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新春,走亲串友,不能空手,手里多少得提点礼品。说起送礼,咱老百姓亲戚邻里的,过年过节,有个红白喜事的,相互送点礼金礼品,是人情世故,也是习俗使然。但若是公家人,尤其是干部,在年节时对于“糖衣炮弹”类礼金红包,就要格外警惕。笔者由此想起两段掌故。
话说春秋时鲁相公仪休嗜鱼。这天一进后堂,娘子笑盈盈相告:“今晚烹鲜,有人听闻你爱吃鱼,送来一条活鲤子。”公仪休坚辞不受。娘子纳闷:“好鱼却不受鱼,为何?”公仪休答:“正因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收,如果我收了这‘礼鱼’,定会迁就对方;如果一味迁就,就可能枉法,而枉法便会丢位罢相。如是,我再喜欢食鱼,也没鱼可吃了。”
娘子认为,一条鱼,是忒小的事,小节都够不上,是细节。公仪休正色道:“确是细节,然细节决定成败呢。这个生活细节可算经济账,也能算政治账。”遂让人将鱼挂于大门之外,鱼很快成了鱼干。再有人送礼,也就望而却步了。
后代官员中的有心人看懂了公仪休的“账单”,也读出了其中的“硬核”。谁?明永乐时期以“冷面寒铁”闻名的御史周新。他在出任浙江按察使时,有人手提礼盒拜见,家人不收,来人放下礼盒就走了。家人见礼盒中是只烤鹅,不以为然:在水乡,烤鹅可不算什么,不过是一点土特产嘛。但周新却正色道:“这鹅一般,但送进官门成了‘礼鹅’,就不一般了。逢年过节,民间讲礼尚往来,然官府上门之礼无轻重,皆为宜腐之物,不会因其价值之微小而改变性质。况且,这‘礼鹅’是冲着官位与权力而来,今天收了鹅,明天送来美酒金银。如此,送礼就是送贿,为官者受礼也就是受贿,须决绝而待之。拒一鹅可避百害呢!”
周新命人效公仪休拒鱼,将这“礼鹅”高挂在大门之上,以示清廉。节日拜访者甚众,周的家人都会引送礼者看那已日渐干黑的烤鹅,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
周新“悬鹅拒礼”同公仪休“悬鱼拒礼”,是拒礼良方,此间也透露两位先贤防微杜渐的远见。悬挂“礼鱼”“礼鹅”,相当于“示众”,警示的是家人,更是行贿者,为官者决不收礼,即决不受贿。
贪欲如同盐水,只要饮下一口,即愈喝愈渴。所以,为官者就怕“万一”——万一开头,后面百千万的“事”都会一发而不可收,最终只能提心吊胆等待东窗事发。
清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贴檄拒礼”也为后人所称颂。面对官吏蜂拥而至的一份份厚礼,他慨然而写《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巡抚衙署门外。檄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未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送礼者看了此文,一个个汗颜而离。这于如今的官员来说,不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吗?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