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式平台建设激活创新动能

“金字塔”式平台建设激活创新动能
2024年09月23日 06:17 媒体滚动

转自:农民日报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空间站冷藏了1亿颗农作物种子,保存来自地球的生命“火种”。北京市海淀区农科东大道上,坐落着一座现实版的种子“诺亚方舟”。在这座总体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科学家利用珍藏的种子,成功培育突破性新品种,为我国育种科研和产业化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我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条件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构建了以重大农业科学工程为“塔尖”、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中坚”、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科学试验基地为“塔基”的“金字塔”式体系框架,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塔尖:“国之重器”奠定创新未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常年干旱少雨,土壤泛着盐碱,庄稼生长困难。今年,村民凯赛尔·热则克却种出了亩产600多公斤的高产小麦,原先对产量的担忧在测产后烟消云散。“我明年还想继续种这个品种!”他说。凯赛尔种植的品种为二系杂交小麦“京麦189”,是我国通过审定的第一批耐盐碱杂交小麦品种之一。

  一直以来,培育高产、抗旱、耐盐碱的杂交小麦品种是世界性难题。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携带优良基因的种质资源作为“祖先”,就无法培育出优异的新品种“后代”。“京麦189”正是科学家在我国种子材料中发现了光温敏不育种质资源,这才推动了二系杂交小麦体系的成功构建。可见,保存好珍贵的作物种质资源对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何其重要。

  2021年至2023年,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至2023年底,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覆盖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八大类,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家底。现如今,它们就存放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走进种质库,低温库、DNA库、试管苗库等一应俱全,机械臂、蜘蛛手机器人等设备齐上阵,种子自动化存取充满“科技范儿”。种质库保存容量为150万份,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国家队”,更一举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国家级农作物种质库,总体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新收集资源极大丰富了我国种质资源战略储备,经鉴定编目入库(圃)后将使我国资源保存总量跃居世界第一,相当于为中国种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夯实了种业振兴的资源基础。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4中央一号文件紧接着提出“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等为主的国家重大平台,为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的14万份渔业生物种质实物资源,我国研发了石斑鱼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等10余种收集与保藏技术,培育出中国对虾等4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预计容量达3000余万份,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畜禽种质资源最多、品种最全、体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畜禽种质资源保藏中心;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将打造成世界保藏量最大的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预计将具备保藏20万株500万份农业微生物菌种、DNA以及微生物样本能力水平……“国之重器”正源源不断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释放效能。

  中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驱动技术进步

  在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科学家每天都对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跨境跨区域扩散流行进行严密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万学介绍,六年前,中心跨境监测站点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由境外传入我国,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向全国下发了预警通知,组织各地技术人员加密监测预警。

  “灾害一旦发生,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加强农业生物安全科学技术研发,防患于未然。”刘万学介绍。

  截至目前,中心研发了入侵生物风险预判预警技术和入侵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发集成基于“雷达网+”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等,在外来入侵生物预警与防控创新研究和应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跨境跨区域监测和防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诸如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有很多。

  非洲猪瘟来势汹汹的2019年,生猪养殖业遭到重创。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闻讯而动,率先开展非洲猪瘟发生规律研究,成功构建输入风险评估模型,明确了我国非洲猪瘟的主要风险来源及潜在高风险地区,对国内扩散的主要风险地区进行科学预测,为疫情成功防控和猪肉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塔基: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阐明发展规律

  在一些极度缺水区域,种什么、怎么种,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困扰着当地农民。“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旱地,摸清规律,才能破解旱地作物适水种植的科学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寿阳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执行站长孙东宝说。早在1991年,第一代“旱农人”在贫瘠的黄土地建起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综合试验区,三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通过一组组长达多年的试验,探索出了一整套旱地农业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最高可达到70%,累计应用面积5043万亩,新增粮食22.1亿千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大多依靠经验,“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已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2017年起,农业农村部全面统筹全国456个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广泛参与,制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三大产业类型长期定位观测布局方案,全面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几年间,11个农业科学观测数据中心、148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4万个农业生态环境国控监测点拔地而起,围绕作物种质资源、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等十大观测领域开展长期定位观测活动,对5100项观测指标开展长期定位观测,通过系统观测农业生产和环境要素获得大量长期数据,夯实了农业科学观测基础。

  这些观测点位和监测数据看似是独立的,倘若把孤立的点位和抽象数据放到我国地图的坐标轴上,串点成线,农业生产规律便一览无遗。首次阐明我国旱地土壤磷素演变特征、探明红壤农田酸化时空演变特征、初次摸清我国小菜蛾越冬界限……农业科学观测为揭示农业科学规律、指导农业生产、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产业问题、辅助政府决策等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靠经验”逐渐成为过去,农业生产正逐步走上“靠数据”“靠科学”的新道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农业科技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