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云讲述史诗巨作的幕后故事:执导《开国大典》是缘分更是情怀

肖桂云讲述史诗巨作的幕后故事:执导《开国大典》是缘分更是情怀
2024年07月19日 06:42 千龙网

138位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15万人的庞大演职人员队伍,几乎每场大戏都仅有一两天的拍摄时间……仅用一年多的时间,著名导演肖桂云、李前宽硬是完成了一部史诗巨作《开国大典》,该片于1989年10月1日全国公映后,反响空前,好评如潮。近日,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专访时,83岁的肖桂云回首当年的创作经历仍然心潮澎湃,“我们是用生命在创作,《开国大典》是我俩一生中特别重要的作品。”

巧合中的必然

肖桂云194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中学时,她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班上组织各种文艺演出。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认识了高她一级的美术系师兄李前宽,两人后来喜结连理。1965年,肖桂云毕业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1979年和1981年,她独立执导了戏曲电影《包公赔情》和《桃李梅》,成为影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1982年她首次跟李前宽合作,联合执导电影《佩剑将军》,该片讲述了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潜伏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贺坚、严军率部起义的故事。当影片拍摄快到尾声时,两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是沿着故事的发展方向,淮海战役之后就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军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最后解放全中国。“我们真切感受到解放战争题材就是一个富矿,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挖掘。”她曾听老革命家谭震林说过:“我们连江山都打下来了,你们为什么电影都拍不出来?”肖桂云说,“这就是对电影人的鞭策和激励。”

1988年,编剧张笑天把《开国大典》剧本送到肖桂云和李前宽手中,认为由他们拍最合适。两人彻夜不眠看完剧本后,非常兴奋,“这就是我们喜欢的题材,也是我们想要付诸银幕的故事。”但高兴之余,两人也有担忧:一是时间紧。从筹备到预定公映日期只有一年多时间,而这么大体量的电影,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至少需要筹备三年拍摄两年才行。其次是预算低。全部预算加起来只有500万元,而正常的预算起码要2500万元。最后是要表现的内容过于庞大。故事从1949年1月拍到1949年10月1日,里面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多达138个,“这在过去的电影中从来没有过。”

当时有很多朋友劝他们不要拍,怕他们拍砸。但两人一点也没有动摇,“当你面临抉择而奋不顾身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灵感,命运之神也会眷顾那些迎难而上、勇气和决心同在的人。”

开国大典伟大、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早已镌刻在肖桂云和李前宽的心灵深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当天,年仅8岁的李前宽用稚拙的笔在父亲刚送给他的小黑板上画下了一个“天安门”图案;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后,李前宽参加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游行,他站在队伍的最前排;1968年,李前宽和肖桂云把结婚的日子选在“10月1日”。“我们那时真没有想到后来能够执导《开国大典》,但巧合中带着必然的因素,是一种缘分,更是不变的共和国情怀。”肖桂云说。

挑选演员要求形神皆备

机会来了就要牢牢把握!在紧张筹备了三个月后,剧组于1988年11月11日在中南海开拍。肖桂云和李前宽从清晨六点开始,连轴转地拍摄了颐年堂、勤政殿、划船和桥上的戏,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才结束。

李前宽提出紧接着拍天安门城楼这场高潮大戏,遭到了全组人的反对,但他不为所动,“他说全片最难拍的就是这场戏,拍完后,其他困难就容易克服了。”拍摄前一天,北京的天空很阴沉,但拍摄当天一下子晴空万里。

拍摄过程充满挑战。先是服装师在肖桂云千叮咛万嘱咐后依然将片中张澜的裤子落下了;演员古月当天牙痛发作,疼痛难忍,为了不影响工作,自己偷偷走到墙角,把病牙薅了下来;而当鸽子放飞的那一刻,摄影师居然没有装胶片,这些鸽子每只每天的拍摄费就要5元。最麻烦的是,鸽子放出去后,当天还飞不回来,想补拍都不行。剧组后来到长春补拍了鸽子的镜头,虽然画面效果依然很好,但肖桂云心里充满了遗憾,“一想起这事儿就心痛。”

在演员挑选上,肖桂云要求做到“形神皆备”。比如此前有一个演员长得更像蒋介石,但肖桂云认为孙飞虎的眼神中“有一股杀气”,更加符合蒋介石的气质。古月此前并没有演过大戏,但肖桂云认为,他跟毛泽东本人非常像,“我相信我能让他塑造好主席的形象。”事实也证明了肖桂云的判断。

在人物塑造上,肖桂云和李前宽坚决摒弃以往脸谱化的创作手法。比如片中蒋介石深夜在长江防线巡防时,遇到手下的将领们在赌钱,他没有当场处罚,反而坐下来一起打牌,最后将赢了的钱还给输钱的人,“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一句话,就将蒋介石善于笼络人心的手段展现了出来。另一场戏中,躺在担架上的杜聿明面对陈毅的坦诚大气,坐起来说:“陈将军,久仰,鄙人是败将杜聿明”,以两个军人的对话结束了淮海战役这场戏。

饰演138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中,很多都不是职业演员。饰演杜聿明的赵庆华是一位办公室主任,饰演沈钧儒的是长春文化局的一位局长。演员中有小学教师,有地方干部,这些人到了剧组后,都要接受再培训。“我等于开了一个表演训练班。”肖桂云笑道,但最后这些非职业演员都在银幕上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开国大典》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同年10月1日公映。很快,影片就在全国刮起了观影热潮,最终票房高达1.7亿元,创下中国影史上的一个奇迹。该片在香港地区连映147天,创造了国产片在港上映纪录。影片还获得了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多项大奖,肖桂云和李前宽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拍了应该拍的和想拍的电影

《开国大典》赢得巨大成功,此后十年里,夫妻俩通力合作,拍摄的电影部部都是大制作。

1992年,两人执导了电影《决战之后》(上下集),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1分,有网友评论:“最凶恶的对手在被缴械后不报复是很难的,但共产党做到了。看了此片,就明白为什么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赢得了最后的胜利。”1993年,两人又获得了拍摄《重庆谈判》的机会,这部长达152分钟的影片被网友评价为,“电影语言如教科书般精准,两派人物内心的刻画也形神皆备。”

此后,《七七事变》(1995年)《金戈铁马》(1995年)《红盖头》(1996年)《旭日惊雷》(1997年)《世纪之梦》(1998年)以及电视剧《抗美援朝》(2000年)《朝鲜战争》(2001年),一部部佳作接连产生,《重庆谈判》和《七七事变》更是相继获得很多奖项。在肖桂云看来,这一连串的拍摄虽然非常艰辛,但只要这些作品能够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就是电影人最大的欣慰。

李前宽于2021年8月12日因病逝世。两人合作这些年,无论生活还是创作,都是配合默契的好搭档。两人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是2009年的《星海》,该片以音乐家冼星海百年前在澳门的童年往事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其与家人的生活画卷,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的重点献礼片。

回首自己数十年的电影生涯,肖桂云激动地说:“作为电影人,我们是幸福的,因为穷其一生拍了应该拍的和想拍的电影。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看到这些作品被广大观众喜欢,就没有虚度年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前宽 开国大典 史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