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单·新书|错把妻子当帽子

科普书单·新书|错把妻子当帽子
2024年07月08日 13:48 澎湃新闻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美]M.米切尔·沃尔德罗普 著,集智俱乐部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2月版

本书以群像传记的形式,生动记录了复杂科学圣地圣塔菲研究所的诞生时刻。它不仅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研究所的故事,更是系统思维的启示录:从对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颠覆到重新思考达尔文的进化论,从凝聚态物理到迭代囚徒困境,从亚马孙雨林的经济决策到地震的分布规律,从人工智能到遗传算法……本书借众多人物之口描绘了如何跨领域地系统思考,并启示我们:这个世界并非现成地存在着,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动态变化,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理解并直面这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本书著者M.米切尔·沃尔德罗普(M. Mitchell Waldrop)是威斯康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著名科学作家,自由撰稿人。他曾是《科学》杂志的资深作者,《自然》杂志社论版块和专题编辑,还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事媒体事务。

《缺陷之美:自然、科技与生存之钥》

[英]彼得·汤森 著,赵倩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2024年7月版

在现实中,完美是虚构的。我们技术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基于我们所使用的材料的不完美之处的理解和开发。缺陷是我们使用金属、玻璃、电子产品、计算机、光纤和建筑材料的关键。在整个化学工业中使用的催化是依赖于不完美的,在生物学和医学中广泛的现代进步也是如此。本书作者深邃地洞察到,我们往往被引向一个虚构且完美的理想化方向,这种趋势使我们倾向于忽视任何形式的不完美。在这本书中,他力求打破这一思维惯性,并坚定地表明,在诸多情境中,赞美不完美不仅合理,更富有深刻的意义。本书著者彼得·汤森是一名实验科学家,苏塞克斯大学物理学荣誉教授,曾在9个国家的学术界、国家实验室和工业领域工作过,在包括不完美的固体物理、离子注入、发光、玻璃、光电子、光子学、考古学、癌症检测和光子探测器等多种主题方面获得了专业知识。

《第一性原理:21堂科学通识课》

[英]马库斯·乔恩 著,周自恒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2024年7月版

本书以第一性原理为核心,系统梳理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了一个完整且连贯的科学知识体系。全书分为21个章节,每个章节讲述了一个科学主题的核心知识点,内容涵盖从引力到黑洞,从狭义相对论到全球变暖等各种热门的科学话题。本书作者马库斯·乔恩是BBC科学栏目常驻嘉宾,他于1982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目前担任《新科学家》杂志宇宙学顾问。

《升维思考的四种方式:用统计思维、互动思维、混沌思维、复杂思维帮你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决策》

[瑞典]戴维·森普特 著,胡小锐 译,中信出版·鹦鹉螺,2024年4月版

这本书描述了帮助我们看穿一切、获得真相的四种重要思维方式,它们分别是统计思维、互动思维、混沌思维、复杂思维。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对过去如何评价,告诉我们未来要做什么,并帮助我们去理解周围的世界。本书著者戴维·森普特(David Sumpter)是曼彻斯特大学数学博士,数学科普作家,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应用数学教授,曾在牛津大学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擅长跨学科研究,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鱼群和蚁群的集体活动,以及足球运动背后的数学原理。

《伽利略的望远镜:一件天文仪器引发的变革》

[意]马西莫·布钱蒂尼 [意]米凯莱·卡梅罗塔 [意]弗兰科·朱迪切 著,刘一坤 译,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24年5月版

1610年被称为望远镜元年。自此以后,人类与天空的关系被这个两端装有透镜的圆筒彻底改变了。望远镜超越了人类视觉的极限,借助它凝视天空会发现: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这本书聚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讲述了由眼镜制造商发明的“玩具”望远镜如何经伽利略之手,演变为精密的科学仪器,最终导向星空奥秘的发现,在当时的世界兴起波澜。三位科学史教授搜集了海量的日记、笔记、信件、档案、年表等文献,用这些历史的痕迹再现了400多年前伽利略对星空的观察、《星空报告》的发表与传播,以及颠覆性观点引发的一系列戏剧性故事,还原了一段完整而传奇的历史。本书著者马西莫·布钱蒂尼(Massimo Bucciantini)是意大利锡耶纳大学科学史和意大利当代文学史教授;米凯莱·卡梅罗塔(Michele Camerota)是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科学史教授;弗兰科·朱迪切(Franco Giudice)是意大利贝加莫大学科学史教授。

《量子霸权:量子计算机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日]加来道雄 著,苏京春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6月版

