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端午节

周丹枫

我们的民族,每年都有几个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而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文化元素。端午节是我们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亦名重午。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初是为了祭祀龙神,保佑百姓安康。经过几个朝代的演变和融合,成为我们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内涵更为丰富。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不得不“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长期以来,人们对屈原的投江葬身鱼腹,都怀着无比的同情和惋惜。每逢这一天,各地的人民会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他,最为普遍的是赛龙舟,包粽子。相传这包粽子风习源于楚人哀痛屈原投江,当初是以竹筒装米,楝叶塞筒上,束丝缠缚,为防蛟龙窃食,然后投入水中;另一说是为了饲蛟龙,使屈原免遭残害(参见《本草纲目·谷部四》)。总之,都是出于对屈原的深情。从古至今,有许多写到端午节的文学作品,不少古诗词都饱含着怀念屈原的深厚感情。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竞渡曲》中有这样的名句:“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唐代诗僧文秀七绝《端午》的最后两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读之令人心酸。宋代诗人赵蕃《端午》一诗中的“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既令人痛惜这位爱国诗人悲惨结局,又为他能留下大量光辉作品而感到宽慰。宋·梅尧臣《五月初五》的尾联“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更使后人感受到这位诗人千古不朽,与天地同辉。明代诗人边贡七律《午日观竞渡》的颈联:“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更是告诉我们,屈原虽含冤而死,但人们永远会用乡土的习俗纪念他。

在我国的一些著名小说中对端午节也有很多精彩的描写。《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到贾府过端午节:“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虽则寥寥几笔,已把贾府过端午节的习俗写得很细腻。端午节总该吃粽子吧,因为贾府也是按的常规,没有过多着墨。而是巧妙地通过黛玉之口一笔带过:“大节下,怎么好好儿的哭起来了?难道是为了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对湖南乡间过端午节有极生动细致的描写:“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在沈从文的笔下,这节日的欢乐气氛跃然纸上。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我深感自豪的是我们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有灿烂的民族色彩。尤其是端午节,由于包含着纪念屈原的重要内容,它的内涵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厚,文学色彩更浓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