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之城天津 包容五方 拥抱世界(图)

开放之城天津 包容五方 拥抱世界(图)
2024年06月17日 05:32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到天津考察调研。今年2月1日,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他说,天津是一座很有韵味和特色的城市。这是总书记对天津充满温暖和深意的一句评定。

  天津城市的“韵味”和“特色”究竟在什么地方?我想,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天津是座开放之城,不但能够包容五方,而且可以拥抱世界。这样的“韵味”和“特色”,一直灵动并绽放在天津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开放之城

  老街延续的城市文脉

  在中国城市历史上,天津属于晚近发展起来的城市。

  商周以降,中原政权的核心地区一直稳定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乃至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江淮及岭南地区转移。唐宋以降,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再次发生改变——华北地区的燕山平原一带,渐渐代替了黄河流域,成为稳定和统一中国的冲要。哪个政权能够取得这一地区的中心,哪个政权就有条件稳定南北、统一中国。所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权的心脏部位,开始由黄河流域,移向了燕山平原。

  金王朝在灭辽伐宋中逐渐强势,海陵王完颜亮于1153年把燕京定为“中都”,即国都。由于燕山平原不是当时的基本经济区,粮食及各种物资只好通过隋王朝开凿的永济渠,自江淮运抵涿郡(治今北京西南),再走陆路转抵中都。不久,因运河淤塞,金章宗完颜璟遂于13世纪初将永济渠自独流改道北上,在今杨柳青东折;潞河自河西务南延,同至“信安海堧”,与今海河源头“丁”字相交,形成了以三岔河口为中心的内河港——“直沽港”。为保障港区的安全,大约于1214年,在这里设立了“直沽寨”,派兵戍守,从而奠定了天津城市的基础。

  从1153年到1214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差,可视为北京和天津关系的生动反映——没有北京建都,便不会有天津出现;没有天津作为北京的外港、出海口、粮食储备基地与东大门,首都功能的正常运行就无法得到保障。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中都”,并改名“大都”。为保障大都供给,首先恢复了大运河全线通航;不久又因运河淤塞,实施海运。但无论河运还是海运,漕船在进入河身窄、河床浅的北运河前,均须在直沽换载平底驳船;地处三岔河口的直沽港区,遂成为漕船换驳最集中的枢纽,“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附近的南运河南岸估衣街与海河西岸、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和宫北大街,很快发展成繁忙的码头和集市,依河傍海的天津城市开始形成。

  明朝永乐初年,朱棣以直沽为“海运商舶往来之冲”,设卫筑城,并赐名天津。

  由于“卫”是军事建置,没有辖境,管理范围只限天津、德州间运河两岸的屯庄。为不影响直沽港区的发展,卫城修筑时采取了“局部封闭”的原则,对于已经形成的港区城市平面来说,依然是面向运河、面向海河的“总体敞开”。

  因此,天津城市的特点是“先市后城”和“市在城外”;靠近运河与海河的港区“百货交集”“商贾辐辏,骈填逼侧”,不但普通居民“万灶沿河而居”,就连“素封巨室”也是“率萃河干”。“卫”城只能修筑在市廛之侧,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天津在中国城市历史上开放型“无城垣城市”的属性。

  清代天津,先是改卫为州,旋又设府置县。康熙年间,户部钞关由河西务移到北门外南运河畔甘露寺,驶抵天津的运河商船与闽粤、宁波海船,都要来此验关纳税。各种专业性的街道和市场,较前更为繁盛,很快与东门外“延续城市文脉”的老街宫南、宫北大街联片成区,形成一条“房屋林立,相连数里”的“环城通衢”,也就是天津城市的繁华区和商业中心。

  由于天津是大运河北端唯一一座依河傍海的城市。海河上游五大支流,可通达华北各省或江南地区;自大沽口出海,可驶抵南北沿海各省,远达太平洋和印度洋,天然地沟通了天津与世界的联系。所以开埠后的九国租界设立,不但相互毗连,而且全部沿天津城外的海河走向进行划定。

  租界无疑是屈辱和痛苦的象征,但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带来了作为近代国家必不可少的世界先进文明和文化。天津城市也因具备通往大海、面向世界等开放性的地缘优势,发挥出引领近代文明的作用,城市规模和地位迅速增长,从传统的地域行政和经济中心,一跃成为现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贸易大港。

  文化创新发展与开放密不可分。一百多年来,伴随着城市的转型,天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兼容并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互鉴,从而使天津的地域文化彰显出与众不同的较高辨识度,以及较强的融通与和谐精神。

  包容五方

  文化背后的情感承载

  天津城市素以“五方杂处”而闻名;在近代,又出现了“华洋杂处”的局面。

  城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集中,尤其是人口的集中。旧志记载,“天津向只七姓”。金元时期,天津作为漕运枢纽,得到繁荣,“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直沽港也成为漕船聚泊、客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再加上作为军事建置的“寨”“镇”不断调兵戍守,人口开始聚集。因此当时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兵民杂居”,所谓“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也就是说,人口大半来自江浙一带。清代乾隆武举李湜,世居南运河畔侯家后,曾自题门联:“天津卫八十三龄铁汉子,侯家后五百余载旧人家”。有人推算,上溯500余年,正值元代中叶,可见李氏家族就是元代迁徙这里定居的。

  此后,天津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明代设卫之后,一次在清初设州、开府和置县期间。

