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江苏:锻强制造业“看家本领”
聚焦动力电池等21条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制定《江苏省质量强链工作指南》,9个项目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代表在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引起广泛关注。
以质量创新联合体为牵引,协同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是江苏创新质量链、赋能产业链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今年以来,江苏新建质量创新联合体28个,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共同遴选、推进重点质量攻关项目,推动解决产业链关键质量问题,如连云港解决药品检测准确度和收率问题,泰州组织90余家单位开展十大质量提升项目攻关。
江苏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8,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组织编制“1650”产业体系全景图解。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逐链梳理质量要素资源,绘制“1650”产业体系质量图谱,通过大数据开展质量链与产业链匹配度分析,找准薄弱环节和建设方向。同时,扎实开展产业链质量状况调研分析,累计走访链上企业3000余家次,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比对14项,梳理产业链质量问题1417个、质量政策需求105项、质量攻关项目163个。
江苏还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累计建设国家和省级质检、计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03个,市场监管总局和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5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307个,促进各类质量创新资源向产业链集聚,为链上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数字化是产业链延伸、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结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在该省遴选22家企业、2条产业链和2个园区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试点,深化质量管理与数字技术融合,深度挖掘质量管理数字化关键场景,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质量协同。
链上绘图谱,链上建平台,链上促数转,链上聚要素……江苏将强链工作纳入质量强省重点任务,坚持高位推动、注重顶层带动,强化链式思维、着眼链上发力,深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以质量链创新赋能产业链发展,为江苏锻强制造业“看家本领”提供有力质量支撑。
广东:激活产业链发展新动能
广东以质为擎,积极探索质量强链路径,以50条重点产业链为牵引,帮助3.5万家链上企业解决5.8万个质量瓶颈问题,为广东产业链由“大”向“强”凝聚向心力、注入新动能。
以质图强,切实强化产业链政策支撑保障。广东累计投入1.13亿元用于推动50条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保障质量强链工作加快推进;建立由563名质量工作专家组成的队伍,推动链主企业牵头建设27个质量提升培训基地,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链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
以质促优,集中开展产业链质量难题攻关。广东聚焦智能装备制造、新型储能等15个新兴产业领域,组织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形成重点攻关项目清单268项、质量政策工具清单163项;推动该省3.79万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覆盖30条产业链,带动165家链员企业质量管理转型。
以质提效,大力推动产业链质量技术创新。广东发挥链主企业质量基础设施要素集成优势,将“5全5数”、完美质量管理等质量管理模式传导至产业链上中下游5000多家供应商,带动300多家链员企业产业链附加值提升;搭建“实验+试验+检验”三位一体的质量技术创新模式,建立健全链内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共建机制。
助力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广东整合300多个检验检测共性技术平台优势,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469家,引导7850家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有力牵引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以质取胜。
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作用持续加强。广东建成87个国家质检中心、233个省级质检中心,辐射服务168个产业园区,助推165个产业集聚区中等规模以上企业增加产值52亿元;规划建设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15个,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193个,已为16.4万家链上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近17.5万次,帮助链上企业解决质量难题10.5万个。
服务湾区互联互通效能持续凸显。广东实施新兴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和标准化助力稳链工程,联合港澳发布215项“湾区标准”,发放“湾区认证”80张;实施商业秘密保护强链工程,面向大湾区建设4个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16个黄金内湾商业秘密保护创新工程先行区,稳步扩大粤港澳三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安徽:积极探索实践新经验
今年3月,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农业农村厅和商务厅,印发实施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方案,首批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量子信息、人工智能4个产业开展质量强链行动。
安徽在质量强链工作中注重加强上下联动,一方面,19个重点产业中的14个产业分别由有关地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各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本地产业实际,主动向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提出拟承担的质量强链产业;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担负起链长职责,组织发动链主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链式思维,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全面梳理产业链基本情况和质量状况,建立产业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推动建设新型质量管理体系,赋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全方位升级。
在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的统筹下,该省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涌现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质量强链工作。
马鞍山市当涂县创新推出“强链贷”金融产品,以质量金融赋能质量强链,促进资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链贷”主要面向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将链条中的中小企业纳入质量增信范畴,获得精准“滴灌”,为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产能升级等解决融资难题,推动龙头企业稳链强链,提升链上中小企业质量水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目前,该县已向生命健康、智能家电两大县域主导产业链授信4亿元,向4家产业链上企业授信1亿元。
