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保持较快增速,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需求快速增加。其中,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作为拥有长时、大规模、绝对安全等特征的“后起之秀”,得到业内普遍关注。但受认识、技术和成本等影响,钒电池产业似乎长期处于“不冷不热”的窘境中。
近期,行业内捷报频传,一批大项目的公布为行业带来曙光。钒电池产业是否已经走入发展“快车道”?《中国化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钒钛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钒钛经济研究院院长吉广林。他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投资成本降低,钒电池的投资回报率很快将与目前的主流储能技术路线相当,钒电池产业正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从“抢项目”到“选项目”
钒电池产业迎来“春天”
今年以来,钒电池产业喜报频传,行业似乎正迎来“春天”。对此,吉广林用一句话概括:“钒电池不缺大项目了,骨干龙头企业过去抢项目干,现在开始选项目干。”
首先,钒电池行业迎来了全国首个支持钒电池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今年5月8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钒电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四川钒电池储能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培育壮大3家以上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试点示范项目,实现钒电池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这一政策具有首创性和更强的针对性,进一步优化了钒电池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其次,项目数量增加、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新进步。近期,仅新疆新增的钒电池项目就达2.8吉瓦时。11月,又传来多个好消息。
一是攀枝花城建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攀西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简称融租公司)与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联合体,成功中标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攀枝花100兆瓦/50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示范应用项目(一期实证12兆瓦/60兆瓦时)全钒液流电池设备采购。这是业内首个商业化租赁模式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示范项目。
二是瓜州县北大桥新能源规划片区迎来了寰达97.5兆瓦/39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甘肃省首个大型全钒液流共享储能电站,总投资额达到4.6亿元,预计将于2025年6月30日实现并网。
三是中国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中国石油首套全钒液流电池在青海油田花土沟生产基地首次完成极端环境和严苛条件下“光—储—抽”离网应用,实现了边远井场的绿电供应和零碳采油,为油气田绿色转型和增产提效探索出全新供电模式。
据钒钛经济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10月,钒电池新增规划产能已超6吉瓦/年,新增规划储能项目约1500兆瓦/6000兆瓦时,预计2024年钒电池储能新增并网规模将超过600兆瓦,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
成本实现快速下降
钒电池步入规模化发展
项目增多,反映出钒电池储能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正逐渐得到认可。
“从一定的周期看,很多钒电池的投资回报率与锂电池已差别不大,比如德海艾科在江浙一带工商业侧的应用,回报率就相当可观。”吉广林解释说,这主要得益于钒电池技术进步、数字赋能、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他特别提到大连融科、新兴铸管沧州全钒液流电池自动化生产线等,指出数字赋能对产业进步重要且必要。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融资租赁模式在攀枝花项目中落地,实现了业务模式与商业模式的优化,进一步降低了整体投资成本,可增加钒电池储能项目需求。吉广林表示,钒电解液具有不消耗、残值高、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在该模式下,初始投入降低,业主无需考虑钒价格高低,只需承担首次投资和电解液定期租赁费用;电解液租赁方也有收益,从而达到“多赢”局面。
他进一步表示,该项目破解了电解液作为金融资产的供应保障、质量保证、价值认定、交易流动、运营维护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在搭建钒电解液供应链体系、产品交易平台、质量检测和标准体系、钒制品收储基金等体系,开展钒电解液融资租赁业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破题意义。
最后,钒电池成本与钒价紧密相关,今年以来钒价走低,虽对钒企业的业绩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有利于钒电池产业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钒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吉广林表示:“从目前的政策、企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来看,钒电池已经完全具备商业化条件,可以说已经走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靠项目和数据说话
推动钒电池市场走向成熟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专家预测称,钒电池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将在未来的储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处长卿家胜介绍说,预计到2025年,钒电池在储能领域渗透率有望达15%至20%,将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钒电池的特性使其在一些应用场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吉广林表示,如中国石油的首套自研全钒液流电池的成功应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样的应用场景将持续出现。
他同时指出,虽势头迅猛,但从整个行业来看,盈利能力还需要提高。产业刚刚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因项目相对较少、产品迭代快、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高等原因,产业盈利水平有限,“前两年还说得上是先进的产线,现在来看可能就显得落后了”;另一方面,钒电池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生态还在构建中,这些都影响了钒电池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
同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吉广林举例说:“我去某个钒电池企业调研,他们研发的隔膜成本较目前的可降低50%左右。”同时,电解液制备成本降低、智能制造和集成能力提高等,也对钒电池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他认为,这些“面向未来”的突破与进步,正在有力地支撑钒电池产业发展。
在他看来,目前钒电池产业发展面临最重要的难点是要提升政府、使用方和社会对钒电池储能技术优势和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培育钒电池市场。他说:“由于市场和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钒电池的很多运行数据还处于‘不透明’状态,业界难以‘看清’钒电池。”
对此,吉广林认为,“靠项目、靠数据和盈利能力说话”是产业崛起的根本。业内应由“多说少做”到“多做多说”“用数字说”,提升产业影响力,并把拓展应用场景作为重要任务,以应用带动发展,倒逼技术和服务提升。他指出,随着项目增多和不断验收并网,很多钒电池项目的运行数据将不断走向公开、透明,钒电池将以新姿态迎接新机遇,实现更快和更大规模的发展。
本文刊登于《中国化工报·责任关怀》周刊,热线010-82037742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