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下孩子都能被看见

愿天下孩子都能被看见
2024年06月15日 07:07 检察日报
   电影《年少日记》剧照   电影《年少日记》剧照

  “记住,这家里所有东西都是我买的。”

  “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第一种,你不行打到你行。”

  “如果我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

  这是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的对话片段,也是影片《年少日记》的台词。该片是一部让人唏嘘落泪的作品,今年4月公映,观众纷纷打出高分。影片采用双线叙事,某高中班主任郑有俊捡到一封遗书:“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也很快就会被人遗忘……”随着找寻遗书主人的过程,其深埋已久的记忆亦被翻开。

  多年前,郑有俊是公认的天才学童,父母的骄傲,而10岁的哥哥郑有杰却因成绩不好而被父亲鄙视、责打,甚至因为讲错一句英文被斥为“垃圾”。接着,郑有杰最喜欢的漫画家自杀了,他常常失眠,父亲表示,不会再骂他、打他,也不会再管他了……随后那天,郑有杰从天台一跃而下,毫不犹豫。

  《年少日记》真实再现了许多东亚家庭的样貌,涉及的主题包括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教育环境、心理健康等。虽然片中重点情节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但如今看依然熟悉。孩子所承担的重压,学校中发生的霸凌,不称职父母对家庭带来的灾难,这些均已成为孩子一生的疮疤。在单一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父母将焦虑、恐惧转移到孩子身上,将挫败、困窘归于孩子,从而使对方陷入愧疚,借以逃避自我审视与否定。他们给出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于是一步步堕入深渊。

  有条件的爱,还是爱吗?当然不是。

  孩子是家庭中最大的财富,但绝不是父母的私产,更不是父母的第二人生。影片的高潮除了郑有杰在天台消失的背影,还有便是全班同学分别念白那份遗书的画外音:“我感觉自己不重要,死了也不会有人知道”;“我感觉活得好累,连想想自杀都觉得累”……

  青春年少,却困于泥沼,声音平和而残酷。《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化趋势。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10%。许多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就像郑有杰告诉妈妈,自己睡不着,想看精神科医生。妈妈却回答,疯子才看精神科。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在权力型家庭中,父母无视孩子的悲喜,高高在上。有的孩子头顶乌云密布,心中暗藏“炸弹”,虽已用尽全力,依然无法得到父母认可,结局可想而知。必须承认,所有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背后都有家长的影子。孩子的情绪需要被正视和纾解,父母从未认真倾听。看到此,对我们更好为人父母具有特别意义。

  该片中郑有杰父母对孩子学业超群的疯狂追逐不禁让人想起热词“鸡娃”。父母的本分是做好自己,让孩子快乐成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成为父母想成为的人。现实中,许多人的梦想是把孩子培养成另一个“哈佛女孩”,且不说此举是小概率事件,关键是这条路是孩子想要的吗?在强大的压力中,没有休息、没有伙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孩子的精神能持续保持健康,一定是个奇迹。“鸡娃”的流行让人不寒而栗,这注定是一条危险之路。

  家,是孩子最后的港湾。构建完美的家庭,父母必先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粗暴、忽视、贬损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途中的悬崖陡壁,你以为好好的孩子,或许已站在崩溃边缘。

  展现生活的残酷,或许是一部好电影真正的魅力。《年少日记》不圆满的结局可能更接近现实。孩子如幼苗,懵懂来到世间,需要来自家庭、医疗和社会系统的全面支持,共同托举,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融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在残酷的叙事背后,该片的真正意义在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做好父母、师长,如何成为孩子们的遮蔽?即使无法提供帮助,也要一直陪伴左右,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和后盾,无条件地关爱与呵护,不内卷,不消耗。

  影片导演始终用一种平缓安静的方式向我们呈现这些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人身上的故事。我们身边也会有像郑有杰一样的孩子——或者,我们曾经就是他。朋友说,我们不过是咬牙坚持到现在的幸运者罢了。

  其实,很多孩子在走上绝路之前,已经在黑暗中孤军奋战了很多年,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可怕的是,在这个价值取向单一的教育环境里,能力的判断标准只来源于成绩,仿佛“掉队”的孩子就是不努力的孩子。郑有杰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地向父母说“对不起”,一声声极其令人心如刀割。彼时的郑有俊只有9岁,目睹父亲家暴、哥哥身亡、父母离异,从未得到任何来自成年人的关照,必将背负终生创伤。

  不再让一道道教育和社会防线失守,是需要家庭、学校、法律和社会组织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过:“最好的爱,是我清楚地看见你。被看见的感觉就是被爱的感觉。”孩子成长途中不断地被更多人“看见”,就更容易拥有坚实的自我身份和价值感。郑有杰的年龄永远停留在了10岁。他的日记让许多人面对了一次心灵审判。对观众而言,若能重新思考,调整认知,对整个下一代都是件幸事。

  电影只是粗浅地讲述了一个中产家庭的破碎与伤痛。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之痛。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没有“小问题”,全是“大事件”。我们在片中是不是看见了年少无助期待被认可的自己,或者面目可憎已为人父母的自己?可怕的是,阳光下,依然有类似悲剧公然上演,循环往复。

  如果生活破破烂烂,我们只能一点点去缝缝补补。高考前一天,郑有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手机号码:“我未必会帮到你,但我会陪着你。”此刻,一句承诺,就是隧道中的一道光。

  都说投胎是门技术活,而有的孩子恰恰出生在了沼泽。他们的哭声没有被听见,只能在无望的黑暗中沉溺,有的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身旁。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愿天下孩子都能被看见,愿所有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