宣城市郎溪县市场监管局在“质量强链 助企赋能”行动中,将首席质量官作为提升该县质量水平的关键切入口,狠抓落实,取得成效。郎溪县制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管理办法,明确首席质量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为培育和选拔优秀质量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郎溪县市场监管局印发《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规定首席质量官工作目标、完成时限,明确首席质量官的主要任务。目前,该县已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今年,帮助企业兑现县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2472.3万元。
福建: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
福建省引导链主企业发挥在技术、市场、标准、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带动作用,针对区域重点产业链中的质量问题清单和质量瓶颈,将链员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由质量技术标准、认证机构或企业内部技术机构组成的质量赋能机构,将先进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实施技术联合攻关和质量一致性管控,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
宁德时代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构建了供应链质量赋能“134N”模型,通过内外部技术及管理专家团队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全面赋能,分析上下游产业存在的质量瓶颈及“卡脖子”问题,确定重点攻关项目,与链员企业一同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加以解决,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为解决质量共性问题,百威雪津以打造“啤酒供应链生态战略联盟”为重点,发挥质量标杆引领作用,实现上下游企业共赢。
福建各地也纷纷结合实际,推行“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机构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质量强链创新模式——
晋江市建立“链长+链主+链辅”工作机制,探索创建由政府、高校、协会、技术机构共同组成的鞋服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创新提升联盟,推动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协同发展;建设运行晋江市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线上“闽质通”晋江模块平台建设,有机融合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资源,发挥市场监管“工具箱”作用,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了“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福建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南平市“一根竹”资源优势,打造全竹利用产业链,以质量为基,以科技为器,做“竹”文章,加快推动南平市竹产业绿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2024年,南平市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超500亿元,现有规上竹企 220家、上市竹企2家,竹产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拥有各类专利1580项。
厦门市紧扣光电显示等重点产业需求,集成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打造“企业全周期、产业全链条、质量全要素、服务全方位”的“四全”服务模式,累计服务对接400余次,质量投入超2.3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超13亿元,精准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光电显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被市场监管总局列为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
湖北:聚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在质量强链工作中,不断夯实质量基础保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质量技术支撑,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个性需求;聚力质量要素协同,赋能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提升,加快建设质量强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湖北总结出全面推行产业链质量提升“5个一”工作法,即中标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召开一次工作部署会、撰写一份产业调研报告、提供一份质量提升建议书、填写一张质量效益测算表、提交一份政策咨询报告,以解决困扰企业的突出质量问题为靶向,将“一链一策”“问诊施策”落到靶心处,让质量技术帮扶更实在、更精准,形成“聚焦产业、找准问题、设立项目、选好机构、狠抓落实、培育品牌”的产业链质量提升总体工作格局。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湖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健全质量发展政策,完善质量法规体系,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湖北省质量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湖北省人大2024年第一批立法计划。今年7月25日,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标志着全国第三部省级质量促进地方性法规出台。
《条例》着眼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要求开展产业链质量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先进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质量联动提升,为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今年以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还大力开展“万千百”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产业链质量提升项目,积极争取湖北省政府提供600万元质量提升专项资金支持,聚焦湖北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遴选实施30个产业链质量提升省级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链质量协同升级、质量一致性管控,培育产业链质量品牌发展新优势,形成具有湖北辨识度的“一链一策”质量提升模式。
此外,湖北积极培育“湖北精品”,打造“中国精品”梯队。通过引导企业制定“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产品、服务标准,培育“湖北精品”品牌,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通过开展长江质量奖评选,引导中信科、武汉华星光电等链主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质量配套能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山东:释放质量基础发展效能
山东省充分发挥质量在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人才赋能、品牌培育、质量提升,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9部门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合力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工作深入实施。该局推动相关部门在牵头制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性文件的过程中,将质量政策重点列入,协同推进。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10部门印发《关于深化落实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的意见》,制定《山东省质量人才培养支持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首席质量官申请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认定、享受人才优惠的各项政策,同时建立首席质量官分级培训机制,获批建设全国首家国家计量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山东省企业首席质量官典型遴选活动,目前已推出22名首席质量官典型。
