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州网
记者 露莎
扬州华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有两个“拳头产品”:一个是火车发动机上的ADI气缸套,一个是高山铁塔上常用的双流向主动式防雷装置系统。这两个产品前者于2007年被原铁道部下发文件在全铁路推广,后者填补了国内防雷行业的空白,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两个产品,一个随列车在铁轨上高速奔驰,一个在山顶迎战暴雨惊雷。都说“隔行如隔山”,但扬州华铁用20余年坚持的科技创新,做到了“做一行、精一行”。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生态科技新城的华铁集团,探访这家行业“小巨人”企业的科创之路。
新型气缸套获推广运用
山河岛,“七河八岛”的“八岛”之一。每天,在这座小岛连接陆地的唯一通道上,都有很多大货车进出,它们大多是华铁集团的运输车辆。
“我们是中铁总公司和中国中车的定点生产企业,已生产经营铁路配件20余年。”华铁集团总经理徐志富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生产的相关配件占全铁路用量的30%。
徐志富当年从国企辞职,靠着一台机床创业,后来获得行业认可,企业做大做强,一路走来,靠的就是不断的科技创新。
“2003年我走访市场时了解到,当时的铁路火车头内燃机车气缸套存在不耐磨、使用寿命短、能耗高、不环保等缺陷。”发现问题的徐志富,想把优质的ADI材料(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移植到铁路内燃机车发动机气缸套上,以提高其耐磨度和使用寿命。
带着想法,徐志富开启研发试制之路,冒着风险筹集资金,购买专业设备,聘请技术人员。没过多久,华铁成功研发出“高耐磨节能型ADI气缸套”,获准装备在天津、沈阳、乌鲁木齐、株洲等四个不同气候、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内燃机车上总计运行45万公里。结果,华铁的产品以耐磨、低噪音、轻质、寿命高、自润滑、节能环保等优势,将发动机气缸套的使用寿命提升了2-3倍。
最终,这款扬州企业自主研发的“高耐磨节能型ADI气缸套”于2007年被原铁道部下发文件,建议在全铁路推广使用,并于2012年获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华铁集团也在2016年作为第二起草单位和第二起草人,参与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潜心研发填补行业空白
“高耐磨节能型ADI气缸套”的成功,没有让华铁集团裹足不前。2013年,他们又推开一个新领域的大门。
“一次偶然交谈,一位铁路电务工程师谈起自己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在装有特定装置的位置不容易受到雷击,这让我十分好奇。”徐志富迅速展开市场调研,发现雷电灾害是当今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因雷电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而传统避雷产品主要是引导电流至地网,主动防雷市场依旧有着巨大潜力。
仅有初步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开发防雷新产品,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实验验证,更需要在自然雷电场合中进行长久应用考核,此外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长时间研发试制以及用户认可等现实问题。
“隔行如隔山。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发现,要花大量时间论证电能、化学能、磁场能转化过程中的规律、结构,这已经超出企业当时的能力范畴。”华铁副总经理徐帅介绍,为此,华铁组建了防雷产品核心技术团队,赴全国各地拜访专家学者,与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院士、教授达成技术合作。
历时三年多时间,华铁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双流向主动式防雷系统装置终于诞生。
徐帅介绍,不同于传统避雷产品,双流向主动式防雷系统是在雷电产生之前,通过装置布局将地面聚集的电荷能量进行能量转化并释放,局部降低地面电荷的强度及密度,从而破坏雷电形成的条件,最终达到防雷目的。“这种创新技术填补了行业内该领域的空白,能够对整个防雷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
“经过升级,如今的第三代防雷装置系统可以满足极寒极热、高压低压等各种环境条件,现已在石化、通讯、雷达、电力等多个领域投入应用。”徐志富说,科技创新的道路没有尽头,只有握紧手中的“科创手杖”,才能助力企业一步步攀上更高的山峰。
责任编辑:刘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