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里的消夏妙计

转自:团结报

  □戚 舟

  夏日炎炎,动辄挥汗如雨,静也心燥难耐。没有冰箱、空调、电风扇等避暑设备的古人可怎么办呢?不用慌,古人有许多纳凉妙计,从这些读来透心凉的典故里便可知一二。

  “沉李浮瓜”里的冰镇妙法

  “沉李浮瓜”一词出自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将水果用冰水浸泡后食用,以祛热生凉。

  夏天哪儿来的冰水呢?古人有三种办法。

  首先是“藏冰法”,将冬天的冰块贮藏起来,待夏天时享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就是此意。这里的“凌阴”就是藏冰的冰窖,类似于今天的冰柜。其次是“集雪法”,如《本草纲目》中记:“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夏饮雪水十分清雅惬意,《红楼梦》里的妙玉就曾集雪煮茶,引得众人称赞。

  古人还会制冰。唐朝末年“硝石制冰”的妙招,是利用硝石溶于水时吸热降温的原理造冰,解决了用冰难的问题。宋朝之后,冰的使用更为普遍,如《东京梦华录》里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等冷饮,小口啜饮,很快一解暑热。

  “轻衫凉笠”里的消夏装扮

  “轻衫凉笠”一词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流光箭紧,正柳林蝉噪,荷沼香喷,轻衫凉笠。”意思是衣物清凉,可避暑热。

  别看电视剧里的古人都是长衣长袖,其实“轻衫”才是他们真正的夏日着装。轻就是薄,有多薄呢?白居易在《晚夏闲居》一诗中说“蕉纱暑服轻”,这“蕉纱”就是用蕉麻纤维织成的透气纱布,通体透风,极其凉快。还有纱衣,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的“薄汗轻衣透”;又如葛衣,杜甫《端午日赐衣》里的“细葛含风软”,道出了葛布轻如蝉翼的特点。除“轻衫”外,古人也有“短袖”“吊带”装,如莫高窟第220窟的初唐壁画,就有半臂的短衫或者宽肩带衣。

  “凉笠”,是古人的遮阳帽。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说的“藤席为之,骨鞔以缯”,就是老百姓最常戴的草帽,透气散热。隋唐时有种“帷帽”,也叫“浅露”,和今天的防蜂帽很像。宋代凉帽种类更多,最为出名的是“苏公笠”,相传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倡制的凉帽,“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惬意非常。

  “水殿风来”里的避暑胜地

  “水殿风来”一词出自苏轼的《洞仙歌·冰肌玉骨》:“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描述了女子在清凉水殿中吹风纳凉的场景。

  “水殿”,是指临水的殿堂或者亭台楼阁,其前身叫“凉棚”。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锦绮是轻软的丝织品,既能遮挡烈日,又能引来小风。明人还用“席箔为凉棚”,席箔就是竹卷帘,能够随时收放,十分方便。

  很快人们不满足于凉棚,便设计出了“自雨亭”,样子如《唐语林》中记载:“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在这样雨丝垂垂的亭中小坐,不一会儿就神清气爽了。“水殿”是“自雨亭”的进阶版,一般在水中央搭建,尤为清凉,《红楼梦》里的“藕香榭”就和水殿差不多,四面莲叶茵绿,曲廊竹桥悠长,水上荷香阵阵,叫人通体舒畅。

  这些“消夏典故”是否读来沁人心脾呢?从冰镇水果到消夏装扮,再到避暑胜地,一个个成语典故展示了古人的纳凉智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轼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