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氏的全球化:从匹兹堡小作坊到266亿美元的世界餐桌的调味巨头

亨氏的全球化:从匹兹堡小作坊到266亿美元的世界餐桌的调味巨头
2024年12月25日 08:33 FBIF食品饮料创新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提示:本文为121个全球食品企业出海案例的第49篇,文末可扫码一次性领取41万字的FBIF航海书《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

亨氏公司(H.J. Heinz Company)从一个家庭作坊发展为全球知名的食品帝国,这一历程充满了创业者亨利·约翰·亨氏(Henry John Heinz)的远见卓识、坚韧不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作为一个美国品牌,亨氏成功在全球市场立足,尤其是在番茄酱领域,亨氏的产品几乎成为了全世界番茄酱的代名词。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亨氏不仅在美国本土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开拓了欧洲市场,并通过卓越的产品质量和高效的营销策略,将其品牌推向全球。

卡夫亨氏公司在2023财年的净销售额约为266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贡献了201亿美元,而国际市场的销售额为65亿美元。

说明:亨氏于2015年与卡夫合并为卡夫亨氏。

初期创业:从园艺少年到商业奇才

Henry John Heinz(亨利·约翰·亨氏)

Henry John Heinz(亨利·约翰·亨氏)1844年10月11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父亲约翰·亨氏来自德国,移民到美国后在匹兹堡创立了一家砖厂。亨利从小便受到家庭勤劳精神的熏陶,特别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对园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九岁时,亨利开始在家中制作辣根酱,并带到市区出售。由于当时的食品市场充斥着劣质产品,亨利的透明玻璃瓶包装成为他产品的一大特色,凭借其高质量和创新的包装,他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到1861年,年仅17岁的亨利已通过销售自家园艺产品赚到了24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3万美元),并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高中毕业后,亨利进入了达夫商业学院(Duff’s Mercantile College)学习,专攻会计和管理课程。在学校期间,他靠销售蔬菜支付学费,这为他日后管理公司奠定了基础。完成学业后,亨利短暂在父亲的砖厂工作,管理其财务,显示出过人的商业才华。然而,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钟爱的食品领域。

Heinz & Noble:初次创业与破产

1869年,亨利与朋友克拉伦斯·诺布尔(L. Clarence Noble)共同成立了Heinz & Noble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腌菜、辣根等罐头食品。尽管公司在成立之初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1875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公司无法支付农民的货款,最终宣告破产。亨利一度陷入深深的自责与失望中,甚至长时间卧床不起。

然而,亨利并未就此放弃。在母亲安娜的鼓励和财务支持下,亨利决定重新创业,并于1876年成立了亨氏食品公司(H.J. Heinz Company)。这一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专注于控制产品的质量。他相信,只有亲自管理从种植到生产的每个环节,才能确保产品的高品质。亨利通过与当地农民签订长期合同,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同时引入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举措帮助亨氏公司迅速恢复了市场信任,尤其是亨利推出的番茄酱,凭借其新鲜原料和独特配方,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番茄酱推出与透明瓶的信任:亨氏的品牌起源

亨氏经典的透明瓶

1876年,亨氏公司推出了如今全球闻名的番茄酱。在那个时代,许多食品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使用劣质材料,特别是在番茄酱的生产中,许多公司使用未成熟或腐烂的番茄,这导致了产品质量差且安全隐患重重。然而,亨利·亨氏坚持使用自家农场种植的最新鲜的番茄,确保每一瓶番茄酱的高质量。

亨氏番茄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优质的原料,更在于亨利在包装和营销上的创新。亨氏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产品透明度对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性。在那个食品掺假和质量不透明的年代,亨氏选择了用透明玻璃瓶包装产品,这一创新性的做法打破了当时市场的规则,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产品的质量。此外,亨利还强调产品的健康性,他的番茄酱不含任何化学防腐剂,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亨氏不仅在品质上取得了突破,还在视觉上强化了品牌的可信度,这成为其日后全球成功的基础。

到1880年,亨氏番茄酱的包装瓶设计逐渐定型,成为后来风靡全球的经典形象。此后,亨氏公司不断扩大产品线,推出了辣椒酱、苹果醋、腌菜等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食品市场的地位。

“57个品类”的诞生:数字魔法背后的策略

数字57显著的展示在瓶身

1896年,亨利·约翰·亨氏(Henry John Heinz)在美国的一个普通火车旅行中,偶然看到了一个广告牌,广告上写着“21种款式的鞋子”(21 Styles of Shoes)。这个广告瞬间点燃了亨氏的灵感,他意识到,数字营销有着引人注目的魔力,能够通过简单的数字留存在消费者心中,帮助品牌与顾客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于是,亨氏决定为自己的产品设计一个类似的标语。