量子计算机之所以被冠以“终极计算机”称号,是因为它是技术层面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飞跃,将为我们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活方式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因为意识到这场革命即将带来深刻影响,所以世界上许多领头雁公司都选择在这项新技术上斥以巨资。资本竞争似乎比技术竞争更激烈,各国政府也纷纷投入资金,加速量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汽车制造商、医学研究人员和咨询公司都押注于量子计算,以设计更高效的车辆,创造拯救生命的新药,并简化业务。但这仅仅是开始,人类面临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被量子计算机解决。本书讲述了这个令人兴奋的科学前沿,以及激动人心的争夺人类未来的竞赛。本书著者加来道雄(Michio Kaku)是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科学畅销书作者,超弦理论创始人之一,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理论物理学教授,毕生致力于量子理论研究。

《双缝实验和量子力学: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如何串起不确定的量子世界和确定的经典世界》

[印]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 著,祝锦杰 译,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2024年6月版

我们在中学物理课都会学到,一道光穿过两道狭缝后将会发生干涉形成明暗条纹,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双缝实验。如果只让单个光子进入设备,光子竟然也会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在多次实验后同样形成明暗条纹。更神奇的是,一旦研究者试图探测光子到底通过了哪道狭缝,干涉条纹即刻就消失了,仿佛能感知到我们的意识一般。托马斯·杨在19世纪早期设计了这个模型,以证明光像波一样运动,这与艾萨克·牛顿的粒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一个世纪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证明了光以量子或粒子的形式存在,这个实验成为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之间关于现实本质的激烈辩论的关键。可以说,双缝实验串起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规律,乃至现实本质的探索。十年又十年,一个又一个假设,科学家们以这个实验为蓝本,回答了关于宇宙结构的越来越深的问题,它也催生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本书中,作者周游世界,穿越历史,深入探索了我们尚未了解的物质现实的最小尺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兼具科学与美感的画卷。本书作者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是《新科学家》杂志的前任副主编和现任顾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科学写作项目客座编辑。

《震撼物理学史的十天:物理学家如何改变日常生活》

[英]布莱恩·克莱格 著,徐彬 宋爽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2024年9月版

本书探讨了物理学史上十个重要突破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从牛顿的“原理”到互联网的诞生,本书按时间顺序展示了这些突破的重要性。书中介绍了一些广为人知的成就,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也包括一些不太为人所知但同样重要的成就,例如克劳修斯的热力学。每章都提供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科学家简介、突破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展示了这些突破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影响。书中还展望了未来的“第十一天”,探讨了各种可能性。布莱恩·克莱格(Brian Clegg)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著名科普作家。曾在牛津大学研习物理,一生致力于将宇宙中奇特领域的研究介绍给大众读者。本书著者布莱恩·克莱格(Brian Clegg)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著名科普作家。曾在牛津大学研习物理,一生致力于将宇宙中奇特领域的研究介绍给大众读者。

《大国航天》

中国航天博物馆 著,中信出版·墨狸,2024年4月版

《大国航天》包含《大国航天 载人·火箭》和《大国航天 卫星·探月》两册,由中国航天博物馆官方授权、组织专家学者严格审定,内容涉及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卫星和探月工程。同时,还公布了近500张珍贵的图片。其中,《大国航天 载人·火箭》以“神舟系列”与“长征系列”的发展事迹为主要内容,《大国航天 卫星·探月》以“大小卫星”与“探月工程”的发展流变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浅出地了解中国航天发展成就。

《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

[美]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著,林葳 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后浪,2024年7月版

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地质学也是一种镜头,让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人类经验限制的方式见证时间。本书在讲述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的同时,带我们用地质学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时间韵律,理解我们身处的人类世环境,面向可持续的未来。本书著者马西娅・比约内鲁德(Marcia Bjornerud)是劳伦斯大学的地球科学和环境学教授,她是一名构造地质学家,重点研究地震物理和造山运动。

《地震与火山:地球的创造与毁灭》

[英]基娅拉·玛丽亚·佩特罗 [意]罗伯特·斯坎多内 [英]亚历克斯·惠特克 著,邓柯彤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后浪,2024年4月版

地球并不平静,时刻运动中的板块以地震和火山彰显自己的活力。作为两种自然现象,地震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而喷发的火山一方面将地球内部物质送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脱离地震与火山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本书将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并阐释预警与预防措施。本书著者分别为基娅拉·玛丽亚·佩特罗,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岩石学与火山学主导研究员;罗伯特·斯坎多内,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和火山研究所,维苏威火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亚历克斯·惠特克,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与工程专业地球系构造学高级讲师。

