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怎么上?将这个问题输入生成式模型,输出的图片应该与大多数人想象的场景相似:一位教师站在科技感满满的教室里,操作各种信息化工具,带着学生研究编程基础、机器学习……
但是,在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的计算机教室里,老师周洋阳没有使用任何信息化设备,而是选择了一种“最原始”的课堂呈现方式。她以一种“不插电”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理解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
12月4日,以“人工智能赋能‘双新’实施”为主题的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展示交流活动在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举办。本次活动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应用与未来发展,也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人与人工智能怎样在教育领域双向奔赴?在交流活动上,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展示了一堂“不插电”的人工智能课和一堂“插电”的语文课。
“他借了我一本书”,在周洋阳执教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课堂上,扮演语音发出者的学生提供了这个有歧义的句子作为例子,向扮演机器组的学生发出挑战。
“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谁?是‘他’还是‘我’?”机器组的学生要求语音发出者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并得出这个句子表达的内容是“他从我这里借了一本书”。
提高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可以用哪些方法?通过语音发出者和机器互动挑战的学习方式,学生表示,词汇、标点符号、断句和上下文,这些“额外的元素”让语音更易于被人类和机器理解。
这节AI课虽然在计算教室进行,却没有使用一台电子设备。学生与机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用信息化设备也可以理解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赵健点评道,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数据和算法最基础的部分是不变的,“周洋阳老师这节‘不插电’的人工智能课带给我很多惊喜,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课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探索信息科技的原理性知识和基本的学科逻辑。”
相对于“简约”的人工智能课,语文课反而突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借助人工智能让课堂变得智能又高效。
语文老师张晔使用了“中科智核”赋能课程《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科智核”是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建设的“流程数智协同平台”。平台集成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全流程的实施和管理;覆盖了从资源建设到教案设计、从课堂教学到师生评价再到学生辅导等关键教育环节,促进了师生间互联互通、教师间共享合作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张晔表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较多,对于这类纪实性文学作品,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不愿阅读。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学校利用了人工智能平台的初步梳理功能,并要求学生在梳理后制作阅读手帐,摘抄“你认为的好段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按照以往的教学流程需要两个半课时,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现在只需要一个课时。”
经过全国范围的推荐与评审,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夏红梅就学校在人工智能赋能“双新”实施中的经验与实践成果,从原则、做法、展望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她表示,学校秉承“科学精神育人,人文素养铸魂”的理念,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浪潮,通过搭建“中科智核”教学全流程数智平台,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为了人工智能的教育”(For AI)和“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By AI)双线并行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与实践能力。夏红梅强调,未来学校将就深化AI教育探索、优化AI赋能教学模式、拓展AI赋能领域做进一步探索。
嘉定区教育局局长管文洁表示,嘉定教育将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依托相关项目,整体设计开发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教育各级实验校的引领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并借助“品质教研领导力”等项目,加快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赵佳然、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赵健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数字教育背景下教学范式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联合研究单位”揭牌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卜洪晓、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主任贺樑教授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教育)实验学校”揭牌
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部部长姚薇、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帆、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章静、上海智位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叶琛、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夏红梅共同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
文字:周紫昕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