  明代天津三卫共有驻军16800人,一律世袭,并可携带家眷。日后如有减员,仍从原籍征调,“闽广万里,吴楚三千里,齐梁千里”,也在所不惜。

  清代天津改为地方行政建置,盐漕两业兴盛,商业贸易发达,再加上政府的优惠招商政策,天津人口再次出现大规模聚集,军民商贾,杂沓而至,新增人口比明代增加了80%以上。“屈指版图,土著仅十之二犹歉”,以致城市中出现了“土著者少,流寓者多”“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的状况。

  天津开埠与辛亥革命之后,工商业空前发达,周边地区及邻近各省的农村人口加速向天津城市聚集,很快使天津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新鲜人口的不断涌入,使天津成为一个外来人口组成的城市社会,“外地人”聚集在一起,邻里间的人际关系发挥实际作用的潜意识,是彼此的认同、接纳、帮助与尊重,是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不会“欺生”,没有排斥。正是基于每个人的文化成长环境,几百年来,这种由传统感情携带的记忆,已经融化在天津人永久的血脉中。所以活在天津,会让人产生一种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松弛感。

  天津开埠后,即便生活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下,城居者相互间也不会产生隔膜,而是各谋其生,各安其业,互不相扰。传统生活与现代意识平和共处,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同时并存,一直是天津城市社会的主导。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即便受到外来影响也没有大的冲突,接纳与包容,在天津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并由习惯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特质。

  隔开足够的时光,我们会发现:因为开放,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作“坚守”;因为要走向世界,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要“不忘初心”。这也是天津的传统文化保存可以跨越时间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依然散发光泽、触动人心的根本原因。所以,从风土人情,到从日常生活;从年节习俗,到吃喝穿戴,天津始终保持着传承或遗留下来的地方特色。特别是传统节日期间,能够凸显出红红火火的“年节味儿、文化味儿、天津味儿”,在中国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确属独具一格。这是文化背后一种情感的承载,在很多情况下,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文化面貌,就是在这些特有的基因中被编定的。

  城市的气质,城市的精神和气概,还饱含着城居者对如歌年华或风雨岁月的回望与回味。

  天津的风貌南北交融、古今并存,东西荟萃、欧风华韵——既充满了美丽、高贵的东方古典韵味,又可以看见跨越时空、典雅靓丽的“万国”人文景观。天津的“小洋楼”,能与北京的“四合院”比肩;街巷的“欧陆风情”,不输西洋本土建筑之美,处处彰显了这座城市文化多元的丰赡与精微。而且,这些可与历史对话、可与文化相遇,永不褪色的时光场域与独特韵味,会随着岁月的推移不断加分、增值。

  如今,“游海河古今美景,逛天津欧陆风情”这一多角度、多意向、打破时空维度的恣意与悠扬,已成为天津城市与广大游客穿越时空、聆听诉说的最美邂逅。

  这座以“包容五方”为特色文化品牌的城市,正在用特有的城市之美、文化之美,“兴旅”“兴业”,铸就自身的新辉煌。

  拥抱世界

  汇聚发展的创新火种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确切一点说,是近代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城市数量虽然不多,但开放早、规模大,成长迅速,在诸多方面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走向。

  17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之后,生产力突飞猛进,世界进入了近代化时代。近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相比较,表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当我们重返时间的河流、解构逝去的过往时便会发现,在巨大的文明差距中,历史终会选择以先进取代落后,促使全球向先进的文明体系倾斜、集中。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近代文明通过波涛汹涌的大洋,迅速涌入天津。

  天津是首都北京的“护城河”,历史上的天津与北京,一直是“一损俱损”的特殊关系。在近代中国,天津遭受过众多的外来侵略。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重大历史事件,差不多都要通过海河来演绎,都要进入天津来彰显。在一定意义上说,天津城头的风云变幻,海河两岸的潮起潮落,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保守的民族,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明,门庭广大,有着海纳百川的品格。拥抱世界,是为了汲取、为了借鉴,进而激发自身的力量,点燃创新发展的火焰。

  所以与首都联系最为紧密的天津,很自然地成为中国吸纳近代先进文明的窗口、跳板和制高点,各种大规模的“洋务”设施和“新政”举措,率先在天津兴起,“国家维新之大计,擘画经营,尤多发轫于是邦(指天津),然后渐及于各省”。举凡“将校之训练、巡警之编制、司法之改良、教育之普及,皆创自直隶,中央及各省或转相效法”,因此,天津“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

  驻节天津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军政和外交大权,为朝廷所倚重,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天津一度是中国的政治重心所在。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以来“吾国外事尽萃于天津,外交之利害,全国之安危,而恒于是乎卜之,故往往动中外人之视听”。

  尽管近代中国向前迈进总是步履维艰,却因此触发了传统天津蕴含的经济火花,迅速点燃了近代天津的成长之火。在沉寂中积蓄了几百年的内生力量,也因为世界文明的到来,脉动出全新的发展活力,促使天津迅速成长为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和贸易大港。

  及至近代,天津城市率先融入世界、拥抱世界,与时代一脉相连,引领了近代先进文明和先进生产力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打造出一个能够应对变局的特有平台,托起了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承载了一部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非凡历史,彰显了一种集开放、包容、多元、融通和创新于一体的独特城市成长模式。我想,这也正是天津城市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按下城市发展的“快进键”,涌现出诸多“中国第一”,实现了历史辉煌的原因所在。

  古往今来,面对“逝者如斯”的河川,面对广阔无垠的海洋,天津,始终是播撒希望的热土,是成功者的始发港湾。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立足自身禀赋,展现天津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传承发展天津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让天津城市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天津市 北京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