抓机遇,当前的首要机遇就在于沪苏湖高铁开通;扬长补短也是重要增量,“长处决定特色,短板决定位置,短板补好了就能更好发展”;特色发展、提前布局以及良好环境也都是增量的重要因素。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9月,湖州GDP增速为6.1%,高于全国和全省1.3和0.7个百分点。从沪苏方向引进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八大新兴产业链占比超过75%;新落地试点基金项目2个,累计已达5个。两年来,到湖州的客商增长3倍,市场经营主体突破55万户。与此同时,民营经济贡献了湖州全市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税收和出口、90%以上的就业岗位。
作为出口占比较高的外向型经济体,湖州今年的外贸出口承压前行。前三季度,湖州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比上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
在提高效率上,上港集团长三角多式联运(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兴在恳谈会上介绍,作为上海港内河多式联运业务发展的主体平台,于2023年成立的长三角多式联运公司整合了上港集团在长三角区域布局的7家内河及沿海码头资源、1家内河航运企业以及1家区域物流公司,其中就包括了湖州港和安吉港。通过合资运营内河码头方式,他们将上海港的资源和服务前置到湖州当地,实现了出口集装箱当天装箱、当天发船、次日到达上海港,有效缩短了运输时间,也为当地外贸企业降低了约30%的物流成本,同时带动了湖州当地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