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佑山海

游客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下合影。

角山长城。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碑。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秦皇岛山海关。由海向山,古老长城从沉睡中苏醒。登上“天下第一关”箭楼,轻抚城砖,感受历经沧桑后的雄浑不改。

  山海关长城,全长27.639公里,拥有古代完整军事城防体系和中国唯一的海上长城。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展开,因长城而闻名遐迩的山海关,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一幅宏大清晰的蓝图,正在山海之间徐徐展开。

  海上雄关

  蓝天白云下,山海关箭楼彩绘歇山重檐顶和60多扇箭窗沐浴在阳光中,“天下第一关”巨匾之下,游人纷纷拍照打卡。

  箭楼,“关内”“关外”的界线,也称镇东楼。但真正的“天下第一关”,指的可不仅仅是箭楼,而是山海关的整套军事防御体系。

  地形狭长、扼守辽西走廊“咽喉”,历史里的刀光剑影,曾在这里不断上演。1381年,大将徐达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在此建关设卫,“扩而城之”。

  边关狼烟不息,明朝260多年间,不断修复、扩建:9座城堡、10大关隘、43座敌台、51座墙台……共同铸就了山海关长城的大纵深防御体系。守望相助、结构严谨、功能明确,从而实现攻守自如。

  “从山到海,不过8公里,整个关城系统,既有陆防也有海防。既有内外呼应的平面交互设计,也有防御纵深的立体布局,充分显示了当时设计上的匠心独具。”山海关区文物保管所原所长郭泽民说,“这才是‘天下第一关’的真正意义!”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这里已是最具代表性的明代长城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山海关长城保护得到了高度重视。1952年10月,国家拨款对镇东楼进行首次大修。当时,著名古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对修缮进行指导,使镇东楼保持了“古垒斜阳”的韵味,“整旧如旧”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后来的长城保护修缮工作。

  此后,在国家、省市文保部门的支持下,山海关长城历经70余次保护修缮,仿佛经历了70余次新生,才能今朝雄风不减当年。

  龙头“昂首”

  海浪轻拍着沙滩,初夏的老龙头,雄伟而安详。站在老龙头,充分感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美辽阔。

  一头白发、两脚泥沙,73岁的郭泽民又一次来到老龙头,开始日常巡查,“这地方我太熟悉了,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我跟长城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在郭泽民看来,老龙头是山海关防御的最后一块“拼图”: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一支蒙古铁骑试图从结冰的海面绕过山海关进犯关内,终因潮水上涨、海冰解冻无法通行,被明军击退。在山海关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海冰陷敌的传说。于是,就有了后来这段深入大海的长城。

  这段海上长城犹如龙首探海、弄涛舞浪。立于此,渤海湾湿咸的海风,仿佛将往事一并吹来:

  1984年,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率先在北京掀起热潮,秦皇岛当地很快认识到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响应,为修复山海关长城开展社会募捐活动。

  自1984年9月起,山海关区陆续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及世界各地的捐款,总计200余万元,其中70.98万元由上海市捐助,专门用于老龙头修复。如今,老龙头景区内的几座碑上,镌刻着当年为修复长城而捐款超百元的170位个人和捐款超千元的50家单位。

  长城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除了人为因素,还要考虑气候、环境等。

  “当年修复老龙头很不容易。渤海这片区域是不规则的全日潮,有时刚要开始施工,涨潮了,只能回去等退潮再来。”郭泽民清晰记得,冬日里寒风刺骨,穿着棉衣站在海边都会瑟瑟发抖。工人们喝酒暖身后下海,修筑垛口围堰,以减少海水和潮汐对修复工程的破坏。

  据统计,老龙头第一期修复工程用了近8万个劳动日。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8月1日,修复后的长城对外开放,沉寂了百年的老龙头再度“昂首”。

  山海关文保所现任所长冯颖告诉记者,在当年“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中,山海关不仅修复了老龙头,还完成了“天下第一关”箭楼彩绘,恢复了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及部分墙体,在角山上修复了778延米的长城及旱门关、敌台、城台、库房等附属建筑,山海关长城的雄伟气魄得以整体再现。

  “一号工程”

  在老龙头,许多游客饱览海上长城奇观之后,都会在一块“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碑前驻足沉思。

  从修复、复建,到抢救,再到预防,长城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步。目前,仅山海关区的长城维修保养工程就进行了70余次,累计投入达8亿元。

  在山海关,爱长城、护长城堪称“一号工程”。一代代人握紧接力棒,守护长城就是守护家园的理念,深深刻在山海关人的心里,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郭泽民的父亲郭述祖,当年也曾担任文保所所长,是保护长城的先行者。郭泽民的女儿,也在从事与长城有关的工作,称得上是一家三代“长城人”;“2.0版长城保护员”张鹏,运用无人机、大数据、专业软件等新兴科技手段,巡护险峻的“倒挂长城”——三道关长城;秦皇岛居民于继群与父亲、儿子三代人,为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捐赠了62件藏品,其中包含两枚“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纪念章……

  长城和海滨,是秦皇岛的两大核心文旅资源。当前,秦皇岛正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其中一个重要板块,便是借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东风,深挖长城文旅资源,擦亮长城“金名片”。

