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苏梓晴/文 见习记者 丁博洋/视频
01:52
12月9日,经河南省委科技委员会会议研究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授予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作为在小麦栽培科研领域深耕近50年的科技工作者,时至今日,71岁的他依旧穿梭在麦田之间,脚沾泥土,手捧麦穗,与农民作伴,同日月为伍。“小麦就如同我的孩子,我呵护它们,就是呵护亿万城乡居民的口粮。”郭天财说。
2024年,河南夏粮总产757.14亿斤,较上年增产47.13亿斤,占全国夏粮增产总量的65%,并创造了亩产912.6公斤的全国冬小麦高产记录。
顶端新闻记者专访人称“郭小麦”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郭天财,听他讲述他与小麦的不解之缘。
“我与小麦的不解之缘”
顶端新闻:你为什么会选择走进麦田,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郭天财:1953年,我生于济源市承留镇深山沟一个普通农户的家里,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馍”。1974年,我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期间我参加了小麦科研组,从此便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
01:28
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每年只要河南小麦丰收了,全国夏粮丰收就有基础,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才有保障。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栽培学科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非常重大。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把小麦优良品种的丰产潜力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农民种的小麦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益更好,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顶端新闻:你的助手曾做过统计,在小麦生长期的240多天里,有186天你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你觉得到农业生产一线的意义是什么?
郭天财:作为一名小麦栽培科技工作者,在每年小麦生长期间里,我不是在麦田里,就是在去麦田的路上。今年麦播以来我已经走遍了全省12个市,到生产一线实地调研小麦长势,与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座谈交流。
栽培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每年土壤墒情在变,病虫草情在变,农民用的品种在变,小麦的苗情长势也在变。黑板上种不出高产田,实验室里长不出高产小麦。只有在实地考察、科学研判基础上,才能拿出有针对性和真管用的新对策、新措施。
今年,由于河南麦播以来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墒情较好,导致播期偏早、播量偏大和水肥充足的麦田出现旺长,农民如何才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小麦丰收基础,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
顶端新闻: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认为科技和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
郭天财:河南是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我曾用“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至少有一个产自河南”来形容河南小麦生产的重要地位。
这么多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始终把小麦研究作为全校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形成了我们的研究优势和特色。
在我看来,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还要作好“传帮带”,让更多年轻教师和优秀学子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三农”人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攻坚克难,守护麦田”
顶端新闻:现如今,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克服逆境灾害对小麦带来的影响做出了哪些努力?
郭天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农业的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多发重发叠发,其极端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对小麦安全生产威胁很大。
例如今年4月20日之后的持续高温干旱和干热风,都对河南小麦的产量、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方面要加强“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作物抗逆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要将育种和栽培技术结合起来。要培育丰产潜力大、抗逆能力强、稳产性好的小麦新品种,并从栽培技术上通过看苗科学肥水管理,控旺促弱稳壮,增强小麦抗逆减灾能力,确保风调雨顺年份多增产,受灾年份保稳产、少减产,实现河南小麦持续稳定增长。
顶端新闻:从“小铲子和钢卷尺”到现如今机械化发展,你觉得河南农业技术发生了哪些变化?给河南小麦生产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郭天财:我很高兴看到现如今很多新农民种麦已经用上了北斗导航、无人机等现代新科技、新装备,过去农民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我认为要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必须在传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小麦增产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把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中国人多地少水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据专家测算,黄淮海平原每亩小麦的最高理论产量为1600公斤,2024年河南全省小麦的平均亩产接近450公斤,仅为理论最高产量的28%。要确保小麦安全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和唯一途径就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顶端新闻:你曾在采访中提到,我国与世界高产小麦国家产量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现如今该如何缩小差距?
郭天财:目前我国小麦的单产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但与新西兰、比利时等小麦高产国家相比,小麦亩产还有200来公斤的差距。
世界小麦生产大国多为一年一熟制,而我国小麦主产区则为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国产小麦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人多地少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这就要博采众长,才能更好促进小麦单产提升,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而且中国人饭碗里应装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
“农业是个大有作为的产业”
顶端新闻:12月9日,你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也是河南省科学技术的最高奖项,下一步你有什么规划吗?
郭天财:这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最大的关心支持与殷切厚望。这个奖项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属于全省小麦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荣誉。
我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身体尚好,我将把此次获奖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从事我一生钟爱的小麦事业,扎根中原大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饭碗再作新贡献。
首先,我要带领团队继续开展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攻关,加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专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把典型产量变成大田产量,让城乡居民能吃得更优质、更绿色、更安全、更健康的小麦加工产品。
其次,要给各级政府决策小麦生产积极献言献策,为农民做好技术指导。
最后,要搞好传帮带,引导带领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农业科技和生产领域,在农业这个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坚决把粮食安全牢牢记在心上,稳稳扛在肩上,实实落在干上。请总书记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河南一定让全国人民每年都能吃上新白面馍!
顶端新闻:你对新一代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有什么寄语吗?
郭天财:希望新一代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不要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脚踏实地,到生产一线去,到农民身边去,到生产大田去,从生产实践中选择研究课题,把研究成果服务于生产实践。
我经常对学农的年轻人说,“如果不知农时,不识五谷,脚上不经常沾点泥,身上不经常带点土,脸庞不晒得黑里透红,就不是农民真正喜欢的农业专家”。
2014年5月,我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氏镇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发展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河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与河南农业大省地位相匹配的“双一流”高水平大学,让河南更多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有志青年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备军。
![来源:顶端访谈](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212/352/w640h512/20241212/6173-807b12801f6b9e052028398883331676.jpg)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