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禾合”之美——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发展五年观察

看见“禾合”之美——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发展五年观察
2024年06月14日 08:07 西部网

转自:陕西日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左一)与哈萨克斯坦专家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左一)与哈萨克斯坦专家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6月初,一封“巴铁”来信跨越千里,穿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飞”到了陕西杨凌。信中,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主席古拉姆·穆罕默德·阿里细数近年来中巴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希望中巴友谊历久弥坚,并祝愿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越办越好。

何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时间上溯到5年前,2019年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倡议——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

5年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从单边倡议到集体行动,从落地杨凌到成型起势,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已成为上合农业“大家庭”优享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和地区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关键使命,在这个过程中,该基地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近日,记者走进杨凌,解析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禾合”密码。

阔步前行:你好,上合

杨凌该如何发挥自身农科教优势,促进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交流合作?答案首先是“走出去”。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之初,杨凌紧盯“交流、培训、示范”主体功能,以项目为支撑,建设境外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基地的国际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往返于杨凌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农科使者”,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兵就是其中之一。

自2021年起,陈兵就开始往返于杨凌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为农业对外开放奔走。他成了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拓海外”的先行者。

在陈兵和团队的努力下,2021年10月,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中乌农业示范园”)在乌兹别克斯坦揭牌;2022年12月,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陕西)商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揭牌运营。如今,两者在中乌农业合作各个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

“今年3月,6000株优质苹果种苗运抵中乌农业示范园,陕西铜川的青砧苹果种苗及其配套无支架新型矮化栽培技术首次走出国门,在乌兹别克斯坦落地生根。”陈兵介绍说,中乌农业示范园占地3500亩,其中设施农业108亩,主要从事新品种试验试种、新技术试验推广、优良品种繁育扩繁及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走出国门,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和经贸往来,把满载希望和友谊的“杨凌金种子”播撒在中亚大地,陈兵觉得成就感满满。

“今年在交易中心,我们又干成两件大事。”陈兵告诉记者,“4月底,上合生活馆塔什干会客厅、中国·西安康复路小商品国际贸易展销中心相继在交易中心揭牌运营,来自中国的农机装备、特色农产品乃至服饰、小家电等优势产品成功走出国门。这里已逐步成为中国企业在乌的‘娘家’,其孵化助推产能合作、经贸往来的平台作用越来越大。”

像陈兵这样的“农科使者”还有很多。在哈萨克斯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将中国小麦品种引入当地盐碱化土地进行种植,在“不可能的地方”种出了粮食,并较当地小麦品种最高增产60%;在乌兹别克斯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德兰教授主持智能水肥一体自动化灌溉项目,调整了传统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推动当地棉花产量提高50%、节水50%……

截至目前,围绕上合组织国家需求,杨凌已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成10多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完成了115个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制定作物生产标准7项、生产技术规程11项,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

拥抱开放:看见,杨凌

叶尔塔耶娃·扎依娜古丽来自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农业学院土壤、农业化学和生态学教研室。因为参加发展中国家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研修班,今年5月她踏上了杨凌这片沃土。

研修班上,扎依娜古丽前往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等地参观考察,了解中国的农业新科技。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智能温室内,她看到绿油油的叶菜生机勃勃、彩色小番茄挂满枝头,看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技术在这里深度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很高兴来到中国,在杨凌我看到了很多非常震撼的农业新科技。”扎依娜古丽说,“中国在我们国家建设了农业示范园区,种了大量来自杨凌的种子,还有许多新技术、新模式在我们国家得到应用。我希望能在这里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

在杨凌,依托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该区已举办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技术专题讲座37期,共计2000多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到杨凌学习,3万多人次通过网络在线接受培训。这让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援外培训的背后,有一大批农业科技国际传播者在默默耕耘。

今年66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科学系教授程智慧,从事农业技术国际培训工作已有20多年。多年来,程智慧或奔赴他国传播农业科技,或为前来学习的国际友人传授中国的实用技术,始终在援外培训的“田野”里不懈耕耘。

这几年,程智慧每年平均为学员进行7期到10期培训,学员涵盖官员、农技人员等。他培训的学员已有上千名,覆盖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上合组织国家。

“我主要负责设施蔬菜生产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蔬菜育苗、蔬菜栽培管理、蔬菜生产设施应用等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有理论讲解、现场观摩、实操等不同环节,学员能学会、用得上。”程智慧说。

穿针引线:以“禾”,求“合”

借助农业新技术示范交流引擎,杨凌的国际“朋友圈”日益扩大。

6月5日,“机遇中国看陕西——2024年驻华外交官陕西行”主题活动走进杨凌,来自尼日利亚、捷克、加纳等16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先后参观了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五周年成果展区等地,探寻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

去年,首届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在杨凌召开,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杨凌举办……一场场国际交流活动让杨凌不断“出圈”。

杨凌,以“禾”为美,这里流传着“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故事。

杨凌,以“禾”求“合”。“合”是上合,“合”是合作。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已成为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加强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窗口。

穆尼萨是来自塔吉克斯坦的一名留学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遗传和作物育种。塔吉克斯坦境内九成以上的地区为山地,农业发展较为落后,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粮食。

谈及在中国的学习,穆尼萨目标明确:“在西农大,我能参与实验室工作和实地研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回国后,我想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研究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让我们国家的农业更好发展。”

据统计,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定向为上合组织国家培养硕士、博士留学生300多名。

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与杨凌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的叠加动能,杨凌坚持引进输出并举,加速拓展国际产能合作。

近年来,一批世界知名农业企业落户杨凌,在种业研发、种植、产品加工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京东俄罗斯国家馆落户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年均销售额超过2亿元;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借助基地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了“订单式”农业合作,每年利用中欧班列(西安)开展粮油贸易,产能达10万吨。

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带动下,杨凌去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0.88亿元,最近5年平均增长20%以上。今年1月至4月,杨凌外贸进出口总额4.77亿元,同比增长31%。

“接下来,杨凌将充分发挥杨凌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服务功能,持续推动农业领域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国家农业开放和产业合作试验区。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标准化交流合作,打通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通道。”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史高领说。(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行波 万英俊)

编辑:王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