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出来的“奢侈”

  刘荒田

  “奢侈”,往往是比出来的。《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根指头,只因他看到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而迟迟不肯断气。尤记得旧时村里有位老农,因三个儿子都是出色的泥瓦工,家境不错。一次,老伴因为他把拜祭观音娘娘的米酒喝光了,大吵起来,他怒不可遏,摔门而出,对邻居说:“生捱死悭,积下家财有何用?今天看我‘吃起’它!”“吃起”就是“吃光”的意思。老农气呼呼地跑到镇上,果然有了平生第一遭“壮举”——上茶楼连吃两个“大包”(馅料特别丰盛的包子)。在此之前,他最舍得的一次,买了一个“大包”,自己吃了半个,留半个回家孝敬老妈。那都是年轻时的事了。

  在回顾了诸多个案后,我想这样给“奢侈”下定义:“特定的人超出其‘既定模式’的花钱方式。”其中的关键在于“模式”,对多数普通人而言,到了中年,在怎样花钱这件事上,已经形成顽固的习惯,往后,会不由自主地被习惯牵着鼻子走。

  于是,疑问产生了:习惯从何而来?西谚云:“习惯是抵抗诱惑的结果。”这当指习惯定型过程中的取舍。以早餐为例,假如你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地吃两枚一面熟的鸡蛋、三片火腿和两块烤全麦面包,而舍弃麦片和浇了枫糖浆的班戟,只因前者令你舒服、满足,你就会把它固定在餐单上,不愿轻易改变。

  所以无论是购物时直奔主题的男子,还是以货比三家为必要功课、醉心于逛商场的家庭主妇,花钱的风度、所购物品的质量与数量以及消费时的心理,都有现成的轨迹可循,一旦偏离,最先出现的阻力并非钱包或信用卡的额度,而是心理。身价上千亿美元的巴菲特,每天开着并不豪华的旧车上班,半路拐进麦当劳,吃汉堡包喝可口可乐,花费仅为三美元。与之相对照的是我的一位乡亲,他出身于贫苦人家,后来到美国工作,跻身中产,但有一个习惯始终改不了——要等全家老小吃完饭,他才出马“扫尾”,把剩饭剩菜吃光;但凡哪天饭桌上出现浪费的现象,晚上他必心疼得睡不着。由此可见,花多少钱、享用什么,这等物质层面的讲究,无一不落实在“心情”上;而消费习惯,总归以“好心情”为铺垫。同理,家道中落的人因为从小花钱大手大脚,成年后欲衣马轻肥而无本钱,显得格外难堪。

  当然,消费习惯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最初的阶段,诉诸本能和下意识。如果一锤不能定音,理性复归,变数便多起来。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好面子,由此平添不少抵消“习惯”所产生的定力的因素,比如众人起哄,比如相互攀比,比如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制造假象,此类闹剧常见于网络直播带货。

  当“习惯”沉淀后,第二波操作,便让位给“虚荣”。卡和债的增加,首要因素不在于习惯,而在于虚荣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贵族须经三代以上方能造就”一说,便指的是习惯的养成。人的消费行为,只有越过“习惯”、锐意求变,花样才会多起来。前不久读到一篇散文,说的是二十世纪的大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因财富可观而在富人圈广受推崇,一次,他在纽约一家豪华旅馆的电梯间遇到一位阔佬,阔佬提的纸袋子破了,青豆和马铃薯滚了出来。培根说道:“他的套间里想必备有炉子,好让他煮这些菜吃。噢,对有钱人来说,这才叫奢侈!”培根在伦敦买了好几处画室,脏乱不堪,晚年他就睡在墙角的破旧垫子上……由此可见,富裕之树长出的分支,无奇不有。

  总而言之,是否奢侈,还要由“精神”裁夺,价值连城的钻石未必享有发言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培根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