1896年,亨氏推出了“57个品类”(57 Varieties)的标语,这是一个彻底改变品牌认知的营销奇迹。事实上,当时的亨氏已经有超过60种产品,但亨利·亨氏选择了“57”这个数字作为品牌的标志。尽管57并非真实的产品种类数量,但它巧妙地利用了数字的神秘感和心理学效应,让消费者对亨氏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此后,这一数字成为亨氏品牌的核心符号,甚至超越了产品本身,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持续印在全球消费者的记忆中。

全球扩展:从英国起步到全球的征途

1886年冬天,亨利·约翰·亨氏(Henry J. Heinz)前往欧洲。抵达伦敦后,亨氏立即拜访了Fortnum & Mason百货公司的采购经理,这家公司是英国皇室的供应商。亨氏展示了他的产品样品,采购经理当场表示:“亨氏先生,我相信我们会买下所有这些产品。”就这样,英国成为了亨氏品牌进入的第一个海外市场。十年后,亨氏在英国的销售额迅速增长,这促使他在伦敦塔附近开设了办公室。1919年,亨氏在伦敦北部的哈勒斯登开设了工厂并购买土地建立了工厂。亨利的这一举措使得许多英国人误以为亨氏是一个本土品牌,但实际上,它仍然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企业。在英国,亨氏凭借着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如经典的亨氏番茄酱和烤豆系列产品,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从那时起,亨氏的产品正式进入国际贸易,这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美国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并不常见。亨氏公司的历史和亨利·约翰·亨氏的生平也因此成为成功商业案例的重要研究对象。

而早在1908年,亨氏就在加拿大设立了其第一家海外工厂。加拿大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番茄种植业的发达,为亨氏的番茄酱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步的成功不仅确保了亨氏在北美市场的稳固基础,也为其国际扩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亨氏在广告和营销上的创新举措,也为其全球成功奠定了基础。亨氏通过在英国市场投放大量的电视广告,树立了其品牌的高知名度,并通过赞助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亨氏的广告口号“57种品类”不仅加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还让亨氏成为了英国家庭餐桌上的必备品牌。

到20世纪中后期,亨氏已经在多个国家设立了生产基地,包括澳大利亚和中国。在澳大利亚,亨氏进一步扩展了其产品线,涵盖了酱汁、烘焙食品等多种品类,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中国,亨氏通过并购与本土合作,逐渐打开了市场,成功适应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产品适应与本土化创新:全球化中的文化策略

亨氏的全球成功,离不开其卓越的本土化创新与文化适应策略。在每一个新市场,亨氏都不仅仅是将其已有产品简单地引入,而是深入研究当地的饮食习惯、文化偏好,从而制定出精准的产品改进计划。

例如,在印度,亨氏意识到当地人对辛辣口味的喜好,而传统的亨氏番茄酱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为此,亨氏研发了特别的番茄辣酱,不仅保留了其经典的番茄风味,还融入了适量的香料,使其符合印度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这一创新迅速获得了印度市场的青睐,成为当地餐桌上的常见调味品。

在日本,亨氏则展现了对口味的把握。日本消费者偏爱清淡且富有层次感的调味品。为此,亨氏特别推出了意大利面酱,经过多次调研与试验,将口味调整得更加适合日本人的口感习惯,减少了酱料的油腻感,提升了清爽度。这一策略使亨氏意面酱迅速成为日本超市的畅销产品之一。

并购与整合:从亨氏到卡夫亨氏的转型

亨氏的产品

亨氏的并购奠定了其成为全球食品巨头的基础。亨氏的并购策略始于其早期对区域性食品品牌的收购,这些收购为公司带来了丰富的产品线扩展,并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0世纪中期,亨氏通过并购迅速扩大了其在不同市场的业务版图。1950年代,亨氏收购了美国著名的冷冻食品品牌Ore-Ida,为其进入冷冻食品市场提供了跳板。此举不仅丰富了亨氏的产品类别,还增强了其在北美市场的占有率。随后,亨氏于1960年代并购了StarKist金枪鱼品牌,通过这一并购,亨氏进入了海产品加工行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

