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博物馆:一周城市生活

讲故事的博物馆:一周城市生活
2024年06月15日 07:15 澎湃新闻

不知从何时开始,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入口处排起了长龙,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寻找机会一睹文物和古迹的真容,同时,名目繁多的大展、特展等轮番登场,这种现象被称作“文博热”。但是在国内热门社交媒体上,逛博物馆可能更多地被视作一种“打卡”行为。在网友分享的博物馆攻略中,入馆流程、集章办法,甚至是容易“出片”的拍摄点位等无涉展藏内容本身的话题,往往更受欢迎。

今天我们逛博物馆,究竟是在逛些什么?

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看来,如果只是为了求知或卖弄博学,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好选项。在《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上市七年之后,沈辛成的新书《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三百座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生活》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由中西书局正式推出。

本期回顾,我们邀请沈辛成聊聊他留美八年期间逛过的博物馆。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尝试从研究和写作博物馆的角度去思考,一座博物馆能够为它的游客提供些什么。

(本期主持:陈虹静雯)

近期回顾

“西岸美术馆在突如其来的暴雨里有最好的江景,铁船驶过一重又一重雨幕,浦江对岸的高楼渐渐插进了云里。……我久违地开始发呆,有一种不具象的东西闯入了我的生活,让我的身心再度温润起来,像在美国旅行时那样。”(《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三百座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生活》跋)

《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下称《纽约无人是客》)的作者沈辛成在写下这几句话时,已经结束了自己八年的留美生涯,回到上海任教。解锁“青椒”(即高校青年教师)身份的他工作忙碌、生活充实,曾经悠闲自在地逛馆、看展的日子似乎已从生活中离场。但即便个人时间有限,沈辛成还是会从中再挤出少许用来创作他的新书《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三百座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生活》(下称《美国叹号》)。这部作品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由中西书局正式推出,将与前作《纽约无人是客》以及另一部未出新书构成沈辛成的“博物馆三部曲”。

前作《纽约无人是客》创作于沈辛成初到美国期间,这部作品聚焦纽约一地,按照博物馆主题设计不同游览路线,围绕博物馆的地理位置、交通便捷度、藏品规模和游览体验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和分享,上市七年,豆瓣评分仍然保持在8.7分,每年都有新的读者参与评分。该书获得成功之后,沈辛成曾想过要“趁热打铁”,尽快推出一部新作品,但进展并不顺利。那时候他悟出一个道理:写作需要灵感和毅力,更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假如“你老想着讨巧,写下来的就是不行”。

经过七年累积的新作《美国叹号》将博物馆的体验版图从纽约市拓展至全美。从马萨诸塞州的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沈辛成先后走访了美国三百多处博物馆和文化地点,足迹遍及全美二十六个州。除了延续前作的博物馆分享,这本书还试图在每日浸泡的生活现实和博物馆提供的“知识”之间,开凿出理解美国的另一种思路。

在书中,沈辛成对影响美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逐个深挖和探讨,包括令普通人咋舌的医疗费用(“成为病人”)、越来越走向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现象(“成为斗士”),以及曾经一度霸占全球媒体头版头条的2016年美国大选(“成为总统”)等话题,完成了从体验和“平视美国”向探究和“凝视美国”的跨越。其中八十八处博物馆和文化地点的历史和故事,构成了《美国叹号》的主要内容。

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霸王龙Sue骨架,因其头骨过重而不得不用石膏复制品替代

佐治亚州铁路博物馆的扇形车库,很难相信它今天仍能正常工作

亚特兰大马丁·路德·金国家历史遗址的夫妻合葬石棺

对于爱逛博物馆但不怎么爱旅行的沈辛成来说,走访三百多处博物馆并不是一件说做就做的事,更不用说他是带着“学术探索的任务”,而非走马观花式的博物馆“打卡”。本书内容虽然是以博物馆及其藏品作为创作的知识来源,但读起来仍然能够感受到趣味性。究其原因,或许在于沈辛成使用了一种名为“讲故事”的方法去写作。故事是理解世界本质的基本方式,讲故事能够赋予个体经验以连贯性,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杰罗姆·布鲁纳,2006),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媒体写作等场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故事也是沈辛成聊起《美国叹号》时反复强调的概念。在他看来,博物馆应该是有故事的:没有一座博物馆是从来就有的,也没有一件藏品生来就该是如此形态,两者的诞生都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散落在过程间的诸多细节,自有演化成为精彩故事的潜力。

在本书的第二章节(“成为传奇”),沈辛成分享了一则美国早期动物标本制的故事。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自然类博物馆快速发展,对标本藏品的需求旺盛。但是兴建于该时期的自然博物馆,其动物标本的神貌往往会与生前大相径庭——要么神态僵硬,要么表情惊恐。如果对标本剥制法稍加了解,就会明白这些“假表情”都是标本制作的工艺有限而造成的。当时工匠们用钢筋支撑骨架、草料填充兽皮,令标本看起来动作僵硬;用防腐药处理动物皮毛,造成兽皮收缩,以致眼球凸出。随着工艺的改进,动物标本愈加生动鲜活,只有早期的标本藏品记录下了这一段趣事。

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斗象”标本,制作于二十世纪初,自1909年起便一直在该博物馆大厅展出

