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黑土地上的大农机作业。
春天农民在田里插秧。
□文\农叔 摄\邵国良
2024年3月19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但对我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一天,我来到了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繁荣种畜场有限公司。至此,我走遍了黑龙江农垦113 个农场,实现了看遍农垦系统各农场山山水水的目标。
我是北大荒第二代,父亲从北京卫戍区部队转业来到农场,母亲从佳木斯农校毕业后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农场,我的人生由此得以和北大荒结缘。北大荒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我终身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曾经的荒原变良田
北大荒曾是茫茫荒野,从1947年以后,拓荒者们对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以及完达山南北两麓的平原进行垦殖。发展到今天,“北大荒”这一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黑龙江垦区,也就是现在北大荒集团的特称。它地处中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腹部,辖区土地面积5.5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能力最强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1961年第一版的十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课文《开发雁窝岛》,该文第七自然段这样写到:春天来了,冰雪开始融化,岛上慢慢地换上了绿色的春装,各种鸟兽开始活动了。这里是大雁的“王国”。还有狍子、野猪、黑熊、白眼狼等野兽出没。最容易捕获的是鱼,拿个洗脸盆去河边洗脸,就可以顺便捞几条鱼回来。这么美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和荒原联系在一起,又怎么能和生死考验联系在一起呢?
1947年,在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重要指示,一批来自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拓荒者”来到黑龙江,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从1947年到建国前两年时间,创建了一批像宁安、赵光这样的公营农场。电影《老兵新传》就反映这时期垦荒者历尽千辛万苦开垦出万顷良田的故事。之后,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创建了一批荣军农场和解放团农场,农建二师创建了3个军垦农场。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黑龙江地区的农场,大体上分三个层次、四种类型:一是县营农场,其中原黑龙江省县营农场43处,原松江省79处,共122处。二是属原黑龙江及松江两省省营机械农场的有:宁安、桦南、集贤、五大连池、赵光、查哈阳、伊拉哈、绥滨8处。三是由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直接领导的机械农场有:通北、永安、八一五、鹤山4处。四是由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荣军农场有:香兰、孟家岗、二龙山、红星、伊拉哈、伏尔基河6处。
十万官兵奋战北大荒
1954年,苏联援助建立一个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之间的友谊,国家将这个农场命名“国营友谊农场”, 号称天下第一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党中央号召开垦荒原、发展农业。时任北京市石景山区乡长兼团支部书记的杨华,组织了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于1955年8月30日开赴到我省萝北县,建起了黑龙江青年垦荒农场。经过几十年奋斗,南共青城、北共青农场享誉大江南北,成为青年人奋斗的标杆。
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始于铁道兵。1955年元旦,以余友清为场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〇部队农场”在密山县正式成立,这是北大荒建立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序幕。此后,铁道兵复转官兵1.7万人开赴北大荒筹建军垦农场。1957年春天,王震部长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勘察并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为了开发雁窝岛,抢运油桶的英雄罗海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复转官兵潜水挂钩、打败 “大酱缸”、开发雁窝岛的业绩很快流传开来,先后被绘成连环画、写成小说、编成戏曲、拍成电影《北大荒人》,1961年,《开发雁窝岛》一文被编入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从此雁窝岛名闻天下。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垦区内外几乎一提起北大荒就是八五三,提起八五三就是雁窝岛。雁窝岛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一个缩影,成了北大荒的代名词!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支点。
1958年1月24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军转业官兵去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为此,人民解放军全军进行了总动员。顿时,全军上下热烈响应,人人表决心,积极交申请,坚决要求去开发北大荒。“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于是,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战役打响了。这就是最为著名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这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下的诗篇《向地球开战》,这首诗于1958年3月23日刊登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既是为开发北大荒官兵的“壮行”赋诗,更是向北大荒恶劣环境宣战的檄文。随着雄师十万直取荒原,北大荒开发建设进入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这批转业官兵的政治素质好,党团员占85%,有一大批荣立战功的英雄。有荣立大功、一等功11次的“战斗英雄”李国富;有黄继光连的副指导员郝信友;有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有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坑道战斗14昼夜的二等功臣左尚喜。这批转业官兵文化程度高,有的参军前就是清华、北大等全国著名院校的毕业生。还有一大批空军、海军、炮兵、坦克兵、防化兵、军事工程教官、文化教员、军队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等1000余人。
北大荒精神闪耀光芒
从十万转业官兵到来的那一刻,这里就播下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色种子,留下了“将军岭”“背兵过河”“司令员烧荒”“部长教我扶犁”“为夏大脚买鞋”“创建八一农大”“办迎春机械厂”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当年,北大荒所处的三江平原沼泽遍地,一到雨季,许多生产队就成了“孤岛”。十万复转官兵抓住农闲时机,大搞治水会战。他们住草棚、吃苞米面,在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战。“有位参加治水会战的少尉每天至少要干14小时的重活,一连56天没有脱鞋,直到后来,他的脚已经和鞋子分不开了,只能靠外科手术把脚底皮割开,他的工效也是全大队中最高的。”每当这些老同志谈起当年开发会战,都会感慨万分,“当时,转业官兵的劳动强度很大,能送到医院的都是重病号。那时候的北大荒,难啊……”
到1959年北大荒共扩建和新建41个农场,此后20万内地支边青年也参加开荒建设,有6万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当年,英雄的北大荒人挺进荒原,挺进“无人区”。一望无际的北大荒,从此播下了千万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色种子。
我何其有幸能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垦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绥滨农场作为全国的改革试验区,率先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了四到户、两自理、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0年启动实施100亿斤商品粮基地项目,1996年实现粮食产量143亿斤,提前4年完成任务。1998年组建了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进行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2005年垦区粮食总产突破200亿斤,2009年突破300亿斤,2011年突破400亿斤。
我何其有幸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这一时期,北大荒精神确立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核心内容。北大荒精神传承了解放军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是北大荒人三代人为垦区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黑土地上的真实写照,是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1986年大学毕业回到了家乡,在一代代、一批批老领导、老同志的培养教育下,自己得以成长进步,也为垦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农垦转变了职能,虽然自己也将走下工作的舞台,但北大荒永远是我的“根”和“魂”,北大荒永远是我的最爱。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