该省着力构建山东品牌培育体系,在《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中明确“好品山东”在全省品牌发展中的领军地位。通过摸底建立3.2万个品牌构成的“好品山东”培育库,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择优遴选形成“好品山东”好品库。山东还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全覆盖信用分类管理。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措施,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绘制质量图谱,“一链一策”制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以国家、省级质量强链重点(试点)项目为载体,推动质量强链走深走实。该局面向全省重点产业链征集110个质量攻关项目,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山东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121项、行业标准13206项,发布地方标准3266项;获批筹建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8家,成立国家水资源计量装备产业联盟,建成该省首个热量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立“质量驿站”机制,降低企业的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同时,建立检验检测机构“揭榜挂帅”制度,围绕重点产业,搭建一批高端技术服务平台;拓展“一站式”服务体系,现已布局各级各类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126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辽宁:打造质量提升新模式
辽宁省制定《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项目”。省长主持召开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围绕辽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研究推进质量强链工作。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会同7部门联合印发《辽宁省工业机器人等16个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释放质量基础效能助力强企强链强市的实施意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冶金等重点产业召开7次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现场会,成立指导组深入各市督导质量强链工作,推动典型经验“一地创新、多地复制”。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链式思维,压实“四个主体”责任,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要素协同,组织20家链长单位,协调24家链主企业,赋能95家技术机构,联动1755家链上企业,建立质量强链方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梳理质量问题301条,绘制质量图谱28张,确定重点攻关项目118个,联络科研院所72家,组建质量基础设施创新联合体5个,撬动企业投入经费近8.7亿元;坚持量质并举,立足质的有效提升,围绕辽宁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质量领军和标准创新型企业,同时推动量的合理增长,筹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1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30个,研制计量规范、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100项。
辽宁修订《工业机器人性能试验应用规范》《工业机器人产品验收实施规范》,编制《工业机器人整机产业链质量状况形势分析报告》,完善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注重质量联合攻关,建立压缩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大型空分装置用透平压缩机》等6项国家标准,实现细分市场核心设备全部国产化替代,推进首套40万吨硅氧烷深加工热解气压缩机研制;加强质量集成服务,为国内唯一全系列石蜡、混晶蜡、微晶蜡生产基地提供质量技术支撑,实现“油蜡联产”,扭转微晶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以氢能产业为主线,辐射绿色石化、智能装备制造、高端轴承、高技术船舶等领域,深化“质量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一站式服务,打造纵向牵引、横向联动的质量提升新模式。
陕西:一链一策推进强链行动
陕西省以“三个三”(三个坚持、三个聚焦、三个赋能)为抓手,聚焦氢能、光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羊乳、富硒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一链一策推动23条产业链开展质量强链行动。
截至目前,陕西共发动94家链主企业、13279家链员企业及110家科研院所参与,累计投入经费1.5亿余元,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112个,预计创造经济效益32亿余元。
陕西坚持高位推动质量强链工作,陕西省委书记、省长提出明确要求,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同时,坚持政策引领,指导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等6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质量强企强链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另外,坚持上下联动,确定氢能、白酒、羊乳3条省级示范链,推动各市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确定光伏、航天发动机、中药等20条市级产业链作为质量强链的重要抓手。
陕西锚定氢能新产业,聚焦“一张蓝图”,搭建产业发展聚合平台,提出“1+2+N”质量强链新路径,通过1个核心园突破、2个平台提升、N个应用场景打造,构建氢能产业链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制、储、运、用全过程质量强链综合示范园区。该省聚焦质量攻关,全面梳理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绘制陕西氢能产业链质量问题图谱,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领军企业联合攻关31项关键技术项目;发布《压缩氢气加气机检定规程》,填补国内空白;研发隆基氢能小型电解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该省还聚焦标准引领,推动17项标准立项,编制《陕西省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打造以标准研制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新模式。
陕西以标准提升为引领,实施11个传统产业质量强链项目,全面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该省制定奶山羊养殖地方标准14项、团体标准1项,羊乳产品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2项;建成国家羊乳制品质检中心(陕西)和省羊乳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赋能羊乳高端化发展。该省赋能汽车产业数字化发展,指导商用车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延伸至2100多家链上企业,实时记录关键质量指标,提前干预避免质量损失,市场竞争力显著上升。此外,该省还赋能富硒产业绿色发展,实施“富硒+有机”品牌提升行动,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2项,“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徐建华 何 可 整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