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金融数据,权威解读来了!

关于最新金融数据,权威解读来了!
2024年06月14日 18:37 市场资讯

CFIC导读

5月融资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当前信贷增速虽然受去年信贷高基数和一些短期扰动因素影响,但节奏更加均衡,对经营主体支持“实”的成分进一步得到体现。总体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6月14日发布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继续保持在8.4%的较高水平;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6万亿元左右;5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3%;1-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业内专家表示,5月融资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当前信贷增速虽然受去年信贷高基数和一些短期扰动因素影响,但节奏更加均衡,对经营主体支持“实”的成分进一步得到体现。总体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Q

新增信贷数据表现如何?

A

数据显示,1-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总量增长合理,支持实体经济仍有后劲。同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更趋均衡。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信贷投放“挤水分”后增速合理回归,有助于实体经济持续恢复。今年以来,央行引导金融机构盘活信贷存量,对金融数据“挤水分”“去虚胖”,信贷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

事实上,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回落在市场预期之内。权威人士表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依然缺乏足够的需求储备,加上季度GDP核算方式优化后,地方政府督导下虚增存款的现象有所缓解。在此背景下,5月新增贷款仍然接近万亿元水平,并不算少。

业内人士还反映,地方化债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对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将这部分因素还原后,当月新增贷款实际上是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数据显示,5月末,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4.77万亿元、4.11万亿元、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15.9%、19.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60.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Q

如何看待当前利率水平?

A

今年以来,我国利率水平继续保持稳中有降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73%和3.69%,同比降幅明显。二季度以来,贷款利率仍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业内人士反映,5月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在3.7%和3.6%左右,同比下降超过0.2个和0.5个百分点。同时,随着经济恢复向好,物价也在温和回升,实际利率水平也会继续回落。

“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较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稳固的。”权威人士表示,学术界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对我国中性利率进行估算,主流观点认为当前中性利率水平在2%左右。今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在1.8%的较低水平,考虑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不到2%,仍低于中性利率,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稳固支持力度。

上述权威人士表示,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也面临内外部约束。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表示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未来也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客观来说,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

从内外部情况进一步分析看,内部方面,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利润是当前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来源,净息差继续收窄会影响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外部方面,人民币汇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2023年以来,中美利差持续倒挂,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目前中美利差倒挂已达220个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能继续保持在7.2实属不易。利率调整也需要考虑对汇率的影响。

Q

M2增速缘何回落?

A

关于M2增速,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0%。

业内专家表示,M2同比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当前增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相适配的。

具体而言,权威人士分析,一是去年高基数扰动。数据显示,2023年5月M2同比增速高达11.6%,存量M2已超过300万亿元,很难寄希望于货币总量持续两位数的高增长。

二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动挤水分。今年以来,规范手工补息、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实际上都是在主动“挤水分”,也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避免资金沉淀空转的要求。在此过程中,M2增速会有所回落。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多需要的是对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是阶段性因素的影响。5月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亿元,部分企业还在提前还款,对信贷增长也有下拉影响。特别是近期发行的特别国债具备收益率高于存款、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小等特点,受到机构、个人投资者热捧。通过购买理财等渠道,居民和企业存款大量流向债市。

Q

怎样正确看待M1增速为负?

A

从5月数据看,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今年以来,M1增速总体呈现放缓态势。

综合市场观点,当前M1增速放缓受多因素扰动,需要从更广口径来看待M1性质的市场流动资金状况。

事实上,随着金融深化推进和支付便利性提高,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到M1增速被低估的情况。比如,近期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提出,与M1类似但没有纳入统计口径的资金还包括:居民活期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这三类资金都具有类似M1的特征。

以此前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为例,若将以上三类资金纳入,4月M1增速大概在0.6%-1.1%之间,没有像公布的数据那么低。从5月看,若将以上三类资金纳入,预计M1增速至少可拉高2个百分点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M1增速下降与规范手工补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有关。一方面,在打击资金空转、叫停手工补息背景下,部分不规范的企业存款同比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蓄水池”的作用明显,对存款的替代属性增强,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

业内专家表示,深层次看,M1增速放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质效提升的体现。此外,今年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优化也带来金融数据挤水分效应。之前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高度依赖存贷款规模,地方政府有较强的冲动督导银行冲高存贷款,优化后的核算方法更加注重效益而非规模,各方面开始对过去存贷款数据中虚增的成分挤水分,未来数月还将持续产生下拉作用。

Q

哪些因素支撑社融增速?

A

在社融数据方面,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6万亿元左右。

“近期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财政政策发力正在加快落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不断优化。”业内人士称。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4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7%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前五个月净投放现金3618亿元。

二、前五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

5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53.31万亿元,同比增长8.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

前五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88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598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3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11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0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306亿元。

5月末,外币贷款余额6442亿美元,同比下降10.7%。前五个月外币贷款减少122亿美元。

三、前五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9万亿元

5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99.18万亿元,同比增长6.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3.26万亿元,同比增长6.7%。

前五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1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75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39万亿元。

5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323亿美元,同比下降2.3%。前五个月外币存款增加344亿美元。

四、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2%

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60.78万亿元,日均成交7.66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8.3%。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46.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5%,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2.8%。

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85%,比上月低0.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3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82%,比上月低0.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7个百分点。

五、5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3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0.7万亿元

5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3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0.95万亿元、0.35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0.7万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0.25万亿元、0.45万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注3: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注4:自2022年12月起,“流通中货币(M0)”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12月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余额为136.1亿元。修订后,2022年各月末M1、M2增速无明显变化。修订后M0增速如下:

注5:自2023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2023年1月末,三类机构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存款余额222亿元,当月增加27亿元。文中数据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本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微信编辑:刘思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信贷 实体经济 利率 人民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