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这位被称为“俄罗斯的良知”“作家的良心”的文学巨匠,毕生的追求是实现人类正义公平、真理良知、社会进步、民族昌盛。这位与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脉相承的作家,继承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延续了“果戈理们”锋利的批判精神。这种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笔锋和他追求真理正义的执着,既为世人创造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学财富,也使得他一生坎坷多难。
生于1918年的索尔仁尼琴,他的人生经历和命运与国家时代的起伏息息相关。他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他毕生都以战士的姿态,高举战旗,以赤诚、以笔墨、以热血一路呐喊,一路咆哮,披荆斩棘,哪怕赴汤蹈火,哪怕绝命天涯。他对现实社会中的痼疾或直言谏书,或用文学醒示,虽然屡遭磨难,但无怨无悔。因此,我总把索尔仁尼琴这个名字,与鲁迅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相连。
年轻时的索尔仁尼琴参军后,因给同学的信中有对领袖不敬的话语而被判入狱八年,出狱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八年牢狱之灾难和后来艰难的流放生活,没有挫败他追求真理正义的执着和斗志,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折磨为素材,写就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小说主人公伊万·杰尼索维奇·苏霍夫在卫国战争爆发时上了前线,在战斗中被俘,后逃回部队。而部队不信任他,他为了活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德国间谍”,因而以叛国罪被判刑十年,送进特别劳动营。劳动营中生活环境恶劣,看守人员专横凶残,而苏霍夫和周围的犯人多是无辜的受害者及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以文学的形式揭露了那一段不幸的历史。这篇作品的发表强烈地震撼了整个苏联和世界文坛,却使他遭到批判,作品也在国内被禁。
索尔仁尼琴一生经历了三次获奖:第一次是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他没有去领奖。第二次获奖是苏联政府授予他的,以奖励他在人文领域的杰出成就,此奖被他拒绝。他认为当时的国家那般不堪,自己不配领奖。第三次依然是对他在人文领域杰出成就的奖励,他接受了。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着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这句话是索尔仁尼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他的小说取材于现实,人物都是苏维埃时代的人。作品大多是他的真实经历、切身体会,作品中除了他塑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类人物,几乎都能找到他个人的身影。他给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
由于《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被批判并被禁发作品,索尔仁尼琴的另一部小说《癌症楼》是在西欧发表的。《癌症楼》通过癌症病房里病人们各自的经历和遭遇,告诫大家:癌症难治。患癌症的人,治疗是痛苦的,不治疗更痛苦。而患了癌症的社会机体也一样。小说剖析了当时社会机体上的毒瘤及产生根源,反思历史,审视现实,醒示世人。同时阐述了道德与经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呼唤新生,作品内涵耐人寻味。
他的另一部在国内和国际文坛都产生强烈反响的作品《古拉格群岛》,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索尔仁尼琴感同身受地描写了劳改营的生活摧残了人的肉体和精神,身陷牢笼的所有人,身体与灵魂在铁丝网的禁锢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恶劣环境中,人性的各个层面得以充分体现,相互斗争、掠夺、厮杀。在当时他生活的社会,夫妻之间相互出卖、爱情变质、父子反目、母女成仇等丑恶司空见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人类最基本的善良、真诚、谦和等道德观念被严重摧毁。
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了第一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4年2月12日宣布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把他驱逐出境。索尔仁尼琴无法理解,这部作品的诞生,让自己成为祖国的弃儿,从此开始了十几年浪迹天涯的生活。直至苏联解体,他才返回俄罗斯定居,其作品也开始解禁。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