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管壁的局部异常膨出,尽管名字里有“瘤”,但它实际上并不是肿瘤,而是一种血管病变。颅内动脉瘤好发在脑底的动脉环,尤其是脑动脉的分叉处,因为这些区域的血管壁比较薄弱。动脉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高血压、吸烟和某些遗传性疾病也会增加动脉瘤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很常见,国内外的调查显示成年人群患病率达3%-7%。大多数动脉瘤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脑中深埋着“雷”。它一旦破裂,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致残和致死。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影像检查早早排查脑中是否有“雷”,并做好风险评估。低风险“雷”做到定期复查,高风险“雷”需要及时处理。
诊断颅内动脉瘤,我们有一套组合的“影像工具箱”,每种工具都有其各自的优势。
首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股动脉穿刺注入造影剂,并采用数字减影来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流动状态,必要时还能直接进行介入治疗。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DSA检查是侵入人体的,并且辐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不宜作为日常检查首选。
其次,是CT血管成像(CTA),它具有扫描时间短且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同样需要注射造影剂作为探路者,为我们展示脑血管错综复杂的“交通图”。通过医生的重建可以显示三维的脑血管结构,从而发现异常的血管形态。如果在光滑的血管壁上有异常凸起,有的会形成气球状隆起,有的也会不规则隆起。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雷”,CTA是急诊室中的一线“排雷”兵。
此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另一种可选的影像检查手段,同样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且无需注射造影剂,依靠血液流动即可显示脑血管的结构。相较于CTA而言,无辐射是MRA最大的优势,但有时也会因血流流动造成伪影和假象。MRA主要适用于高风险人群的动脉瘤筛查和伴“瘤”生存的患者定期复查。
最后,还有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这是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与前几项检查不同,它着重展示动脉瘤壁的结构,辅助医生评估动脉瘤是否稳定,也就是包裹“雷”的“壳”——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旦动脉瘤壁出现厚薄不一,异常强化,就会提示“雷”的风险由低转高,需要引起重视。
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通过海量数据(维权)的学习,AI能从几百幅影像中找出动脉瘤,甚至未来会预测动脉瘤的稳定性。目前对于CTA和MRA的图像,它识别动脉瘤的能力与经验丰富的医生不相上下。AI的另一优势是快速识别,避免医生进行手动图像重建,节约了时间和人力,也可弥补小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当然,医院里面即使使用了AI软件,它也只是医生的助手,仍然需要有医生的解读与把关。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内的“雷”严重影像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影像检查帮助实现颅内动脉瘤的筛查、诊断和评估,为健康护航。(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鲁宇澄、鲍奕仿、李郁欣)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