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晶
“这块头可真大啊。”“一亩地产量将近6000公斤。”11月12日,西宁市湟中区拉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00平方米大的马铃薯储存窖内,一颗颗外观饱满、色泽鲜亮、个头匀称的“金豆豆”堆成小山,十多名村民按照大小分类打包装袋,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眼前个大圆润、品相上乘的马铃薯,湟中区拉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生章高兴得合不拢嘴:“你看,这些马铃薯个头均匀,打破了全省亩产纪录。”
“这一麻袋有30公斤,我们一天可以装30袋左右。”在合作社工作数年的严生萍摘下手套,擦了擦额头的汗说:“今天又拉走了10吨马铃薯,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直播间已经卖出30吨,除了给省内各大商超、市场供货,还销往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
“最高亩产达5946.9公斤,创造了青海省马铃薯亩产新高,验证了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在这一地区的适应性。”前不久,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在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内,对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田实地测产。
“1号地点样点株树数15株,产量29.55公斤,单株产量1.97公斤……”当日,专家们对民族村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田随机选取3个5平方米大小的不同地块进行称量,取点实收、现场宣布,青薯10号3个测产点实际亩产量分别为5910.3公斤、6250.3公斤、5680.3公斤。经现场测产核算,该示范田亩产高达5946.9公斤,创造了青海省马铃薯高产新纪录。
民族村,海拔2500米,属中位水地,马铃薯种植示范面积4公顷。“高产的秘诀,一是选对品种,二是改进种植技术。”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胡建焜说:“首先我们选种省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品种——青薯10号。它属于晚熟品种,从播种到成熟需要148天,不仅具有薯形好、芽眼浅、还原糖含量低,干物质高含量高等优点,还耐旱、耐寒,抗晚疫病和环腐病等。其次,在种植上采用‘蚕豆+’轮作模式,蚕豆根瘤有固氮解磷的作用,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改善土壤肥力。轮作模式固氮养地的作用,在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蚕豆+”轮作模式、脱毒优质种薯、药剂拌种、增施有机肥……民族村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田采取多种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此次喜获丰收,除了优质的种薯、精湛的农技指导,也离不开精细化田间管理。除草、施肥、防虫……今年夏天雨水较多,我们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做好马铃薯水分管理,加大田间积水及马铃薯生长情况的观察频次,最大程度减轻积水的影响。”胡生章说。
2023年9月,湟中区争取中央财政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粮油生产保障资金600万元,扎实推进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助力马铃薯提质增效。重点在李家山镇纳家村、多巴镇合尔营村、拦隆口镇民族村种植青薯2号、青薯13号、青薯15号、青薯10号等本地品种,以及陇薯21号、陇薯22号等省外品种,共计种植14个品种,通过对田间测产,筛选出更加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
“通过测产发现青薯10号、青薯15号、青薯20、青薯29等不仅品相好、产量高,抗病毒、抗病虫害的特性也比较强,适合当地栽培。”胡建焜说,这一高产的结果验证了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在湟中区的适应性,后期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大面积推广,为湟中区马铃薯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近年来,湟中区围绕绿色、高产、高效主题,重点打造百亩田40个、千亩方10个、万亩片1个,辐射带动湟中区6666.67公顷马铃薯实现绿色高产高效生产。通过示范推广区域化、标准化的绿色高产高效可持续技术模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使百亩田、千亩方良种覆盖率100%、全程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这几年,我们全力抓好品种繁育、良种种植、综合技术推广等环节,不断培育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稳定种植面积,增加种植品种,提高种植技术,使马铃薯产业不断壮大,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胡建焜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