《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

[法]马克-安德烈·瑟罗斯 [法]阿诺·拉法林 著,刘成富 章赟菡 徐晨 译,高瑞贺 审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记号Mark,2024年7月版

土壤是世界的起源,它支撑、滋养并保护着世界。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以令人惊奇的方式生活和觅食,这种多样性确保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土壤还能滋养海洋、调节河流流向、改变气候,是生命世界中强大而惊人的构造。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由于对土壤缺乏了解,我们一直在以城市化、不适宜的耕作方法和污染等方式破坏土壤。土壤正因侵蚀而消失。作者带领我们在土壤的组成成分和丰富的生命形式之间展开一次壮丽地下之旅,向读者介绍了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壤,以及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让我们重新建立起与自然世界失去的联系。最后,他乐观地展望了我们如何将优质的土壤传给后代。本书作者马克-安德烈·瑟罗斯(Marc-André Selosse)是真菌学家、植物学家,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化学元素发现史》

[英]菲利普·鲍尔 著,左安浦 译,重庆出版社·双又文化,2024年8月版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高度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了过去三千年的元素发现史,系统地介绍了已知118种元素的性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和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等各方面的趣味知识。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如何理解万物的构成,以及化学如何从制造和嬗变物质的试错工艺发展为理性的现代科学。本书著者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化学世界》杂志董事成员,2019年“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开幕式主持人,BBC“科学的故事”栏目出品人。

《拿破仑的纽扣:改变历史的17个化学分子》

[加]潘妮·拉古德 [美]杰·布勒森 著,李凤阳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2024年7月版

1812年6月,拿破仑率60万雄师远征俄国,却以惨败告终。关于其败因,有一种说法最离奇——“都是纽扣惹的祸”。原来,锡制纽扣在酷寒中会崩解为碎屑,以致法军受困于冰天雪地。若无此插曲,整个欧洲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本书深入挖掘了17种化学分子的传奇故事,如同锡制纽扣那样,它们展示了表面上互不相关的事件之间,实则存有惊人的化学联系。这些分子推动了早期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众多宏伟的工程壮举,引领了医学领域的变革;甚至在性别角色、法律制定和环境保护,乃至我们的吃穿用度等方面,也留下了深远的烙印。本书著者潘妮·拉古德(Penny Le Couteur)是加拿大卡普兰诺大学化学教授;杰·布勒森(Jay Burreson)是资深应用化学家,曾从事海洋生命化合物的研究工作。

《解码生命:破解遗传密码的竞赛与20世纪以来的分子生物学革命》

[英]马修·科布 著,罗心宇 译,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24年7月版

在本书中,作者回顾了自孟德尔开创性的豌豆研究以来,科学界对遗传现象和遗传信息、DNA的组成与结构、基因与DNA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历程,并以侦探小说般的笔触描述了在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多国科学家展开的一场破解遗传密码的竞赛。在遗传密码的破解过程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分子生物学。从转基因作物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从基因疗法到基因编辑,从人工合成生命到用DNA存储的唱片,分子生物学引发的革命今天已经触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一个又一个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成为现实。本书著者马修·科布(Matthew Cobb)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动物学教授、神经科学家、科学作家,出版过多部科学史题材的作品。

《战斗吧,蝗虫博士!昆虫学家的撒哈拉历险》

[日]前野·乌鲁德·浩太郎 著,曹逸冰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4年6月版

本书作者对蝗虫严重过敏,儿时就着迷于昆虫,复读考上大学,误打误撞开始了蝗虫研究,苦读多年却发现日本根本不需要蝗虫博士。前途未卜之时,遥远的非洲爆发蝗灾,他赌上自己的人生,远赴撒哈拉,决心要实现梦想、拯救非洲。他在西非长期矢志不渝地研究沙漠蝗虫的生物学奥秘和防治技术,成为一名国际知名的蝗虫斗士。本书作者前野·乌鲁德·浩太郎是昆虫学家,人称“蝗虫博士”,他1980年生于日本秋田县。神户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博士,日本农林水产业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职于京都大学白眉中心。因在非洲的研究活动受到认可,被当地授予“乌鲁德”(某某的后裔)之名,以此为笔名勉励自己。

《生而为野》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组委会 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2024年6月版

本书从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110000余件全球投稿中,精选出219幅国际级佳作,用精彩的影像和凝练的文字,讲述“为野而生”的自然摄影师与“生而为野”的野生生物邂逅共鸣的故事,让真实的自然走入人心。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是全球第一个由中国人主办的同类型国际大赛,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承办。