进入21世纪,亨氏继续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购。2001年,亨氏收购了Borden Foods的意大利面酱、干汤料等业务。同年,亨氏还完成了对Anchor Foods的收购,获得了TGI Fridays品牌的冷冻食品业务权。这些并购不仅拓展了亨氏的产品线,也增强了其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然而,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型发生在2013年,当时亨氏被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巴西私募股权公司3G Capital(3G资本)以280亿美元联合收购。这次收购使得亨氏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为其后续的扩展提供了资金和战略支持。亨氏在并购后的几年间,通过成本削减和全球资源整合,提升了运营效率。

卡夫亨氏Logo

2015年,亨氏与卡夫食品集团合并,诞生了全球食品行业的巨头——卡夫亨氏公司。这次合并由伯克希尔哈撒韦和3G Capital主导,旨在通过整合亨氏的全球业务和卡夫的广泛品牌组合,创造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食品巨头。合并后的卡夫亨氏不仅拥有强大的品牌矩阵,还通过共享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研发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以下是亨氏公司在其历史上进行的关键并购:

1908年:亨氏在加拿大建立了番茄加工厂,这标志着其国际扩展的开始。

20世纪中期:亨氏在战后大力扩展国际业务,期间收购了Ore-Ida(冷冻食品,特别是薯类产品)和StarKist Tuna(金枪鱼品牌),这使得亨氏在冷冻食品和海鲜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2001年:亨氏收购了Borden Foods的部分业务,尤其是其意大利面酱、干汤料和汤类业务,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番茄产品方面的优势。

2001年:亨氏收购了Anchor Food Products的品牌产品,特别是其Poppers系列开胃菜,同时获得了TGI Fridays冷冻食品的许可权,扩大了其冷冻食品的产品线。

2002年:亨氏出售了其StarKisto和9Lives品牌,专注于其核心调味品和冷冻食品业务。

2013年:亨氏被Berkshire Hathaway和巴西投资公司3G Capital以230亿美元收购。这是食品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之一。

2015年:亨氏与卡夫食品集团合并,成立了卡夫亨氏公司,成为全球第五大食品和饮料公司。此次合并由Berkshire Hathaway(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3G Capital(3G资本)主导,进一步扩大了亨氏的全球市场影响力。

全球影响力的确立:创新营销与文化符号

亨氏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不仅依赖其产品的质量和广泛的分销网络,更重要的是其深刻的品牌文化塑造。除了“57个品类”这个神秘的数字外,亨氏还通过与文化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结合,进一步巩固了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例如,亨氏番茄酱与美国文化的深度捆绑,使其成为美式餐饮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二战期间,亨氏工厂曾改为生产滑翔机,支持战时物资的生产;而在和平时期,亨氏通过赞助体育赛事、与名人合作等多种方式,持续增加品牌曝光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亨氏全球化成功的启示

亨氏番茄酱

从匹兹堡的小作坊到全球数十亿消费者餐桌上的必备调味品,亨氏的全球化历程不仅是一部企业成长史,更是一段品牌文化与市场创新的成功范例。

亨氏不仅推动了调味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还通过本土化适应和持续并购扩展了其产品线,增强了市场覆盖。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注重透明度与信任,并将创新与文化符号融入品牌形象,亨氏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了多国消费者餐桌上的熟悉存在。2015年与卡夫的合并为亨氏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也标志着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全球食品巨头的诞生。

[1] Henry J. Heinz Biography: Success Story of Heinz Ketchup Empire(Astrum People)

[2] What Ketchup Tells Us about Globalization | Global Policy Journal

Success in Every Bottle: The H.J. Heinz Company(Pennsylvania Center for the Book)

[3] The Founders Series – The story behind Heinz’s Ketchup | LinkedIn(作者:Luis Marques,2023年2月14日)

[4] How Henry Heinz Went From Bankruptcy to Ketchup Mogul(2023年12月16日,Medium)

[5] Heinz - Wikipedia

[6] Kraft Heinz - Wikipedia

[7] 畅销155年的亨氏,是如何把虚拟数字「57」转变为其品牌幸运符的?(2024年1月12日,首席品牌智库)

[8] 一个虚构的数字“57”,如何帮助亨氏经久不衰?(2022年2月22日,CNN Business)

FBIF航海书

《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发布!

策划:Mote莫特 FBIF创始人

为帮助中国企业更顺利地“出海”,我花了2个月时间,写了41万字,汇集了121个全球化与出海案例,涵盖了94个全球品牌。这些品牌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达能、红牛、亿滋、百威英博、嘉士伯、日清、三得利、龟甲万、必品阁、三养食品、农心、海特真露、艾雪、澳优等。

他们是如何全球化?如何成功进入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市场的?

下方海报扫码一次免费领取121个案例,41万字的FBIF航海书《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如需购买,499元一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