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活报告
2024年已临近尾声,自年初以来,港股市场逐渐走出底部反转之势。恒生指数今年累计上涨约18%,从15000点底部逐渐回升至20000点之上。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也积极回购股份,以达到稳定股价、进行积极的市值管理之效。
根据过往历史经验,港股市场的回购活动往往与大市走势呈现负相关性,也是市场触底反弹的显著“信号”。而今年港股回购规模突破历史新高,上市公司以真金白银“抄底”自家股票,其中意味值得我们深思。
大市回购2623亿破新高,真金白银去抄底
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24日,今年港股已有280家公司开展了回购行动,累计回购金额已达2623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且比2023年的回购金额(1269亿港元)高出一倍有余。
2623亿港元的回购是什么概念?让我们再看两组数据:
今年港股IPO市场的募资总额只有853亿港元(净额仅798亿港元)
今年包括配售、供股、代价发行在内的再融资总额也才986亿港元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单是从市场中回购花费的钱,比从市场中筹集的钱还要多出800亿!这也意味着,有大量上市公司认为,其股票价值已被市场显著低估。
全年来看,港股回购活动在市况较弱的时期十分频繁,在大市走强时有所减弱。这也反映了香港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在市况不佳时加大股份回购力度,以实现“抄底”效果,增强对公司股价的信心与支持作用。
腾讯全年回购超1100亿,稳坐港股“回购王”
其中,回购规模破百亿的“壕气”公司有4家,分别是腾讯控股(0700.HK)、汇丰控股(0005.HK)、友邦保险(1299.HK)、美团-W(3690.HK)。
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以超1100亿港元回购独占鳌头,一家便占了港股市场回购总金额的42%,已连续三年成为港股市场当之无愧的“回购王”。
汇丰控股、友邦保险、美团等公司则紧随其后,分别回购了416亿、321亿、282亿港元。
有12家公司的回购金额超过10亿港元,包括小米集团、东岳集团、太古股份公司A、恒生银行、药明生物、石药集团、百胜中国、长实集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中远海控、新秀丽。此外,还有48家公司的回购耗资过亿港元。
港股回购活动,主要集中于这四类行业
整体上看,开展回购行动的港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资讯科技、金融、非必需性消费以及医疗保健行业。
非必需性消费、医疗保健、资讯科技业进行回购的公司数量最多,分别有63、55、40家,占22.5%、19.6%、14.3%;资讯科技、金融、非必需性消费业的公司回购金额最大,分别约为1172亿、777亿、418亿港元,占44.7%、29.6%、14.1%。
资讯科技行业中,除了腾讯的千亿回购之外,小米集团、中国软件国际、金蝶国际、金山软件等公司也进行了数亿到数十亿港元的回购。行业整体回购额较去年大幅增加了约124%,科技公司乐于在市场低迷时掏钱支持股价。
金融行业中的两只“回购大户”汇丰、友邦继续执行长期回购策略,汇丰控股回购金额比上年多出近一倍,此外恒生银行也加入了回购大军。不过,行业整体回购额增长约47.4%,倒不像资讯科技业那样夸张。
非必需性消费行业的回购规模攀升最为显著,较去年暴增433%,这其中最大的功臣其实是自带“科技”属性的美团,其自2024年开始实施上市以来的首次回购后,多个交易日里回购4亿港元,喜提“团四亿”名号。
医疗保健行业的公司回购行动颇多,但整体金额并不太大,这与众多18A生物技术公司尚未盈利、亟需资金发展的产业阶段有关。不过,其中盈利能力较强或现金储备较多的药明生物、石药集团、先声药业等回购增长幅度也不小。
原材料行业今年录得至少5.7倍的超高回购额增长,主要得益于氟硅化工龙头东岳集团的37亿港元大额回购。一方面,其正寻求调整股权结构,减少与大股东间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公司在港股市场的估值也相对较低。
(本文首发于活报告公众号,ID:liverepor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