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如何整合新兴技术与传统课程?如何组建校企融合的教学共同体?新语境下,又是如何设计适切的教学策略?12月19日,由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主办,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承办的“融合·创新·共享:南京市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活动举办。
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副主任殷树凤、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张勇、中科创达行业软件服务业务群总经理周勇以及南京各职业学校相关老师参加。
“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中,如何面向未来设计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如何深耕各自专业领域?这些都需要去深思。”殷树凤说,教师不仅要增强自律意识,更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人生没有轨道,只有轨迹,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教育的新路子。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对职业教育而言,要积极探索实践。”张勇表示,人才培养中遇到新问题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是一种创新;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创新,“创新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行业之间,互通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共同提升。”
活动中,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老师袁林敏就《紧跟新兴技术 强化岗位对接——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技术课程开发与改革案例》进行了专题汇报,陈莉老师就《高质量指向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实践》进行专题汇报。
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闫妍、周岩岩,软件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王会、中科创达智能网联汽车UI设计师邹娟等就各自领域进行了教学展示。
纵深>>
汽车智能座舱教学,共享资源深度融合
汽车智能座舱,这个名词出现的时间不算长,可以说随着新能源汽车大发展而进入爆发式增长,从汽车顶配的代名词逐渐成为标配,从偶尔炫酷使用到日常使用,智能座舱已深入融进日常生活。
作为智能汽车的核心载体,智能座舱涉及芯片、软件算法等大量软硬件集成内容,产业之间相互交流碰撞的机会不断增加,传统供应商、科技企业、芯片企业、研发机构等,都在围绕车企构建新生态,展开融合式竞争。
据信息服务和咨询公司IHS Marki预测,2025年我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达75.9%(届时全球渗透率为59.4%)。东吴证券测算显示,到2025年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已突破1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智能座舱功能多样化发展将带动多个细分领域快速发展。
在设计领域,随着智能座舱迭代加速,从简单的人机交互到AI嵌入,考验的不仅是汽车品牌前卫设计理念,更有成熟的零部件供应链支撑。
日前,由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为、科大讯飞、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比亚迪汽车、小鹏汽车、上汽大众等联合起草的《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试与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发布,让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的评测有了统一标准。
炫酷,市场端传递的需求;稳定,制造端孜孜的追求。汽车中任何一个零部件,都需要经历严苛的耐久性测试,作为智能座舱重要部件之一的中控大屏,不仅需要良好的用户体验,更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从屏幕的设计,到字体的选择,再到色彩的变化,需要极具规范性。
江苏,正朝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强省大步迈进,近年来,持续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补链延链,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比如说,苏州成立规模1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和10亿元的科技投资基金引入头部企业,从上游传感器、芯片、算法的设计研发,到中游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再到下游出行体验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对于人才的渴望不言而喻。作为汽车庞大产业链上的一环,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采用小切口的方式进入汽车产业赛道,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中科创达班),5年制大专,计划在5年的学习时间里,为学生安排5000多课时,包括2000多课时文化课,3000课时专业课,用全新的授课方式,助力学生进入汽车产业前沿智能座舱生态领域。
对于校企合作,目前普遍有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工程师教学能力不强,学校教师难以紧跟新技术发展。如何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并能长期稳定实施教学,需要的不仅是双方磨合,更要从组织架构、课程理念等全面革新。
在当天的教学展示中,中华中专软件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王会和中科创达智能网联汽车UI设计师邹娟,就《校企协同:智能网联汽车中控大屏UI静态界面设计——规范性的文字和图标设计在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同堂教学,采用企业真实项目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小组制作的初始规范的准确性,进一步评估文字的大小、粗细、颜色,以及图标的表意、颜色、风格和大小的合理性;课堂上,小组成员展示初步规范,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补充和追问,校企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构建文字与图标的标准规范。
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师训科科长张莉对教学展示如此评价:此次课程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引导,校企双方导师全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展现出与大学生相仿的活力与干劲,汇报小组的学生们表现出十足的自信,充分展示了校企合作项目与学生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整个课堂都‘活’了。”张莉说。
一个成功的融合背后,有着太多的沟通与磨合。记者了解到,中华中专从确定设立软件技术专业(中科创达班)开始,就创新思路,不断尝试,建立零距离的沟通机制,“有问题立马沟通,绝不等待。” 中华中专信息系主任李蔷坦言,经历两年时间的磨合,校企双方逐渐摸索到一条新路径:以行业前沿为导向,共享资源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季燃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