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牛真的能打败蛟龙吗

憨牛真的能打败蛟龙吗
2024年06月15日 05:14 齐鲁晚报

  近日去潍坊市博物馆参观,看到了白浪河铁牛。它是一头卧牛,身长五六十厘米,高约30厘米,无角(或已损),高昂着头,好像在哞哞地叫。

  除了白浪河铁牛,其他地方发现出土的“牛”也不少。比如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遗址的唐代黄河大铁牛,临汾市博物馆的唐代铁卧牛、成都博物馆的战国石犀牛……这些“牛”是用来干什么的?都是用来“吓唬”水中的蛟龙,帮助人们治理水患的。我这么说,你可能会有疑问:憨憨的牛能打败蛟龙?要解开疑问,还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压胜法。

  □张书功

白浪河铁牛和临汾铁卧牛

白浪河铁牛1979年出土于白浪河西岸,东风桥南约200米处。出土时铁牛里面灌满了沙石,脊椎处有一个不规则的窟窿,前后腿均有损伤。先是收藏于十笏园,后收藏于潍坊市博物馆。

  关于这只铁牛,清乾隆《潍县志》有记载:“铁牛在城东南文昌阁下,卧白浪河西岸。”民国《潍县志稿》补充说:“铁牛在城东南文昌阁下,白浪河西岸。不知创于何时,康熙志失载,乾隆志列入古迹,当非近代物。光绪中,旧物残破,邑人铸新者易之。”

  1960版《潍坊市志》和1985版《潍坊文化志》在讲到一个叫陈柱的清末曲艺人物时,还辑录了他创作的《铁牛诗》:“白浪河边一只牛,独卧沙滩几千秋。北风凛冽毛不动,甘露细雨汗自流。身边有草难入口,皮鞭绞碎不回头。水长河发身犹卧,狂风巨浪不低头。”把它写成了一只桀骜不驯、威武不屈、特立独行的牛。这铁牛有何用途?民国《潍县志稿》曾有解释:“《华阳国志》:“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此盖仿其遗意所制。”也就是说,它和李冰石犀一样,是用来“厌水精”的。

  在山西临汾市博物馆也有一只与白浪河铁牛个头、形态差不多的铁卧牛。它身长44厘米,宽30厘米,高31厘米,重75公斤,头上长着细长的角。这头牛身世颇为传奇,三隐三现,被视为吉祥物。第一次是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也就是唐朝灭亡的第二年,梁、晋两军交兵,梁军守城刺史徐怀玉组织士兵修补被毁的城墙时,意外挖到铁牛,他认为是退敌之祥兆,于是刻石纪念,并“置石函贮之”,原地掩埋。第二次是明洪武六年(1373年),平阳指挥使胡渊修筑临汾城时,在城东北角挖出一石函,石函里面盛着铁牛,“高可尺余,长广相称”。石函下面便是梁开平二年徐怀玉刻石。胡渊将其视为“神物”,命人撰文记述,刻碑为志,又恭恭敬敬地将铁牛装入石函中,连同两块石碑一起埋在原处,并择吉日,斋戒沐浴,为其操办了盛大的埋藏仪式。第三次是1965年,一位叫郭德金的人,在城墙边挖土盖房时又将石函并石碑挖了出来,后于1977年捐给了临汾市博物馆。

  徐怀玉和胡渊都把铁牛视为护城退敌的吉祥物,这是一厢情愿。它的用途,如《唐代铁牛出土处纪念碑》所云:“古有筑城埋铁牛以避水害,保民平安之信规。临汾名缘汾河,符合此论。”

蒲津渡黄河大铁牛

  相对于上面两只小铁牛,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遗址的黄河大铁牛,则堪称“牛魔王”。论数量,黄河大铁牛有四只,实际上还有四只没有找到。论个头,每只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论重量,每只铁牛重约30吨。论规模,除了四只铁牛,还有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七根铁柱(北斗七星柱)。

  这四只大铁牛是干什么用的,还要从蒲津渡说起。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最南端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西门外,是黄河古代著名的三大渡口之一,自古就是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公元前541年,就有在此“造舟于河”,即建造浮桥的记载。之后的秦国、曹魏、东魏、西魏、隋朝、唐初都曾因为战争或经济的需要在蒲津渡建造浮桥。

  唐朝开元年间,蒲州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河东的盐,山西的铁,关中的粮,拱卫京畿的部队,都在此地集结。蒲津渡的交通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熔铁铸牛做墩代替木桩,冶铁结链为揽代替笮索(竹绳),重新修建了蒲津渡浮桥。

  据推算,此项国家工程共耗铁约1100吨,占当时全国铁年产总量的4/5。作为浮桥桥墩的大铁牛是这项工程的主体和关键,每个铁牛的肚子下面连接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这些铁柱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斜向前方,就像是人拔河的姿势。每根铁柱上还伸出倒刺,如同地锚一样牢牢扎入地下。它的原理,就像是耕翻土地的犁,当人马货物行走在浮桥上时,会产生向下向前的拉力,铁牛这个犁就会越陷越深,桥桩也就更加坚固。

  黄河大铁牛确实不负众望,它们所负担的蒲津渡浮桥安全使用了500年。元朝以后,蒲津渡的战略地位弱化,浮桥被毁后再未重修,到了清代黄河改道,铁牛就消失在了河沙之中。

  除了实际功用外,为什么选择铁牛作为桥墩呢?铁马、铁羊不行吗?浮桥项目负责人、兵部尚书张说在《蒲津桥赞》中写道:“锁以持航,牛以騺(zhì)缆,亦将厌水物,奠浮梁。”“厌”,这里读作“压”,有镇服、压制之意。用牛来制服“水物”,这就是古代的厌胜之术。厌胜,《辞海》释义: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其实,巫术只是厌胜最为原始的一种身份,它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转换为了民间习俗,如春节放鞭炮、贴对联,端午节插艾蒿,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喝雄黄酒,这些都有厌胜的意思在里面。说白了,就是利用一点道具、一种形式,把预想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来压住,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

  那么,牛凭什么能制服“水精”“水物”?它们又是谁呢?