除了动物标本,游客甚至能够在一部分自然博物馆中发现与人类相关的“藏品”。在世界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有一座西北岸印第安人展厅,反映本土印第安人生活和文化的藏品逐个列出,这是在时任馆长莫里斯·K.杰瑟普的领导下,研究团队赶往美国西北部进行实地考察的“成果”。除了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亚洲、非洲、南美洲、墨西哥和中美洲的人类也各有主题展厅,唯独不见美洲白人和欧洲人厅。沈辛成发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虽然以探索和诠释全人类文明为使命,但其出发点逃不开“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视野也必然充满成见。

阴天时愈发沉抑肃杀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面却满是孩子的尖叫声

另一方面,博物馆声称面向并服务公众,但其内在布局、藏品分类和展陈思路却预设了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提供的知识也并非全然客观。作为广义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被设计成一种通过其展品向现代美国城市居民科学地传播智识的工具”(史蒂芬·康恩,2012),肩负塑造社会共同体的任务。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移民浪潮,当时美国的博物馆曾尝试对移民传授经统治阶层认可的举止规范,帮助这批外来者转变成为美国公民。在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中,博物馆扮演起了向社会“讲故事”的角色,而不仅仅是做一个被动的场地供给者。不过,博物馆提供的“故事”进入社会流通之后是否能够获得认可、是否经得住来自各方叙事发起的挑战,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仅博物馆有故事,写博物馆的沈辛成也有自己的故事。在成为长期写作主题之前,“博物馆”首先是沈辛成的专业。在北京读博物馆学时,沈辛成就曾经在北大未名BBS上写过几十处北京博物馆的短评,这些帖子现在看来或许“不太有意思”,不过正是从这时开始,沈辛成养成了博物馆写作的习惯,《纽约无人是客》一书的雏形也是他在2013年发布的一篇网志。不停地逛博物馆,不停地思考和输出,算得上是沈辛成个人故事的重要内容。对故事的执着,部分源自他在异国生活的感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外来者”来到这里,除了衣食住行,还得弄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完成对自我身份的思考和梳理。这就是个体故事诞生的过程。

费城国家宪法中心,游客们与美国国父一同商定《独立宣言》

对于沈辛成来说,博物馆不仅是“故事”的生产者,博物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2015年迁往新址之前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下称老馆),是沈辛成人生中第一个“打卡”的博物馆,储存着包括他在内的许多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的儿时记忆。老馆所在的建筑位于延安东路260号,1923年竣工,原先是华商纱布交易所。搬迁之前,老馆已经在此地址持续“工作”五十八年,其内部一直保留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造之后的样子,看起来有些老旧也有些幽暗,但在不少游客眼里,建筑有些年头、内部环境静谧,恰好是它的魅力所在。闭馆前夕,许多上海人自发来此作别。随着空间的迁移,老馆的这段历史越来越少被人提起,不过对于那些仅仅去过新馆的游客而言,它或许会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作为讲博物馆故事的人,沈辛成逛过的大大小小博物馆不计其数。在我们交谈的结尾,他设想了这样一座博物馆:它知所从来,扎根社区,收藏展示的是充满温情的集体记忆,人们自发地来这里留下故事,这种文化团结会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美国叹号》的副标题所呈现的那样,博物馆将知识变成故事送往日常,“科技”终究落脚于“生活”。

(文/陈虹静雯,上海近代史爱好者,书评作品散见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文中出现的图片收录于《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三百座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生活》《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已获得作者沈辛成授权使用。)

本周主题推荐

《博物馆起源: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

本书是一部关于早期博物馆历史和博物馆理念的重要历史文献。全书收录50篇来自“博物馆开拓者与大师们”的文章,记录并串联起了博物馆学史上智者与先驱们关于“什么是博物馆”最原始、最根本的思考。这些涉猎广泛的文章介绍了博物馆起源和理念,以及一些教育和展览方面的理论,既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给那些对博物馆丰富历史感兴趣的学者带来一些启发。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

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荟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

《比克莫尔冒险记》

本书讲述了19世纪博物学家阿尔伯特·S·比克莫尔(Albert S. Bickmore)的故事,包括童年时期受到的影响,以及后来意义重大的、收集标本与资料的环球旅行——食人老虎、凶猛的大象、食人族和猎头族等曾带来凶险万分的经历。这些经历和自身的热情促使比克莫尔推动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设,他见证了该博物馆的崛起,更普及了直观教学法。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分享会照护在当代的重要性——凯博文《照护》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馆信使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旅途上的古代中国

详情请关注 陆家嘴读书会LUJIAZUIBOOKCLUB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女性:群体发展、构成及历史角色

详情请关注 震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风土计划第十三回:川沙大洪村 • 发现营造商自宅

详情请关注 保护者说微信公众号

上海·沙龙多元视角下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漫谈

详情请关注 RISE可持续创新微信公众号

上海·行走“巨富长”新线路再次出发

6月16日下午14:00-16:30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AI时代,人文设计向何处去?华师大这个设计展有“答案”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活动夜校值班——60分钟开始奏乐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

详情请关注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同”SAME:陈漫个展

详情请关注 深圳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邓悦君:“机械·森林Ⅱ”及“风吹过大切机与挡泥板”

详情请关注 A4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当今之设计结合自然

详情请关注 建筑师 The Architect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UCCA策展人谈“无尽的刹那:杉本博司”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美国叹号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