  目光转至角山脚下,一条宽阔的台阶步道通往一座古朴厚重的灰色建筑,数名工人在门口忙碌,这里正是处于收官阶段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在博物馆三楼,一面宽24米、高9米的巨型玻璃窗,如同一个相机取景框,将博物馆后方的角山长城连同1座烽火台、2座敌台完美纳入框中,远处是绵延起伏的山峦,近处是翠绿的树林和湿地,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长城风景画。

  “这便是‘镇馆之宝’。”博物馆项目建设专班副主任刘瑞对建筑师的这一奇妙构思赞叹不已,“长城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应是长城本体,虽然我们无法将其搬入馆内,但通过取景框把它巧妙地‘引’进来。开馆后,这个点位必将成为网红打卡地。”

  采访结束,站在角山脚下仰望,烽烟早已成为过往,脱下战衣的雄伟长城,与我们温柔对视,期盼着与人们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下一个精彩故事,共同迈进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雄关佑山海,“巨龙”向未来。

  现场

  古村焕新

  站在北营子村村南向北望,平整宽阔的长城风景道尽头,青山如屏障,长城似游龙,博物馆乃巨大宝盒;看风景道两边,青瓦白墙的院落淡雅清爽,沿街墙面绘画或为长城文化元素,或为满族风情,饶有风趣。

  走进利用闲置集体资产建成的民族风情大院,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之余,可观赏大厅两侧展示的各种老物件,感受当地风俗;漫步村史馆,从古代抵御外敌到近代抗日战争,从乡土风情到村庄变化,一份份史料唱响岁月赞歌。

  北营子村原为山海关北翼城旧址。明清时期,作为山海关“一体两翼”军事城防体系中的一翼,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如今,村庄南、北、东三面仍有长城及城墙遗址,向南2公里是山海关古城,向北1公里是角山长城和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230名村民中60%是满族。

  几年前,有人相中这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租下一座农家院开民宿,年收入可观。“村民看到后心里活泛了起来,但没人立即跟进。”至于原因,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锁解释,一是村民想观望等政策,二是北营子村在本世纪初时大力发展大樱桃及设施蔬菜种植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是长城沿线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给我们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秦皇岛积极推进长城党建示范带“山海关样板”建设,打造“长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题村落。北营子村以参观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必经之处的优势,成为山海关区首个“长城人家”项目落地村。

  “项目主要内容是对北营子村进行街区环境整治,融入长城形态元素,丰富文化内涵。”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孟姜镇党建办工作人员丁蕊介绍,北营子村“长城人家”项目去年6月启动,当年11月完工。

  北营子村还与当地文旅开发公司签订资产租赁协议,打造了“砖居”“落纸云烟”两座特色精品民宿,给村民打样。走进“砖居”“落纸云烟”,小院布置精致,房间干净温馨,砖刻、剪纸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李成锁说:“山海关区对长城文化片区的整体联合打造,为我们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现在,村民不再观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搞乡村旅游。”

  北营子村村委会会计栗玉芳跟着记者在各处进进出出,不停感叹“嫁到这里近40年,这两年的变化特别大”。她家种植大樱桃,收入不错,但看到新政策后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她心动了,“想开民宿,可我家院子太小,有人建议我做餐饮,这两天正纠结呢。”她表示,无论哪样,都要把握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给村子带来的机遇,加入“长城人家”项目,“把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

  关城人的长城情

  山海关这座城,和长城相交相融。

  山海关的人,与长城有着道不完的情缘。老龙头、“一关”的80后金牌讲解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山海关人,说起长城,她们眼里有光!河北日报秦皇岛分社记者孙也达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自长城入海的地方”。

  40年前的山海关长城,还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老龙头,变化最大。”孙也达告诉我们,长城入海口当年只能隐约看出有一道城墙,如果不刻意说,外人都不敢相信那就是长城。

  正是4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点燃了关城人心中的长城情。当年,孙也达的母亲也捐了5块钱,那已经是她一个月能攒下来的所有零花钱了。无数涓滴入海,山海关的长城才开启了新生之路。

  风自海上来,涛声依旧,城墙岿然。

  立于老龙头远望,能够看到城门之间车水马龙,历史的长城观照着关城人眼下的日常,城与人早已融为一体。关城人,仍在续写他们的长城故事……

  40年前,父辈用一砖一石重现长城的壮阔,如今,孙也达将文字化作“城砖”,为书写长城精神添砖加瓦。

  河北省现存长城总长

  2498.54千米

  长城河北段中的明代砖体长城是保存程度最好的,且建筑形制多样,墙体、关堡、敌台、烽火台、马面等建筑类型均有呈现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以明长城为主线划定840平方公里的管控保护区

  沿燕山、太行山脉构建“两带、四段、多点”空间布局和展示体系,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

  将山海关段、金山岭段、大境门段和崇礼段等四个建设保护利用相对成熟、景观与文化价值高、集中体现长城精神的区段,作为近期打造的重点区段

  本版文字 / 王道新 李如意 颉亚珍 李治宏 曾麒 崔家宁

  河北日报记者 闫立军 龚正龙

  本版摄影 / 和冠欣

  责编 / 颉亚珍

  版式 / 傅堃 焦剑 赵云龙 温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长城 山海关 箭楼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