天府石犀与李冰治水

  接下来我们从山西翻越秦岭,来看一看一个看似不相干,其实关系密切的石犀牛,也就是前文说到的李冰石犀。这件石犀收藏于成都博物馆,石犀长3.31米、宽1.38米、高1.93米,重约8.5吨,是成都博物馆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镇馆之宝”。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圆雕石刻文物。此石犀出土于2012年,整体雕刻粗犷古朴,做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卷云纹(水纹)。经考古发掘人员研究判定:石犀埋藏的地层时代在战国至汉晋,其形态风格则呈现出早期圆雕石刻简约、厚重的风格,因此其制作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或略晚。

  那么,2000多年以前,是谁制造了这样一头庞然大物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汉代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东晋常璩(qú)《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相同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这个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闻名。研究者根据石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位置,认为这一石犀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李冰制作、安置在“府中”的其中一枚。

  今天的中国虽然没有野生犀牛,但在战国时期的蜀地是有犀牛生活的。古人看到犀牛游泳的样子,认为犀牛“行于海,水为之开”,也就是认为犀牛有分水的本领。这应该是李冰雕刻犀牛的动机之一。但它为何具有“厌水精”的功能?我们可在《易经》中找到答案:“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牛五行“属土”,能够掩水,这就是古人的理论逻辑。不过,李冰是务实的,他之所以制作犀牛,还有一层原因。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李冰“刻石以为五犀,立于水旁,与江誓曰:‘后世浅无至足,深无至肩。’谓之誓水碑。”可见,李冰制作的石犀还是一种测水器。

  但后世为何多见铁牛呢?难道牛的质地跟治水也有关系?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水物”“水精”,到底是什么怪兽?

五行厌胜理论

  《梁书·康绚传》载:“(天监)十四年(515),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鬵(xín),小则鋘(wú)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南朝人认为水患是由水中的蛟引起的。“蛟”是古代传说中能兴云雨、发洪水的龙。蛟长什么样子呢?古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母龙是蛟;有人说蛟是一种无角的龙;又说蛟指小龙;还有的说蛟像蛇,但是长着四只脚。蛟和龙的关系是这样的,《述异记》:“虺(huǐ)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毒蛇生长五百年成为蛟,蛟修炼千年就是龙。虽然蛟长得不咋样,也还没变成龙,但是蛟不可貌相,它能使洪水横流、地陷山崩,“能吞人”,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害怕铁器。

  《大唐新语》卷一三载:“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有龙守之。土龙六年一暴,水龙十二年而一暴……铸铁牛为牛豕之状,可以御二龙。”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北宋《长安志》中云:“贞观中,役九州夫匠,沉铁牛、铁剑以御魑魅,始就成功。”这两则材料,加上我们前面讲过的临汾唐卧牛和黄河大铁牛这两处实物,说明在唐代用铁牛镇服蛟龙已经很普遍了。

  在开封市龙亭区北郊乡的铁牛村,有一个铁牛庙,庙里供奉着一尊铁犀牛,这尊铁犀中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任河南巡抚的于谦铸造。铁犀高2.04米、周长2.66米,独角朝天、双目圆睁、通体乌黑、雄峻威武。背上铸有于谦撰写的《镇河铁犀铭》:“百炼玄金,镕为真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潜行,冯夷敛迹……”

  在江苏洪泽湖畔大运河沿岸有一铁牛,这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时任河道总督张鹏翮(hé)遵循康熙皇帝旨意铸造的,牛肩胛上铸有铭文:“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相较于《镇河铁犀铭》,这则材料直奔主题,全是干货,终于道出了铁牛治水的内在理论逻辑——五行相克厌胜理论:铁为金,龙属木,金能克木;犀通牛,牛属土,土能制水。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虽然铸的是牛,但是还称为犀,这在其他文献中也常看到,大概古人将它俩视为同类,没有鲜明的界限。或者李冰治水用犀,后世之人没有见过犀牛,所以就用差不多的牛代替了。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呆萌的铁牛为什么能够战胜神话中的“蛟龙”了。正如与张鹏翮一起治河的张希良在其编著的《河防志·铁犀》中所说:“物有小而可以制大者,蛟龙畏铁之类是也。”也就是说,不要看牛长得憨,不要看牛长得小,但是“一物降一物”。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镇水兽,无论犀形、牛形、石刻、铁铸,都不可能对洪水泛滥起到任何抑制作用,这只是人们的精神胜利法罢了。唐代诗人杜甫《石犀行》有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要战胜水灾,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坐等神的庇护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黄河 临汾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