《性与美:颜值的进化史》

[美]迈克尔·瑞安 著,余湉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2024年4月版

借助先进的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手段,以及作者自己对巴拿马丛林深处的小型南美泡蝉的重要研究,作者探讨了几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动物认为某些特征是美的,而另一些则不是?还有,动物是否拥有与生俱来的对性的审美?如果有,它的根源又在哪里? 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大脑——尤其是雌性的大脑中,她们才是生物演化这部木偶戏的幕后演员,引导着雄性进化出了美的特征。本书著者迈克尔·瑞安是美国得州大学动物学克拉克·哈布斯动物学讲席教授,也是巴拿马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是性选择、配偶选择和动物交流领域的顶尖研究员。

《成瘾的深渊:大脑暗藏的致命诱惑》

[美]朱迪思·格里塞尔 著,李倩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心智·新思,2024年6月版

药物滥用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位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康复的成瘾者,作者以感同身受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场灾难的科学本质。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危险控制,重点阐释了滥用药物会给大脑和行为造成怎样的变化,还为对抗眼下泛滥的成瘾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见解。本书作者朱迪思·格里塞尔(Judith Grisel)是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巴克内尔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专长于药物成瘾神经机制的研究。

《伤痕之歌:疼痛的黑暗历史》

[巴基斯坦]海德·瓦莱奇 著,刘晓燕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后浪,2023年10月版

在本书中,作者对急性和慢性疼痛的解读使其超越了生理现象,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他透过殖民、种族和性别的棱镜,将我们体验和表达疼痛的各种方式放入历史的语境,探讨了疼痛的文化意义,从一线医生兼慢性疼痛患者的身份出发,挖掘了疼痛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情绪,追溯了过去和当前社会应对疼痛的方法。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因此也不能仅靠医学手段消解。在未来,慢性疼痛的缓解依然要通过人文关怀获取答案。本书著者海德·瓦莱奇2009年毕业于巴基斯坦当地一所医学院,后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接受住院医师训练,现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心脏科医师。

《马桶里的黄金:关于人体产出物的奇妙科学》

[美]布林·纳尔逊 著,刘小鸥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潮汐Tides,2024年6月版

本书通过挖掘、分析和汇总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微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另一重真实,我们的消化道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一副至关重要的器官,而我们的产出物更了不得:它能够揭示我们的饮食问题、营养和健康水平,用于公共卫生监测,抗击细菌感染,还原犯罪现场,开发清洁能源,甚至去挖掘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生活的细节。本书著者布林·纳尔逊(Bryn Nelson)是科学作家、微生物学家,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博士。

《退烧简史》

甄橙 主编,2024年5月版

这是一部以“退烧”为主题的原创科普图书,简明梳理了东西方探寻退烧方法的历史,饶有趣味地讲述了各种经典退烧手段的来由及其背后故事。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异常表现,发热在人类的认知与治疗历史中逐渐从疾病变为疾病的症状。中西医在各自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了不同的治疗退烧的探索道路,其中有分歧,也有交流互鉴,但最终都是为了守护人类的健康。作者甄橙是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在药物史、疾病史、医学学科史、医学博物馆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该书由作者联合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集体创作而成。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日]伊藤亚纱 著,徐嘉忆 黎晓言 译,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24年6月版

看不见的人,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他们用手阅读,用耳朵眺望,把脚当做探照灯;还能通过语言借他人之眼,用幽默态度翻转种种“不便”。作者经过与视障人士的长期相处,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在那里,当视觉消失,身体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崭新可能。伊藤亚纱(ITO ASA)是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工业大学博雅研究教育院(ILA)教授,MIT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美学和现代艺术。从小立志成为生物学家,却因不满大学的生物教育划分过细、没能展现出对生命的宏观视野,大三时由理转文。

《错把妻子当帽子》

[英]奥利弗·萨克斯 著,赵朝永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2024年4月版

作者以其专业的知识背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24个深刻感人的故事。24个故事中的病人都因脑神经疾病,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与这种残缺相伴相生,他们身上也都有着某种天赋。他们以自身尚存的能力与天赋为抓手,顽强地突破了疾病带来的限制,拥有了精彩甚至可称辉煌的人生。这对我们普通人的启迪是——生命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但也总能自行寻找出路。本书作者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犹太人高知家庭,2015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是英国神经学家、博物学家、科学史学家。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美]埃里克·坎德尔 著,喻柏雅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2024年7月版

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通过非常精确的连接相互交流,但这些连接可能因损伤或疾病而改变,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无法正常形成,甚至根本无法形成。如果困扰人类的很多疾病与大脑硬件出问题有关,那许多污名化和歧视就站不住脚。作者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综合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态行为、成瘾障碍等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解析究竟大脑出了什么状况,为什么出状况,我们该如何应对。本书著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脑进化简史》

[美]布雷特·斯特卡 著,漆璇 王颖 杨彦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2024年6月版

作者将人类学、动物学、博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我们大脑精彩、伟大、意义非凡的进化史,不仅包括人类大脑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还有随着神经科学和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它可能会走向何方。本书作者布雷特·斯特卡2005年获得弗吉尼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生物精神病学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工作。

《和你的手一起思考》

[美]苏珊·戈尔丁-梅多 著,崔航蔚 译,中信出版·鹦鹉螺,2024年3月版

我们都知道有人用手说话,但他们知道自己在用自己的手说话吗?我们的手势可以揭示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可以与我们讲出来的话形成矛盾,还可以传递出我们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想法。在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一直被忽视的手势其实对我们的思考、学习和交流都至关重要。手势是在每一个文化和语言中都能找到的普世的人类行为。哪怕我们意识不到其存在,我们的手势也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书著者苏珊·戈尔丁-梅多(Susan Goldin-Meadow)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和比较人类发展学系比尔利兹·拉姆尔特聘教授,教育委员会委员。

《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

[英]阿什利·沃德 著,高天羽 译,九州出版社·理想国,2024年5月版

本书介绍的是感官的运作——不止视听嗅味触五感,也不止人类的感觉。作者利用感官生物学的新近发现,用生动的笔触和富有奇趣的案例,揭示了人类如何与环境、与彼此进行感觉交互,人类又能从鸟类、鱼类、甲壳动物、蚯蚓乃至微生物的感觉生活中学到什么,并匡正了关于感觉的一些流俗看法。本书著者阿什利·沃德(Ashley Ward)是悉尼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动物行为学教授。

《认知重塑: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逆转认知衰退和思维老化》

[美]理查德·雷斯塔克 著,田盈春 译,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2024年7月版

2020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全球卫生估计报告》,列出了2000—2019年全球十大死亡原因。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是全球第七大死亡因素,但它在全球不同收入群体中的发病率分布并不平均。一个国家越发达,经济越稳定,其公民患痴呆症的风险就越大。这是一本教你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认知障碍的综合指南。在这本书中,你将了解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如何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应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个群体。本书作者理查德·雷斯塔克博士是美国脑神经科学权威专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已出版20本关于大脑的书籍,如《大脑》《意识》。

《医生的愧与怕:情感如何影响医疗》

[美]丹妮尔·奥弗里 著,黄沛一 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5月版

借由一个个震撼的临床故事,一场场真诚的医患采访,一项项权威的调研数据,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勇敢自剖,作者展现了医生从喜到悲、从怒到愧的复杂情绪光谱,也揭示了这些情感从何而来、为何普遍,又怎样渗透到诊疗的每一个细节中,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丹妮尔·奥弗里(Danielle Ofri)是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美国医师协会成员,现任纽约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在美国最古老、最大型的医院之一贝尔维尤医院担任内科医师近30年。

《机器伙伴:人机协同的未来时代》

[英]彼得·马修斯 [美]史蒂文·格林斯潘 著,智越坤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2024年6月版

如何调整工作以利用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的最新成果?目前该技术存在哪些局限性?如何解决?哪些应用最可能受益?不同应用如何实现技术协作?这些问题体现出作者对自动化协作的深刻理解。他在数据库完整性、信息系统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本书著者彼得·马修斯(Peter Matthews)是一位英国作家兼研究科学家,他在IT领域拥有超过40年的丰富经验;史蒂文·格林斯潘(Steven Greenspan)是一位拥有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他曾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印第安纳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机器如人:通往人类智慧之路》

[美]罗纳德·J. 布拉赫曼 [加]赫克托·J .莱韦斯克 著,智越坤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2024年6月版

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人工智能系统中融入广泛、强大的常识,而非仅仅依赖狭隘、专门的专业知识。书中提出了一种赋予人工智能系统常识和有效推理能力的创新方法,探讨了我们如何信任自主机器做出决策的关键问题,并明确了值得信赖的自主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要求:有行动理由和能够接受建议。这两点的实现都取决于系统是否具备常识。本书著者罗纳德·J.布拉赫曼(Ronald J. Brachman)是康奈尔大学(科技校区)雅各布斯-康奈尔研究所主任、计算机科学教授,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的会员;赫克托·J.莱韦斯克(Hector J. Levesque)是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多年来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现和推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地球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